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兒媽媽,一個時間相對自由的全職媽媽,喜歡分享,喜歡傾聽,希望把經歷過的、看到過的、聽到過的,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對觀者在育兒上、情感上有所啟發……
文|家有小甜椒兒(專注優質原創,抄襲必投訴維權,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兩天專家又上熱搜了,這位被全網關注的專家是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的專家陳東輝,他被全網關注的原因是因為他提出一個建議。
陳東輝建議優化生育政策,而優化的具體方法是「引導已婚女性在最佳生育期生育……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的鼓勵政策,鼓勵高學歷人群生二孩……」。
沒錯,就是這個「鼓勵高學歷人群生二孩」成了全網討論的話題。
網友們討論的方向主要在三方面:
1、學歷越高越不生
不少網友指出,那些不婚不育或者是做「丁克」的人群正好是這些高學歷人群,學歷越高越不生,給什麼優惠都沒有用。
2、學歷高素質就高嗎?
還有不少網友指出,這是對低學歷人群的歧視嗎?學歷高低和素質高低成正比嗎?很多高學歷的人還不是素質低下!
3、沒學歷就不能生孩子嗎?
這個政策讓底層人情何以堪?本來就要學歷沒有學歷,要條件沒有條件,還被國家給孤立起來,不鼓勵生孩子了,那窮人什麼時候才能翻身呢?
陳東輝是河南省的專家,提出的問題更多是針對河南這個人口大省。
我們先了解一下河南省的人口情況:「2019年末,60歲及以上的老人達到1623萬,佔常住總人口的16.8%;65歲及以上人口1076萬,佔11.16%,專家預計到2050年河南省60歲及以上的人口將達到3200萬,佔比高達33%。」
再看河南人民的平均受文化程度,河南是我國第一大人口大省和勞務大省,河南從事農業的勞動力高達3500萬人,外出務工人員達到1557萬人,這就意味著有一倍以上這個數字的留守兒童。
從這個現實角度出發,專家提出這樣的建議,並不過分,也並沒有歧視低學歷人群。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專家考慮的是對國家的影響和未來人口的走勢,肯定不會涉及到歧視的問題,不過針對到每個家庭來說,我們到底要不要生二胎,跟我們的當下的學歷是沒有關係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位好朋友夫妻兩個人都是初中畢業,如今自主創業年入百萬,光是房產就要不下5套,對兩個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視,不僅注重學科教育,還給孩子報了各種特長班,兩個孩子表現不俗,非常優秀。
如此看來,生出的孩子素質高低,跟學歷還真的沒有直接的關係。
不過從大數據來看,孩子的未來跟父母的學歷和家庭環境肯定是息息相關的。
我們到底要不要生二胎,首要考慮的條件肯定不是我們的學歷,而應該是經濟條件,這才是最關鍵的,經濟條件決定上層建築。
網友提出的「學歷越高越不願意生二孩」是很有道理的,一些學歷高的人群不僅不生二孩,甚至牴觸婚姻、牴觸生育。
自查朋友圈,找出不要孩子、不結婚的三四個案例並不難。
我的同學中就有三個女孩,至今未婚,還有兩對夫妻,堅稱要做丁克,而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本科畢業後讀了名校的研究生。
前幾天跟一個大學同學聊了幾句,她說自己賺錢自己花,不需要為了組建家庭去將就,這就是她不想結婚的原因。
不過她倒是想要一個孩子,這樣以後就不會太孤單了。
還有一對高學歷夫妻的生活觀是:活在當下,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養育一個孩子,也沒有信心養好一個孩子。
學歷越高的人,思想境界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他們往往經濟獨立,追求高質量生活,而這些都成為不想要孩子或者是不想多要孩子的理由。
想不想要孩子,是個人的一種生活觀,跟其他人無關,我只是想說出自己的觀點。
養育寶寶累嗎?肯定累,但是也值得,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單單是有辛苦,還有樂趣。
有位曾經性格多愁善感的朋友,經歷了感情的傷之後,對生活妥協,被動結婚生子,但是孩子出生以後一切都變了。
她如今性格開朗活潑,也不再敏感多疑,對她的一句話特別認可:對我來說,養孩子的意義更在於治癒,她真的改變了我的生活,轉移了我的注意力和重心,徹底治癒了我的不安全感。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養孩子不如養老,那麼養孩子的意義是什麼呢?或者治癒心靈是最好的答案,孩子可以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狀態和生活動力以及生活目標。
是否要孩子跟旁人無關,這是自己的事情,的確如此,不過作為一個過來人,只是想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沒有要孩子的時候甚至想過要做丁克,孩子出生以後幸福指數飆升,生活中多了很多以前不曾有過的感受。
其實有不少前期「丁克」,後來有了孩子之後轉身成為「曬娃狂魔」的人。
當我們對是否要孩子沒有太多的想法的時候,且條件允許,還是在最佳生育年齡要一個孩子,這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有人猶豫是否要孩子,有人卻不假思索要二孩甚至不停生孩子。
看過很多案例,在一些制度波及不到的地區,有的人儘管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卻不停生孩子,試圖指望著孩子來改變家族命運。
如果無法給孩子提供優良的教育,指望著孩子來改變家族的命運,幾乎就是不可能實現的,只能是讓家庭生活越來越拮据。
要二的前提一定是經濟條件允許,至少可以給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條件和教育。
從現實角度出發,考慮到家庭的承受能力以及孩子未來的成長,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孩子負責。
除了這些硬性條件外,還應該適當考慮家中大寶的情緒,至少要重視大寶的態度,提前跟大寶打招呼,做心理鋪墊,為家庭和諧和兩個孩子相親相愛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