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發育所與德國植物遺傳和作物研究所籤署合作備忘錄

2020-12-14 中國科學院

  10月20日至21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德國植物遺傳和作物研究所(Leibniz Institute of Plant Genetics and Crop Plant Research,IPK)植物生物學雙邊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雙方30餘位科學家和近百名學生參加了會議。

  會議開幕式上,遺傳發育所副所長張永清博士和IPK所長Andreas Graner博士簡要介紹了遺傳發育所和IPK的歷史和現狀。隨後,遺傳發育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胥偉華博士和Graner博士分別代表遺傳發育所和IPK籤署了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植物種質資源保藏利用、農作物基因組學、功能基因鑑定及分子育種等領域加強合作,以交換科研材料和種質資源、促進學術互訪、定期舉辦雙邊學術研討會、聯合申請課題等不同形式推動雙邊學術交流。

  IPK是下屬德國萊布尼茨(Leibniz)協會的一個公益性研究機構,研究定位以作物為主要對象,研究野生和栽培植物的遺傳多樣性,並利用這些材料,開展具有原創性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並實現農作物的分子改良。經過長達70多年的收集,保存了151,000多份不同作物的種質資源,是歐洲最大的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藏中心。這些資源為IPK和世界相關研究人員研究作物基因和基因組演變、發展和表達規律提供了獨特的研究材料,也是該研究所的最大特色。

  IPK和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在規模、資源配置和研究所定位等方面均有非常高相似性,但雙方在種植資源收集、研究平臺等方面又各具優勢,具有開展深層次合作的巨大潛力。合作備忘錄的籤署為雙方合作搭建了良好平臺,雙方希望通過優勢互補,建立長期合作,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目標。

  隨後, 來自IPK的10位科學家和遺傳發育所的13位科學家分別就種質資源保藏、基因組學、作物產量性狀、植物發育、植物營養高效與代謝組學、染色體生物學、植物抗病及分子育種等前沿研究進展進行了2天的學術交流,並對種質資源庫建設、管理和運行經驗等進行了交流。報告結束後,雙方科學家針對未來合作模式和合作內容進行了熱烈討論,在研究生和青年科技人才聯合培養、學術交流和聯合申請合作課題等方面達成了初步共識。

相關焦點

  • 遺傳發育所與瑞士有機農業研究所成立聯合研究中心
    雙方將依託該聯合研究中心,圍繞生態、綠色、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需求,開展高效、優質新品種選育,作物-微生物群生態體系構建,土壤改良,種植結構優化,畜牧飼料-養殖-畜肥綜合利用等研究,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模式。  楊維才與FiBL所長Urs Niggli分別代表研究所共同籤署了為期五年的雙邊合作協議,正式成立了SSOARC。
  • 遺傳發育所 — 分子育種生涯從這裡啟航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該所通過開放、合作,接受來自全國各地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專業人員開展進修和學位研究,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同時也推動了合作單位的科技發展。本文作者徐雲碧博士早年就曾在該所通過聯合培養從事博士研究,開啟了分子數量遺傳學和分子植物育種的新徵程。
  • 德國分子生物學研究所Ralf Dahm博士訪問遺傳發育所
    與聽眾交流11月28日,德國分子生物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logy,IMB)科學管理總監Ralf Dahm博士訪問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並作了一場題為第一部分,Ralf Dahm博士圍繞如何作一場生動的學術演講展開,探討了如何構思一個報告,如何簡明扼要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及如何與聽眾溝通和交流。Ralf Dahm博士特別強調,沒有誰是天生的演講家,演講的能力和技巧都需要不斷的訓練才能掌握。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奕華研究組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iip4突變體,發現其突變體次生壁厚度明顯增加,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略有上升,表明IIP4負調控水稻次生壁的合成。
  • 地環所與美國沙漠研究所籤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9月26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IEECAS)與美國沙漠研究所(DRI)在西安正式籤署合作諒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MOU)。美國沙漠研究所(Desert Research Institute, USA)是國際著名的環境科學研究機構之一,在大氣、水和生態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國際知名度。
  • 「工匠精神」任勃:匠心獨運的植物遺傳研究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任勃:匠心獨運的植物遺傳研究基因是支持生命的基本單元,生物體的一切生老病死遺傳等都與基因有關。而轉基因,就是人為地改變生物原有的基因序列,從而製作出新的基因。
  • 遺傳發育所在植物抵禦DNA病毒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植物抵禦DNA病毒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5-09-29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組利用新近在細菌中發現的適應性免疫系統(CRISPR/Cas)特異識別病毒和外源DNA的特性,將該CRISPR切割系統引入植物,在植物中建立了這套
  • 遺傳發育所揭示植物長距離信號傳導和碳-氮平衡調控新機制
    遺傳發育所揭示植物長距離信號傳導和碳-氮平衡調控新機制 2016-02-14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課題組研究發現,擬南芥光信號途徑的bZIP轉錄因子——HY5蛋白能夠從植物地上部長距離移動至根系,自激活根系HY5基因表達,同時激活高親和性硝酸根轉運蛋白基因
  • 巴斯德研究所和卡達哈馬德-本-哈利法大學籤署諒解備忘錄
    Khalifa University,簡稱「HBKU」)與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周五在巴黎籤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MoU),由此宣布在生物醫學領域開展緊密新合作。卡達駐法國大使卡勒德-阿爾-曼蘇裡(Khaled Al Mansouri)閣下(擁有博士學位)在評論此次籤署諒解備忘錄時表示:「卡達依然堅定地致力於達成『卡達2030國家願景』(Qatar National Vision 2030)中所陳述的本國人類發展目標。卡達希望能夠在不同領域加強與法國的合作。
  • 2020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崗招聘1人公告
    事業單位招聘公告:2020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崗招聘1人公告,報名時間:2020年6月20日截止。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因工作需要現公開招聘管理人員(事業編)一名。
  • 澳大利亞默多克大學教授Rudi Appels到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中心交流
    澳大利亞默多克大學教授Rudi Appels到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中心交流 2017-12-07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Rudi Appels到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進行訪問交流。
  • 史無前例,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高彩霞背靠背發表2篇Nature Biotec,這是其2108年第三篇(系統總結,值得收藏!)
    1Nature Biotechnology :基因編輯加速野生番茄人工馴化馴化是伴隨人類文明發展而出現的一種進步行為,作物馴化使人類可以把野生植物改造成穩定生產食物的栽培作物,但隨著馴化和改良的不斷深入,作物的遺傳多樣性和對生物與非生物脅迫的抗性逐漸降低,抗逆育種遭遇瓶頸。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王宏偉與中科院遺傳所周儉民合作在...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王宏偉與中科院遺傳所周儉民合作在《科學》背靠背發表兩篇研究長文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發現與解讀抗病小體清華新聞網4月5日電 在長期對抗病原生物的過程中,植物進化出了複雜高效的兩層免疫系統,用於識別各種病原微生物、激活防衛反應保護自己。
  • 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與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籤署雙邊合作備忘錄
    在中德科學中心的支持下,10月16-18日,由西安交通大學、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聚變研究中心等聯合舉辦的「首屆FAIR-HIAF高能量密度科學國際合作交流研討會」在西安曲江惠賓苑賓館召開。
  • 鍾晉順博士等揭示大麥無限花序的進化遺傳基礎
    雙子葉植物的花序基本組成單元為花,且花序的有限/無限生長模式主要受控於Terminal Flower1(TFL1)基因【1】。然而,禾本科植物的花序基本組成單元是特有的小穗結構,即小花序。目前禾本科植物花序的有限/無限生長的遺傳基礎尚不清楚。大麥和小麥是兩大主要的溫帶作物,不僅在親緣關係上非常相近,而且均具有不分枝的花序結構。
  • 國內外種子專家線上線下「齊聚」三亞,共話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合作與...
    遺傳資源要如何充分保護與利用?各個國家基因庫結構是怎樣的?遺傳資源的跨境交換怎樣促進育種?12月7日,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合作研討會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舉行。來自國內外種子專家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聚焦基因庫管理、種質資源管理政策法規及研發資源跨境檢疫等議題進行分享與討論,共話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合作與發展,並以此為契機,搭建起政府、科研單位、企業及國內外相關行業組織共同參與的種質資源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市委常委周燕華出席研討會並致辭。
  • 科學家總結提高作物產量的遺傳策略
    科學家總結提高作物產量的遺傳策略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7 15:21:58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Julian I.
  • 遺傳發育所生長素調控植物向光性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植物向光性是經典的植物生物學問題。以前的研究表明藍光信號和生長素都是植物向光性反應所必需的,但是關於藍光信號如何整合到生長素途徑的分子機制還不清楚。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傳友研究組發現,光信號途徑中的轉錄因子PIF4和PIF5是植物向光性反應的重要負調控因子。同時,PIF4和PIF5對生長素信號轉導也起著負向調控作用。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2020年12月5日,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肖軍研究員的大力促成及鼎力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安諾優達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籌辦的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在北京圓滿落幕。會議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黃勳研究員和安諾優達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田佳先生熱情的開幕致辭中拉開帷幕。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揭示植物硝酸鹽信號傳導通路—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成才團隊首次在植物中建立了硝酸鹽信號從細胞膜受體到細胞核內的核心轉錄因子完整的傳導通路,相關論文在最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