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質監局發布針對貴州省遊泳圈市場質量的監測報告。結果顯示,採集自貴州省大中型超市、批發市場和電商的20款遊泳圈質檢無一合格。此次兒童泳圈質量監測出現的問題產品分別或者綜合存在:標識不符合要求;軟聚氯乙烯薄膜的厚度不符合要求;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不符合要求等。這並非個案,泳圈抽檢不合格在其他省份也多次出現。(6月23日《南方都市報》)
遊泳圈「不漏氣就安全」的理念或許是很多家長對泳圈安全標準的「默認狀態」,因為與遊泳沉溺威脅相比,材料超標所帶來的安全威脅自然不夠「虎猛」,所以多數家長會對泳圈材質本身缺乏關注,或者說是選擇性忽視。正是因為如此,部分商家才將大量質低價廉的泳圈售賣給廣大民眾,也無形中助長了製售偽劣、排擠良優的不正之風。然而,塑化劑超標、重金屬超標、甲醛超標、載重不達標等一大批令人心悸的指標又將公眾視線重新拉回到泳圈的材質安全問題上,讓我們重新考慮如何讓泳圈更好地「圈」住孩子的安全。
與其他商品無異,遊泳圈本身的材質安全也有標準,只不過這個標準執行得不夠到位而已:從生產商到銷售商,而後再到消費終端,自始至終或許我們都沒有給予應有的安全關注,才讓泳圈在防止沉溺威脅之時也毒害著孩子的身體健康。如此說來,泳圈安全的「漏氣」問題,與生產商家、銷售環節以及消費大眾都有關聯,任何一方的監管錯漏都會將安全隱患直接帶到遊泳圈之上。
所以,「圈」住泳圈安全需要我們從制度監管層面上多扎幾層安全「籬笆」。在生產環節,要把泳圈原材料安全標準監管實施好,各類超標物質一概不能有;銷售環節,生產廠家、地址、生產日期、適用年齡範圍、安全警示等標識一個不能少;消費環境,消費者「不漏氣」也要材質安全、浮力達標的安全意識一樣不能缺。只有從制度監管層面為生產、銷售和消費環節把好安全質量關,才能讓泳圈真正「圈」住孩子的全面安全。
當然,泳圈和其他產品一樣,其安全之「功」非一日所成,因此需要相關制度的常態化監管。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對泳圈生產和公眾安全意識「漏氣」的現象,我們要讓制度監管和民眾參與共同來守住泳圈的安全「氣門」,這不僅需要安全監管不能「走神」,更需要安全監管不能選擇性「跑偏」。(南方網戴慶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