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陳泥 通訊員 陳重捷) 近日,同安市場監管部門對轄區銷售泳具,特別是遊泳圈的商家進行了專項檢查。
據了解,此次檢查重點針對商場、超市、文化用品店等泳具銷售環節;以及水上樂園、遊泳館、泳池等泳具使用環節,就遊泳圈、泳衣泳鏡、塑料漂浮板等產品開展監督檢查。行動中,執法人員重點查看了各類泳具的產品標識、警示標誌、產品合格證和質檢報告等認證資質。
「我們走訪調查發現,不少經營者都誤以為遊泳圈就是『救生圈』。事實上大多數造型各異、五顏六色的遊泳圈都沒有救生功能。」執法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遊泳圈分為充氣遊泳圈和泡沫遊泳圈,價格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而真正的救生圈和救生衣則比較少見。
在一家文具用品店,部分泡沫遊泳圈生產廠家、聯繫電話、出廠日期均沒有標註,製作粗劣、包裝簡單,是典型的「三無」產品。在一家超市,一些充氣遊泳圈未按照安全技術要求標註「非救生圈設備,僅供在成年人監護下淺水中使用」字樣。
「2017年5月,山東煙臺一家兒童遊泳館內,一個女童套著遊泳圈在泳池裡溺水1分多鐘,直到奄奄一息才被救起。現場監控視頻顯示,溺水的原因是遊泳圈發生後翻,孩子頭朝下、腿朝上,因為遊泳圈的浮力而無法翻轉過來。廈門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溺水事件。」執法人員說,這是因為劣質充氣遊泳圈往往充氣口較松,容易發生漏氣,導致使用者快速下墜,在水壓的作用下包裹住遊泳者。另外,充氣遊泳圈材質輕薄,容易發生側翻,這些情況下遊泳圈很可能會變成「奪命圈」。
對檢查發現的問題遊泳圈,執法人員當場採取了扣押強制措施。據悉,截至目前,同安市場監管部門已檢查各類經營主體36家,查獲「三無」遊泳圈12個、泳帽16個;下一步,還將針對遊泳圈進行產品質量抽檢。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家長帶孩子遊泳時,應事先了解水深情況,選擇規範的泳裝和輔助設備,如救生圈、救生衣等,切不可把遊泳圈當救生圈用。
【提醒】
遊泳圈≠救生圈
遊泳圈救生圈有何不同?
●執行標準不同。救生圈起救生作用,執行的是國家強制標準(GB4302-2008);而遊泳圈被定義為水上玩具,執行的只是玩具標準。簡單說,是兩個不同的產品。
●材質不同。救生圈採用特製泡沫,材質堅硬、浮力較大,遇到溺水者能準確投擲,並能馱載一定重量的重物;遊泳圈有充氣式和泡沫類之分,市面上銷售的絕大多數是充氣式遊泳圈,和救生圈相比,遊泳圈重量較輕,很難準確投擲,容易破損漏氣,而且塑料表面遇水溼滑,較難抓握。簡單說,救生圈和遊泳圈的安全性有著本質區別。
●造型與價格不同。遊泳圈造型各異、價格實惠,而救生圈大多呈圓形,顏色單一,多為橙紅色,價格也比遊泳圈貴很多。
如何正確選購遊泳圈?
●拒絕「三無」產品。購買前,查看外包裝有無廠名廠址、執行標準、警示標誌等。按照《充氣水上玩具安全技術要求》(QB1557-1992),充氣遊泳圈應在距離氣門不大於100毫米處的顯著位置標註「注意:非救生圈設備,僅供在成年人監護下淺水中使用。」
●注意有沒有刺鼻氣味。氣味刺鼻的遊泳圈很可能是劣質塑料做成的,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成分。
●不被花色和低價迷惑。選擇面料柔軟的遊泳圈,碰撞時有緩衝作用,避免受到傷害。
●使用前查看是否漏氣。注意看遊泳圈的接縫或黏合處,並輕微拉扯,避免產品結合強度不夠,發生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