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漁業融入現代化大農業交出「漂亮答卷」

2020-12-19 東莞時間網

廣東漁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圖為規模化水產品養殖基地。

率先實行池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率先實行以漁船為獨立單位的生產經營體制,率先取消水產品統購統銷,率先創建多種經濟成分、多層次的水產品加工體系和水產品流通體系……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經過70年艱苦奮鬥、開拓創新,譜寫了漁業發展的壯麗詩篇,在中國漁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1世紀以來,廣東漁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水產品產量、產值、創匯屢創新高;新思維、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湧現,綠色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優質水產品佔比、食品質量安全程度不斷提高。廣東漁業正大步邁進「科技興漁、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的新階段。

去年機構改革後,廣東漁業圍繞如何推動產業發展、融入大農業,布局一盤「新漁業大棋」,漁業生產增速加快,養殖比重繼續上升。一年多來,廣東漁業在融入現代化大農業徵程中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據省農業農村廳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水產品總產量600.93萬噸,同比增長5.0%,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海水產品316.10萬噸,增長3.9%;淡水產品284.84萬噸,增長6.2%;水產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水產養殖產量498.89萬噸,增長5.0%,養殖比重達到83.0%,比上年同期提高0.03個百分點。

水產良種體系穩步發展

種子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農業的根基,漁業亦是如此,只有種苗現代化才能實現漁業現代化。

得益於種種優異條件,廣東不僅發展成水產養殖第一大省,也是中國最重要的水產種苗生產和銷售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水產養殖業發展迅速,成為全國水產品和水產苗種生產與銷售的重要集散地。

數據顯示,目前廣東共有水產種苗場2000家以上,其中省級良種場62家,國家級良種場5家。2018年,廣東淡水魚苗產量超過8000億尾,佔全國60%以上,海水魚苗產量超過50億尾,佔全國近40%。其中四大家魚、羅非魚、南美白對蝦、加州鱸、生魚等多個品種種苗產量多年穩居全國榜首。

水產良種體系框架也得以初步建立,據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於1996年成立首屆省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1998年開始實施水產種苗工程,2012年編制《廣東省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1—2020年)》,提出大力發展水產種業,2014年出臺《廣東省現代水產種業發展規劃(2014—2020)》。

到2018年,我省擁有國家級水產良種場5家、省級水產良種場62家,國家級、省級水產良種場生產的苗種品種有:羅非魚、草魚、鯽、三角魴、鯉、黃顙魚、鱖魚、淡水白鯧、尖塘鱧、胭脂魚、暗紋東方魨、石斑魚、笛鯛、鯛科魚類、鯔魚、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羅氏沼蝦、珍珠貝、東風螺、鮑、中華鱉、烏龜、金錢龜、黃喉擬水龜、火焰龜、鱷龜、大鯢、海參、紫菜等30個品種。全省初步建立起以品種創新、質量檢測、水產苗種生產為骨架的水產良種體系。

與此同時,我省每年定期發布主推品種。經向全省廣泛徵集和專家遴選評審,以省農業農村廳的名義發布了廣東省2018年主推漁業新品種和新技術,主推漁業新品種有白金豐產鯽等7個;主推漁業新技術有貨櫃陸基推水養殖技術等6項。今年繼續遴選發布主推漁業新品種13個和7項新技術。

現代化養殖模式初步形成

好風憑藉力。有了好的水產良種,還需好的養殖技術和先進的養殖模式。

早在1986年,廣東就推廣應用順德「萬畝連片池塘高產養殖綜合技術」,推進淡水養殖增產增收;1987—1994年,省水產廳又推廣「土池養鰻」「立體式養鮑」等模式;2009—2016年,設立專項資金扶持深水網箱和遠洋漁業發展……廣東在大力發展現代漁業養殖模式上永不止步。

廣州華大銳護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銳護」)就是在這條漁業現代化發展道路上摸索的前行者,其研發的貨櫃循環水生態養殖模式可通過「六控」技術實現「四化」,即通過控溫、控水、控苗、控料、控菌、控藻,實現綠色生態化、精細工業化、資源集約化、市場敏捷化。

「這種模式能建立起基於智慧漁業系統的漁業大數據。」華大銳護相關負責人介紹,貨櫃養殖系統建立起了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通過模塊化管理與運營,建立了每個養殖箱的編號和二維碼,並通過雲端APP實時上傳飼料投餵記錄、養殖管理措施等,客戶可通過雲端系統調取每一批次的生產養殖記錄,了解相關的品質和嚴格措施,給食品安全生產建立了可靠的保障線。

廣東何氏水產有限公司研發的鮮活水產品智慧冷鏈物流運輸模式,在業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該模式通過應用低溫暫養、自動化循環水、純氧冷鏈配送等核心創新專利技術,逐級降溫、智能溫控,讓鮮活水產品處於半冬眠狀態,實現從塘頭到市場運輸過程中全程不換水,全程標準化、可追溯和閉環溫控管理,不僅成功突破了鮮活水產品高密度遠程運輸時長50小時以上的技術難題,而且在不添加任何藥物的情況下,使鮮活水產品的存活率達99%以上。「這在水產界是具有顛覆性的一種模式。」有業內人士如是評價。

此外,湛江國聯水產種苗科技有限公司育繁養推一體搭建現代種業架構、連南大坪的稻魚共作並通過稻田魚節特色旅遊促發展等,都是較好的現代漁業模式。

在國家2002年實施遠洋漁船新建補貼,2006年實施遠洋漁船更新改造補助、遠洋漁船油價補助等政策的支持下,特別是2014年深圳市實行遠洋漁業發展專項補助資金的激勵下,我省遠洋漁業呈現積極發展態勢。

到2019年6月,我省有遠洋漁業企業18家,共194艘遠洋漁船在他國或公海生產,總功率12.55萬千瓦,總噸位5.25萬噸,總捕撈量5.06萬噸,產值9.08億元,每年運回國內銷售自捕水產品2.06萬噸,捕撈品種包括金槍魚、帶魚、墨魚、鯧魚、鱈魚、魷魚等30多個品種。

休閒漁業作為現代漁業的五大主導產業之一,同樣在我省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2011年,農業部印發《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將休閒漁業正式列為現代漁業五大產業之一。同年,省政府出臺《廣東省休閒漁業管理辦法》。根據《廣東省現代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全省將建設和完善現代休閒漁業示範基地110個,其中國家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30個、省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80個,形成珠三角都市型休閒漁業帶、東西兩翼濱海休閒漁業帶和粵北山區生態休閒漁業帶。

廣東的特色優勢養殖發展也很迅猛:對蝦、羅非魚、鱸魚、鱖魚等特色優勢品種佔全省養殖面積50%;綠色生態養殖快速發展:清遠市、韶關市利用豐富的山泉水、水庫水進行瘦身養殖,極大提高成品魚品質,市場價格提高近50%。

漁業基礎設施與時俱進

漁業基礎設施和物質裝備既是建設現代漁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又是支撐現代漁業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

近年來,我省持續加大資金投入,漁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近幾年,我省的漁港建設取得突破。省級財政安排11億元建設13個示範性漁港和區域性避風錨地。省政府將現代漁港建設列入省十件民生實事。我省啟動建設15個國家級中心漁港和一級漁港。

深水網箱是一種新型養殖模式,對促進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拓展漁業產業發展空間、推動漁民創業就業具有重要意義。我省是全國最先開展海水網箱養殖的省份,也是最早實現深水網箱國產化推廣應用的省份。近10多年來,我省網箱裝備技術及養殖模式為全國海水網箱養殖業發展提供了實踐經驗,成為我省傳統網箱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省委、省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發展深水網箱,從政策、資金上予以大力支持,推動我省深水網箱產業從無到有、逐漸壯大,初步形成了適合我省海域條件的深水網箱製造、配套裝備和養殖技術體系。全省現有深水網箱1751個,年產優質魚2萬多噸,年產值8億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與此同時,廣東的漁業信息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率先建成漁業船舶信息管理系統和漁港高清視頻監控系統;建成海洋漁業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初步實現了漁港漁船可視化、漁業管理扁平化、漁民服務便捷化;率先建成漁業船員無紙化考試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以來,在中央財政和省財政資金支持下,廣東省漁政總隊負責組織實施我省漁船通導與安全裝備建設項目,連續4年共投入1.25億元,免費為全省登記在冊的漁船(含港澳流動漁船)配備AIS和北鬥衛星船載終端。

按照項目計劃,至2019年底,將實現我省登記在冊的所有漁船(含港澳流動漁船)配備AIS終端全覆蓋;至2020年6月底,將實現我省納入油補對象的船長12米以上具備安裝條件的海洋漁船配備北鬥衛星船載終端全覆蓋。

這標誌著廣東省漁船安全監管水平步入了一個新的信息化時代,漁船信息化建設水平走在全國前例,為實現全省漁船安全監管「看得見、連得上、叫得回」的管理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制度品牌「軟體」逐漸完善

在全國率先出臺《廣東省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條例》《廣東省水產品標識管理實施細則》等地方性文件,出臺《廣東省現代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除了漁業基礎設施等硬體設備,在廣東,支撐現代漁業發展的各項制度、漁業品牌的打造等「軟體」也在逐漸完善。

「打造特色區域品種,擦亮『客都草魚』招牌。」這是在梅州舉辦的一場「客都草魚」品牌創建推廣會的主題,活動當天吸引了梅州當地漁業養殖企業140多人參加。

這是我省推進漁業品牌建設的案例之一。漁業品牌建設是優化漁業結構的有效途徑,是全面提升漁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實現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我省通過廣州漁業博覽會、青島漁業博覽會、昆明農交會、湛江海博會、中國(江門)錦鯉博覽會等,推廣我省水產品品牌;培育形成了何氏錦湖鱸魚、綠卡中華鱉、中山脆肉鯇、臺山鰻魚等一批國內外知名水產品品牌。

《廣東省現代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十三五」時期廣東將著力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化漁業,力爭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術裝備先進、經營規模適度、一二三產業融合、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生態環境良好的現代漁業發展格局,達到「一增強兩優化三提升」目標,率先實現漁業現代化。

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漁業總產值超過1400億元,其中水產養殖總產量達到近700萬噸,位居全國第一位。此外,我省也湧現出一批現代化的漁業養殖模式、水產品加工基地、遠洋捕撈企業典型等。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廣東漁業定將走上集約化、智能化、信息化、品牌化發展道路,進入綠色、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相關

漁業界的盛會

首屆廣東漁業種業博覽會在廣州南沙舉行

這是一場辦在示範基地的漁博會,廣東優秀水產種苗品牌大集結;這是一場辦在塘頭的漁博會,最新養殖模式、技術、設備現場演示實操;這是一場辦在水鄉的漁博會,匯集非遺表演、美食、科普的嘉年華……

為推動鄉村振興,貫徹落實《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發揮廣東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地位,推動漁業種業高質量發展,12月22日至24日,首屆廣東漁業種業博覽會(下稱「漁博會」)在廣州舉行。

漁博會以「種業興漁新動力 綠色灣區新動能」為主題,圍繞「漁之路、漁之興、漁之話、漁之味、漁之韻、漁之盟」六大板塊,打造一個集漁業成果展、智慧交流、休閒娛樂的漁業盛會。此次博覽會首次將漁業展會開到塘頭,是首個以漁業種業為重點的博覽會、首個「地展+館展」的漁業博覽會。

此次水產種博會地點設在位於廣州市南沙區的廣東漁業高科技園,園區佔地584畝,魚塘495畝,擁有近2萬平方米的魚苗繁育車間以及先進的水生動物疫病防治、水產品質量檢測等實驗室。

科技興漁,良種先行,此次漁博會將集中展示上百個最新研發的優新品種和近百種先進配套技術與裝備,設立水產種業品牌館。作為本次博覽會的核心展區,品牌館將在魚池、車間養殖展示廣東省「名特優」養殖品種的親本(後備親本)、種苗及繁育技術,同時打造水產種苗線上交易平臺,打造技術共享孵化平臺、資源互動信息平臺,這有助於廣東省水產良種的推廣和交易,擦亮廣東水產種業的金字招牌。

廣東是漁業生產、消費、流通大省,水產養殖業已形成健全產業鏈,此次水產種博會除了良種品牌展示外,還將設立五大專區:特色養殖品種專區、漁業設施裝備展區、水產養殖投入品展區、科研科技展區、水產病害防控展區,魚塘邊實地展示推廣漁業良技良機,加快推動廣東省漁業高質量發展。據悉,展會將吸引百家水產企業及產品同臺競技,是一場開在魚塘邊的行業盛會,引領全國漁業發展風向標。

同時,漁博會還將邀請院士專家及企業家對廣東省漁業種業綠色發展進行研討,共享創新技術、分享科研與實戰成果,共同為廣東省漁業種業發展出謀劃策。

不僅如此,漁博會還集水產美食推廣、休閒娛樂於一體,邀請粵菜名廚現場烹飪水產品菜式,現場展示表演數魚花、打魚針等傳統技藝,讓觀眾參與釣魚、摸魚等互動遊戲,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一個城鄉聯動、南粵漁歡的水鄉嘉年華。

撰文:黃進 粵農軒

攝影:吳秒衡 譚家富

編輯統籌:胡素青

相關焦點

  • 建設現代化新晉安 交出高質量發展新答卷
    建設現代化新晉安 交出高質量發展新答卷  中共晉安區委書記 張定鋒 晉安區人民政府代區長 林濤  70年崢嶸歲月、70年砥礪奮進,在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從郊區到晉安區,  建區以來,晉安奮力書寫更具實力的發展答卷。綜合實力連上新臺階,全區經濟年均增長16.4%,總量從26.02億元躍升至717.7億元。特別是近年來,GDP增速及攻堅、招商、抓項目促發展等專項行動均位居全市前列。
  • 三水漁業產業園產品入選2019年廣東漁業種業十大名優品牌
    佛山日報訊 見習記者黃華報導:日前舉辦的首屆廣東漁業種業博覽會上,廣東梁氏水產種業有限公司(下稱「梁氏水產」)的優鱸3號入選2019年廣東漁業種業十大名優品牌。2019年3月,以位於三水區西南街道辦事處的青岐村為核心區域的三水區漁業產業園完成總體建設規劃,青岐村水產養殖業進入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2019年6月,三水區漁業產業園被列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的2019年第二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為了穩步推進產業園建設,三水區漁業產業園以產學研合作為抓手,引入科研院所和企業,加大科研創新力度,搭建漁業全產業鏈,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 粵滇協作,廣東幫扶雲南交出脫貧攻堅高質量答卷
    粵滇協作,廣東幫扶雲南交出脫貧攻堅高質量答卷金羊網  作者:林曦 楊奇  2020-12-24 【粵滇扶貧協作】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曦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 廣東陽江:強化漁業基礎設施建設 領航水產養殖綠色發展
    廣東陽江市農業農村局漁業發展科科長陳國強表示,要解決傳統養殖模式的不足,發展綠色、科技型的現代化漁業是關鍵。乘油補項目的東風,2018年,陽江市漁業主管部門設立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預留項目扶持資金600萬元,以期通過池塘升級改造和漁業示範園區建設等實踐方式形成標準化的技術模式並發揮帶頭作用,提升當地的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使水產養殖業向生態漁業和科技漁業方向轉變。
  • 深圳:努力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全國...
    深圳:努力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作出深圳貢獻 2020-12-16 15: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佛山三水漁業發展添「芯動力」 三水區漁業產業園「智慧漁芯」落成...
    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廣東省海洋漁業試驗中心主任張海發、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黃志斌、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黃儒強,中國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以及佛山市農業農村局、三水區委區政府領導參加了儀式。
  • 廣東惠州吳波畜牧水產有限公司「網際網路+」水產養殖 打造綠色漁業
    廣東惠州吳波畜牧水產有限公司「網際網路+」水產養殖 打造綠色漁業2018-10-24 15:19:00  水產養殖網近年來,惠州市以創建漁業品牌為動力,發展了一批極具代表性的漁業企業,如吳波畜牧水產有限公司打造了池塘內循環的現代化養殖模式,結合"不三不四"養殖理念推出的超級衝浪魚滿足了市場的高端需求;三華農林開發有限公司堅持綠色生態健康養殖道路,成為廣東省首家獲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的中華鱉品牌;海燕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成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擁有實用新型專利8項,海水工廠化健康養殖技術走在行業前列
  • 安陽日報評論員文章:大戰中踐行初心使命 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點擊下載安陽日報客戶端大戰中踐行初心使命 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安陽日報評論員
  • 「百園爭鳴」奏響廣東農業產業興旺「交響曲」
    通過突出糧食、生豬、蔬菜、水產、家禽等重要農產品產業園建設,保障了廣東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守住了「米袋子」、豐富了「菜籃子」,進一步築牢糧食安全底線。  如韶關市生豬優勢產區產業園建設完成後,實現新增高質量生豬產能190萬頭以上,全市生豬年出欄量超過334萬頭;生豬現代化屠宰加工產能超過100萬頭/年,引入世界500強普洛斯發展冷鏈流通。
  • 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名單公布,百餘家漁業企業在列
    截止2020年12月,全省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共1183家,其中漁業相關企業百餘家。名單如下:來源:省農業農村廳廣州(13家)1. 廣州市澳洋實業有限公司2. 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 廣東海興農集團有限公司4.
  • 蔡麗新:書寫好全面建設現代化淮安答卷
    淮安將把深入學習宣傳、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與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站位、抬高標杆,銳意進取、創新實幹,注重固本強基、特色發展、創優爭先,努力把周總理家鄉建設得更好,書寫好全面建設現代化淮安答卷。把好比較優勢突破口,聚力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
  • 保障糧食安全 推進農業現代化取得新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期間特別關注糧食安全問題和推進實現農業現代化問題,指出,吉林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習近平總書記還特別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
  • 廣東茂名市通過加快漁業品牌建設實現漁業結構優化
    廣東茂名市通過加快漁業品牌建設實現漁業結構優化2018-07-02 15:5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綠色發展,推動產業升級發展,近年來,廣東茂名市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一方面積極開展羅非魚「吊水」養殖、推水貨櫃養殖、工業化循環水養殖對蝦和名貴海水魚、深海網箱養殖等提高水產品質量的養殖試驗和示範工作,深入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推進標準化生產,大力提升了水產品質量;另一方面切實落實省市發展品牌建設相關政策,積極爭取資金補助,鼓勵企業開展漁業品牌創建,指導開展品牌申報,幫助企業解決申報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 江蘇沭陽:教育高質量發展交出滿意答卷
    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江蘇沭陽:教育高質量發展交出滿意答卷消費日報網訊(呂述謖 葉敬寶 倪亞瓊) 在2020年度高考中,一直是「全優生」的江蘇沭陽,再次交出高分答卷:高考二本以上達線6139人,達線率68.4%,一本達線2387人,達線率26.36%。
  • 威創集團分布式處理器疫情期間交出優異答卷
    地處北京的中國農業銀行數據中心默默在後方支持著抗擊疫情前線,數據中心的威創分布式處理器表現優異,不負「神經中樞」使命。中國農業銀行北京數據中心鳥瞰圖擔負重任的「神經中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農業銀行實施了一系列支撐疫情防控復工復產舉措,幫助各個地方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發揮國有大行在普惠金融領域的積極作用
  • 雷鳴山:在脫貧攻堅戰中交出合格答卷
    原標題:在脫貧攻堅戰中交出合格答卷——訪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鳴山「三峽集團堅決當好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國家隊和主力軍。」雷鳴山表示,這些巨型水電工程投資大、周期長,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十分強大。數據顯示,目前在建的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總投資約2700億元,工程建設期可拉動川滇兩省GDP增長超過8500億元,拉動直接、間接就業人數超過130萬人,極大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 把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融入城市核心區建設中 今年豐澤農業工作有大舉措
    2018年,豐澤區農林水工作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因地制宜把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要求有機融入豐澤區現代化城市核心區建設之中
  • 羅湖區南湖街道交出基層治理「美好答卷」
    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李慧)高票當選為深圳市網民喜愛的十大「幸福街道」,新成立黨組織數目、公共文明指數測評、政務服務系統績效考核、市容和環境衛生綜合考核、環衛指數測評等評比均位列羅湖第一……南湖街道交出基層治理美好答卷。6月28日,羅湖「雙周發布」在羅湖區金光華廣場舉行南湖街道專場。
  • 黑龍江:"九連增"走出富裕安康現代化大農業之路
    數字背後,更是五年來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黑龍江省關於「三農」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深入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新農村建設工程,積極推進松嫩、三江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加快推進以「四大」、「八化」為核心的現代化大農業建設付出的艱辛努力。    一    黑龍江是農業大省。
  • 沭陽:教育高質量發展交出滿意答卷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在2020年度高考中,一直是「全優生」的沭陽,再次交出高分答卷:高考二本以上達線6139人,達線率68.4%,一本達線2387人,達線率26.36%。沭陽全縣戶籍人口198.65萬人,是全國第二人口大縣,全縣現有各級各類中小學、幼兒園272所,在校學生和在園幼兒38.03萬名。如何才能使沭陽成為教育大縣、強縣?近年來,沭陽縣以教育現代化為統領,大力促進公平,全面提高質量,找準關鍵補短板,抓住重點增優勢,實現穩中有進、進中向好。 沭陽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以問題為導向,深化改革創新,在經濟薄弱縣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道路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