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漁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圖為規模化水產品養殖基地。
率先實行池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率先實行以漁船為獨立單位的生產經營體制,率先取消水產品統購統銷,率先創建多種經濟成分、多層次的水產品加工體系和水產品流通體系……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經過70年艱苦奮鬥、開拓創新,譜寫了漁業發展的壯麗詩篇,在中國漁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1世紀以來,廣東漁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水產品產量、產值、創匯屢創新高;新思維、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湧現,綠色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優質水產品佔比、食品質量安全程度不斷提高。廣東漁業正大步邁進「科技興漁、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的新階段。
去年機構改革後,廣東漁業圍繞如何推動產業發展、融入大農業,布局一盤「新漁業大棋」,漁業生產增速加快,養殖比重繼續上升。一年多來,廣東漁業在融入現代化大農業徵程中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據省農業農村廳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水產品總產量600.93萬噸,同比增長5.0%,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海水產品316.10萬噸,增長3.9%;淡水產品284.84萬噸,增長6.2%;水產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水產養殖產量498.89萬噸,增長5.0%,養殖比重達到83.0%,比上年同期提高0.03個百分點。
水產良種體系穩步發展
種子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農業的根基,漁業亦是如此,只有種苗現代化才能實現漁業現代化。
得益於種種優異條件,廣東不僅發展成水產養殖第一大省,也是中國最重要的水產種苗生產和銷售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水產養殖業發展迅速,成為全國水產品和水產苗種生產與銷售的重要集散地。
數據顯示,目前廣東共有水產種苗場2000家以上,其中省級良種場62家,國家級良種場5家。2018年,廣東淡水魚苗產量超過8000億尾,佔全國60%以上,海水魚苗產量超過50億尾,佔全國近40%。其中四大家魚、羅非魚、南美白對蝦、加州鱸、生魚等多個品種種苗產量多年穩居全國榜首。
水產良種體系框架也得以初步建立,據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於1996年成立首屆省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1998年開始實施水產種苗工程,2012年編制《廣東省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1—2020年)》,提出大力發展水產種業,2014年出臺《廣東省現代水產種業發展規劃(2014—2020)》。
到2018年,我省擁有國家級水產良種場5家、省級水產良種場62家,國家級、省級水產良種場生產的苗種品種有:羅非魚、草魚、鯽、三角魴、鯉、黃顙魚、鱖魚、淡水白鯧、尖塘鱧、胭脂魚、暗紋東方魨、石斑魚、笛鯛、鯛科魚類、鯔魚、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羅氏沼蝦、珍珠貝、東風螺、鮑、中華鱉、烏龜、金錢龜、黃喉擬水龜、火焰龜、鱷龜、大鯢、海參、紫菜等30個品種。全省初步建立起以品種創新、質量檢測、水產苗種生產為骨架的水產良種體系。
與此同時,我省每年定期發布主推品種。經向全省廣泛徵集和專家遴選評審,以省農業農村廳的名義發布了廣東省2018年主推漁業新品種和新技術,主推漁業新品種有白金豐產鯽等7個;主推漁業新技術有貨櫃陸基推水養殖技術等6項。今年繼續遴選發布主推漁業新品種13個和7項新技術。
現代化養殖模式初步形成
好風憑藉力。有了好的水產良種,還需好的養殖技術和先進的養殖模式。
早在1986年,廣東就推廣應用順德「萬畝連片池塘高產養殖綜合技術」,推進淡水養殖增產增收;1987—1994年,省水產廳又推廣「土池養鰻」「立體式養鮑」等模式;2009—2016年,設立專項資金扶持深水網箱和遠洋漁業發展……廣東在大力發展現代漁業養殖模式上永不止步。
廣州華大銳護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銳護」)就是在這條漁業現代化發展道路上摸索的前行者,其研發的貨櫃循環水生態養殖模式可通過「六控」技術實現「四化」,即通過控溫、控水、控苗、控料、控菌、控藻,實現綠色生態化、精細工業化、資源集約化、市場敏捷化。
「這種模式能建立起基於智慧漁業系統的漁業大數據。」華大銳護相關負責人介紹,貨櫃養殖系統建立起了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通過模塊化管理與運營,建立了每個養殖箱的編號和二維碼,並通過雲端APP實時上傳飼料投餵記錄、養殖管理措施等,客戶可通過雲端系統調取每一批次的生產養殖記錄,了解相關的品質和嚴格措施,給食品安全生產建立了可靠的保障線。
廣東何氏水產有限公司研發的鮮活水產品智慧冷鏈物流運輸模式,在業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該模式通過應用低溫暫養、自動化循環水、純氧冷鏈配送等核心創新專利技術,逐級降溫、智能溫控,讓鮮活水產品處於半冬眠狀態,實現從塘頭到市場運輸過程中全程不換水,全程標準化、可追溯和閉環溫控管理,不僅成功突破了鮮活水產品高密度遠程運輸時長50小時以上的技術難題,而且在不添加任何藥物的情況下,使鮮活水產品的存活率達99%以上。「這在水產界是具有顛覆性的一種模式。」有業內人士如是評價。
此外,湛江國聯水產種苗科技有限公司育繁養推一體搭建現代種業架構、連南大坪的稻魚共作並通過稻田魚節特色旅遊促發展等,都是較好的現代漁業模式。
在國家2002年實施遠洋漁船新建補貼,2006年實施遠洋漁船更新改造補助、遠洋漁船油價補助等政策的支持下,特別是2014年深圳市實行遠洋漁業發展專項補助資金的激勵下,我省遠洋漁業呈現積極發展態勢。
到2019年6月,我省有遠洋漁業企業18家,共194艘遠洋漁船在他國或公海生產,總功率12.55萬千瓦,總噸位5.25萬噸,總捕撈量5.06萬噸,產值9.08億元,每年運回國內銷售自捕水產品2.06萬噸,捕撈品種包括金槍魚、帶魚、墨魚、鯧魚、鱈魚、魷魚等30多個品種。
休閒漁業作為現代漁業的五大主導產業之一,同樣在我省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2011年,農業部印發《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將休閒漁業正式列為現代漁業五大產業之一。同年,省政府出臺《廣東省休閒漁業管理辦法》。根據《廣東省現代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全省將建設和完善現代休閒漁業示範基地110個,其中國家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30個、省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80個,形成珠三角都市型休閒漁業帶、東西兩翼濱海休閒漁業帶和粵北山區生態休閒漁業帶。
廣東的特色優勢養殖發展也很迅猛:對蝦、羅非魚、鱸魚、鱖魚等特色優勢品種佔全省養殖面積50%;綠色生態養殖快速發展:清遠市、韶關市利用豐富的山泉水、水庫水進行瘦身養殖,極大提高成品魚品質,市場價格提高近50%。
漁業基礎設施與時俱進
漁業基礎設施和物質裝備既是建設現代漁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又是支撐現代漁業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
近年來,我省持續加大資金投入,漁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近幾年,我省的漁港建設取得突破。省級財政安排11億元建設13個示範性漁港和區域性避風錨地。省政府將現代漁港建設列入省十件民生實事。我省啟動建設15個國家級中心漁港和一級漁港。
深水網箱是一種新型養殖模式,對促進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拓展漁業產業發展空間、推動漁民創業就業具有重要意義。我省是全國最先開展海水網箱養殖的省份,也是最早實現深水網箱國產化推廣應用的省份。近10多年來,我省網箱裝備技術及養殖模式為全國海水網箱養殖業發展提供了實踐經驗,成為我省傳統網箱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省委、省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發展深水網箱,從政策、資金上予以大力支持,推動我省深水網箱產業從無到有、逐漸壯大,初步形成了適合我省海域條件的深水網箱製造、配套裝備和養殖技術體系。全省現有深水網箱1751個,年產優質魚2萬多噸,年產值8億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與此同時,廣東的漁業信息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率先建成漁業船舶信息管理系統和漁港高清視頻監控系統;建成海洋漁業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初步實現了漁港漁船可視化、漁業管理扁平化、漁民服務便捷化;率先建成漁業船員無紙化考試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以來,在中央財政和省財政資金支持下,廣東省漁政總隊負責組織實施我省漁船通導與安全裝備建設項目,連續4年共投入1.25億元,免費為全省登記在冊的漁船(含港澳流動漁船)配備AIS和北鬥衛星船載終端。
按照項目計劃,至2019年底,將實現我省登記在冊的所有漁船(含港澳流動漁船)配備AIS終端全覆蓋;至2020年6月底,將實現我省納入油補對象的船長12米以上具備安裝條件的海洋漁船配備北鬥衛星船載終端全覆蓋。
這標誌著廣東省漁船安全監管水平步入了一個新的信息化時代,漁船信息化建設水平走在全國前例,為實現全省漁船安全監管「看得見、連得上、叫得回」的管理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制度品牌「軟體」逐漸完善
在全國率先出臺《廣東省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條例》《廣東省水產品標識管理實施細則》等地方性文件,出臺《廣東省現代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除了漁業基礎設施等硬體設備,在廣東,支撐現代漁業發展的各項制度、漁業品牌的打造等「軟體」也在逐漸完善。
「打造特色區域品種,擦亮『客都草魚』招牌。」這是在梅州舉辦的一場「客都草魚」品牌創建推廣會的主題,活動當天吸引了梅州當地漁業養殖企業140多人參加。
這是我省推進漁業品牌建設的案例之一。漁業品牌建設是優化漁業結構的有效途徑,是全面提升漁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實現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我省通過廣州漁業博覽會、青島漁業博覽會、昆明農交會、湛江海博會、中國(江門)錦鯉博覽會等,推廣我省水產品品牌;培育形成了何氏錦湖鱸魚、綠卡中華鱉、中山脆肉鯇、臺山鰻魚等一批國內外知名水產品品牌。
《廣東省現代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十三五」時期廣東將著力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化漁業,力爭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術裝備先進、經營規模適度、一二三產業融合、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生態環境良好的現代漁業發展格局,達到「一增強兩優化三提升」目標,率先實現漁業現代化。
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漁業總產值超過1400億元,其中水產養殖總產量達到近700萬噸,位居全國第一位。此外,我省也湧現出一批現代化的漁業養殖模式、水產品加工基地、遠洋捕撈企業典型等。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廣東漁業定將走上集約化、智能化、信息化、品牌化發展道路,進入綠色、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相關
漁業界的盛會
首屆廣東漁業種業博覽會在廣州南沙舉行
這是一場辦在示範基地的漁博會,廣東優秀水產種苗品牌大集結;這是一場辦在塘頭的漁博會,最新養殖模式、技術、設備現場演示實操;這是一場辦在水鄉的漁博會,匯集非遺表演、美食、科普的嘉年華……
為推動鄉村振興,貫徹落實《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發揮廣東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地位,推動漁業種業高質量發展,12月22日至24日,首屆廣東漁業種業博覽會(下稱「漁博會」)在廣州舉行。
漁博會以「種業興漁新動力 綠色灣區新動能」為主題,圍繞「漁之路、漁之興、漁之話、漁之味、漁之韻、漁之盟」六大板塊,打造一個集漁業成果展、智慧交流、休閒娛樂的漁業盛會。此次博覽會首次將漁業展會開到塘頭,是首個以漁業種業為重點的博覽會、首個「地展+館展」的漁業博覽會。
此次水產種博會地點設在位於廣州市南沙區的廣東漁業高科技園,園區佔地584畝,魚塘495畝,擁有近2萬平方米的魚苗繁育車間以及先進的水生動物疫病防治、水產品質量檢測等實驗室。
科技興漁,良種先行,此次漁博會將集中展示上百個最新研發的優新品種和近百種先進配套技術與裝備,設立水產種業品牌館。作為本次博覽會的核心展區,品牌館將在魚池、車間養殖展示廣東省「名特優」養殖品種的親本(後備親本)、種苗及繁育技術,同時打造水產種苗線上交易平臺,打造技術共享孵化平臺、資源互動信息平臺,這有助於廣東省水產良種的推廣和交易,擦亮廣東水產種業的金字招牌。
廣東是漁業生產、消費、流通大省,水產養殖業已形成健全產業鏈,此次水產種博會除了良種品牌展示外,還將設立五大專區:特色養殖品種專區、漁業設施裝備展區、水產養殖投入品展區、科研科技展區、水產病害防控展區,魚塘邊實地展示推廣漁業良技良機,加快推動廣東省漁業高質量發展。據悉,展會將吸引百家水產企業及產品同臺競技,是一場開在魚塘邊的行業盛會,引領全國漁業發展風向標。
同時,漁博會還將邀請院士專家及企業家對廣東省漁業種業綠色發展進行研討,共享創新技術、分享科研與實戰成果,共同為廣東省漁業種業發展出謀劃策。
不僅如此,漁博會還集水產美食推廣、休閒娛樂於一體,邀請粵菜名廚現場烹飪水產品菜式,現場展示表演數魚花、打魚針等傳統技藝,讓觀眾參與釣魚、摸魚等互動遊戲,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一個城鄉聯動、南粵漁歡的水鄉嘉年華。
撰文:黃進 粵農軒
攝影:吳秒衡 譚家富
編輯統籌:胡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