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隨著國家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前幾年國家放開了二胎政策,一些人口學家也在廣泛地宣傳生育二胎的好處。但年輕的一代思想越來越開放,在很多事情上與老一輩人的想法迥異。
雖然說有部分人積極的響應,但也有不少的年輕人依然不為所動,他們出於各種原因不願意再生二胎,有的甚至不願生育。
劉丹結婚生下一女,等到女兒上幼兒園後又重返職場。
婆婆看到劉丹似乎沒有生育二胎的打算,在多次暗示也沒有效果後,就直接向夫妻倆人攤牌,沒想到他們說沒有再次生育的計劃。
婆婆急了:「我們那個時代只能生一個,現在國家都在號召生二胎,你們怎麼不願意生呢?再說多子多福將來還能防老」。
劉丹說:「你這個觀念早已過時,有一個孩子混眼睛就夠了。生孩子就像是做公益,怎麼能圖孩子的回報呢?」
婆媳之間第一次發生爭執就誰也不能說服誰,劉丹老公只好讓雙方停止爭論。
的確,計劃生育的時候想生不準,現在允許生了很多人卻不願意生育,可能讓很多專家也始料未及,這種現象在年輕一代中還很普遍。
目前,國人對於生育有兩種不同的認識,這兩種觀點似乎都有道理。
那麼,目前國人對於生育問題主要有哪些觀點呢?
1、養兒防老論
這是國人幾千年以來的傳統觀念,在老一輩和部分年輕人中廣泛存在。
他們認為,養兒防老、積穀防饑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思想觀念,生孩子既能讓生命得到傳承,也能讓自己老有所依,在晚年生活有一個保障,因此寧願辛辛苦苦地養育孩子。
但現在這種觀點已得不到大多數年輕人的認同。
2、公益論
這是近些年從西方國家流傳過來的觀點,在年輕人中廣泛存在和流行,並得到大部分年輕人的認可。
意思是說生養孩子並不是為了回報,而是為了讓自己體驗一把做父母的快樂,自己到了老年以後,可以由自己解決養老問題,並不需要子女負責。
這種觀點把生育作為奉獻看待,因而被人稱為公益論。
由於中國文化的特點,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也包容外來的文明。
因此,養兒防老論、公益論這兩種觀點同時存在,在經過勢均力敵的較量之後,後者在年輕人中得到流行並逐漸成為主流。
為什麼會出現兩種不同的觀點和爭論呢?
1)國情的不同
國人歷來崇尚大家庭,以及大家庭其樂融融的氛圍,養兒防老的觀念承載著數千年的傳統文化,也連接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血緣親情,孝順文化更是中華文明的精華所在。
大多數國人認為,當父母養大孩子,孩子又成為父母,一代代的傳承下去,讓家族得到繁衍壯大,這是家族興旺發達的象徵。
自己作為後人,應當延續這種文化並且發揚光大,而不應該做出全面的否定。任何付出都要索取回報,父母與子女之間也不例外,這是理所當然的。
從西方國家來看,他們的人口數量不多,主要是他們更看重自由,喜歡追求個性,很少有享受天倫之樂的想法,更不喜歡大家庭的生活方式。
即使是普通的家庭,子女在成年後一般都要離開父母獨立地生活,父母也不會再給子女提供幫助,因而子女在父母進入老年後也不需要給他們養老。
因此,歐美國家的家庭關係相對簡單,親情之間表現得不是很濃厚,他們已習慣這樣的生活方式。
2)現實的選擇
當前,大多數國人的經濟條件並不太好,社會福利也與國外不同。
按照養兒防老論的觀念,對普通的夫妻來說,養育一個孩子可能需要付出20多年的心血,但這種付出在晚年基本上能有回報。所以,不管怎麼辛苦也是值得的。
而從公益論的角度來看,生育孩子即便是獲得精神上的快樂,但20多年的付出卻成了默默的奉獻,在養大孩子之後,自己還得考慮養老的問題,可能連基本的生活也沒有保障,更不敢說得到快樂。
所以,國外即使是條件比較好的家庭也不願意多生,一些經濟條件不好的夫妻大多選擇不生孩子。
不過,西方人並非真的不要求回報。在精英階層中,他們對子女的付出向來算得清清楚楚,也希望今後得到更多的回報,而國內很多年輕人只看到表面,並不一定知道真相。
對此,專家是怎麼看待這兩種觀點的呢?
有專家認為,國內目前生育率不高的現象,主要是年輕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對生孩子的認識發生很大的變化,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被人洗腦,還以為這種觀念很先進。
因此,現在流行的公益論,是當前人口出生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專家說,按照公益論的解釋,生育只是為了讓孩子快樂,主張自己獨立養老,不求孩子的回報,這種理論看似無私卻高估了人性。
由於國人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養老是一個很現實的社會問題,如果都選擇這樣的生育理念,不僅可能讓人口數量急劇減少,還可能讓人們期望的自主養老成為泡影。
而且我國人口眾多,不可能大家都會選擇做公益。因此,專家竭力勸說年輕人放棄公益論。
當然,專家出於綜合的考慮,希望適齡夫妻多生孩子,自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在生育上,大多數人都認為養育孩子就不能要求回報,很多人會選擇只生一個甚至不生孩子,新的人口就會逐漸減少,加重人口老齡化程度,會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這方面,日本、歐美等國家已有深刻的教訓,國人不能盲目仿效。
事實上,這兩種觀點並沒有真正的對錯。如果自己喜歡孩子,家庭條件不錯,能夠負擔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費用,選擇多生孩子會讓生活更圓滿。
如果自己想在職場上拼搏,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少生孩子也未嘗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因此,選擇多生還是少生,生育的主動權在於自己,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做出合適的選擇誰也不能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