韓愈的《師說》中有一句經典之語「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意思是說,在古代時,那些求學的學子必然有他們自己的老師,而老師,就是那個能給你傳遞知識、解答困惑的人。
自此,也便有了「老師」這個稱呼。眾所周知,歷史上對於「老師」,曾經有過很多其他稱謂,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地在發生著變化。
那麼,古代對於老師都有哪些稱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這個稱呼非常常見了,在小學課本中,便有很多涉及到的文章,比如說在最新版統編版語文教材中,最先出現這個詞便是在三年級上冊的一篇關於孫中山的略讀課文之中。
在以前提到「先生」這個詞,便很自然而然的想到教書先生、私塾先生,在魯迅的文章之中較為常見。這一次多用做有廣闊學識的文化人。
到了現代,更多地用作了對男性的稱呼,但是對於非常有造詣有高度的人也會如此稱呼,不一定限制為男性,比如讓我們無比敬畏的錢鍾書之妻,便被尊稱為「楊絳先生」。
師傅一詞,是古代時候對於老師的通稱,這個詞是「太師、少師、太傅」等詞的合稱,這幾個詞語都是古代的一些官職名字,主要負責對太子的教學,想來在學識和品德方面也是特別高了。
在《穀梁傳·昭公十九年》一文之中,曾經有相關記載:「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到了現在,「師傅」這個稱呼還在廣泛使用,只不過更多是來形容某些行業具有一定經驗的老師。
提到這個詞語,便要提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孔字」。
「夫子」這個詞原本只是孔子門下的弟子對於自己老師的尊稱,在《論語》中有些篇目便有所涉及,比如《論語·子張》中所講「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後來,在很多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多以「夫子」稱呼老師的,到了現代,這個詞已經很少用到了。
「山長」這詞聽起來很陌生,到我們今天,基本上基本上已經完全不再用到了。
這個詞最早出於《荊相近事》之中,是曾經對中書院中主講教師的一種稱呼。相傳在五代十國這個時期,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叫蔣維東,隱居在衡山講學,當時去聽他講學的人非常多,影響深遠,他便被大家稱為「山長」,之後,這個詞又發展為對於老師的統稱。
元代時期,使用頻率非常高,到了明清,也有所沿襲,但到了乾隆時期,曾經將其中的「山」字改為「院」字,聽起來似乎更有一點學院的感覺了,可到了清朝末期,又回歸了之前「山長」的叫法。科舉制廢除之後,這個詞也便廢止了。
關於這個詞,需從一個典故說起。漢明帝劉莊曾經還是太子的時候,曾拜了一位師傅叫桓榮,他深受師傅恩惠,等他登上皇位之後,更是對師傅尊敬有加,經常會去看望師傅並聽他講講經史。
在漢代的時候,作為次序也有一定規矩,背西向東為尊位,當時雖然劉莊已經貴為天子,卻依然讓師傅於尊位,以示尊敬。
之後,「西席」便成為了一種對於老師的尊稱。
隨著時代變遷,到現代為止,這些稱呼已經慢慢陌生了,很多現代的孩子很少知道這些,但是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我們還是很有必要和孩子一起來了解這些稱呼的。
那麼,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關於老師的稱呼呢?
(本文完)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