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質監局發布貴州省遊泳圈市場質量監測報告。結果顯示,採集自貴州省大中型超市、批發市場和電商的20款遊泳圈質檢無一合格。此次兒童泳圈質量監測出現的問題產品分別或者綜合存在:標識不符合要求;軟聚氯乙烯薄膜的厚度不符合要求;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不符合要求等。(6月23日《南方日報》)
遊泳圈上檢出的這些有害物質,無疑是一個潛在的殺手,不知不覺間危害兒童的健康。比如塑化劑析出進入體內,就會在體內積累,發揮著類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將會危害兒童的肝臟和腎臟,也可引起兒童性早熟,影響孩子生殖系統發育。又比如為了吸引小孩,很多廠家會在兒童遊泳圈上印有各種卡通圖案,而這種油漆圖案,卻可能暗含重金屬。幼兒喜愛啃咬,泳圈表面的圖案入口後,塗層中的重金屬會遷移出來,積累在人體裡,不容易排出,對兒童神經系統等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危害如此之大,為什麼家長不關注呢?其實,也不是家長不關注,而是上述超標的東西,不在專業儀器上看不出來。家長最直觀的檢測方法,就看漏不漏氣,只要不漏氣,就以為是安全可靠的了。殊不知,這反倒為不合格的遊泳圈,預留了銷售的空間。
可怕的是,上述遊泳圈不合格的情形,不是貴州一地,其他省份均有發生。就如2015年江蘇省質監局組織開展了兒童遊泳圈監督抽查,共採集兒童遊泳圈57批次,覆蓋包括江蘇、廣東等主要生產產地。檢驗結果表明,合格率只有49.2%,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厚度達不到標準要求、塑化劑含量超出限量值、溶劑殘留量超出限量值。同期,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對本市生產、銷售的充氣水上玩具產品進行專項監督抽查,共抽查產品14批次,檢驗後全部不合格,涉及的不合格項目為:年齡範圍,氣室,軟聚氯乙烯薄膜的厚度,安全警示的字體、字號等。
由此不難看出,這已構成一個普遍存在且危害很大的隱患,如同一個腫瘤,如不及時切除並進行綜合理療,難免會釀出不堪承受的後果來。而要想安全,必須念好「三字經」——
首先是「堵」。必須切斷不合格遊泳圈生產製造的源頭,廠家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進行生產。國外有的國家對塑化劑進行限制超過十年,我國對塑化劑今年正式開始設置含量限制,總量等同歐盟標準。既然已經出臺標準,就應該毫無例外、堅決執行,不讓超標準產品流向市場,已有的堅決召回。
其次是「管」。加大監管整治力度,檢測不是一次兩次,而是隨時隨地,只要發現,就應該上溯生產源頭,該取消資格就取消資格,該處罰的絕不手軟,不要等到出了「大頭娃娃」,才去找奶企秋後算帳。貴州這次查出的20款遊泳圈無一合格,理應將信息公開披露,並且查處生產廠家,乃至責令停產整頓或者關門歇業。老百姓不僅要看檢測報告,更要關注處理結果。對此絕對不能心慈手軟,放過了就埋下了事故的禍根。
再次是「教」。要對家長進行科普教育,教會他們懂得什麼是合格產品,怎樣選擇、在哪選購合格產品,這些都要瞭然於胸。一定要摒棄不漏氣就是合格的錯誤觀念。不要因為自己的無知,在孩子的脖子上圍一個「毒跑道」。果真那樣,麻煩那就大了去了。
總之,圈住孩子安全,在當下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不能一個人在戰鬥,而需要綜合發力。廠家不生產,就堵住了產品的源頭;家長不選購,就使其失去存在價值;監管部門重拳出擊雷霆發力,就會產生不能、不敢、不想的效應。如是,兒童遊泳圈安全問題,才可能讓人放下心來。(南方網雷鍾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