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戲水屢屢發生事故 遊泳圈不是「救生圈」

2020-12-22 人民網河南頻道

原標題:兒童戲水屢屢發生事故 遊泳圈不是「救生圈」

  原標題:遊泳圈不是「救生圈」

  兒童戲水屢屢發生事故

  專家提醒家長應注意全程看護

  孩子穿著褲式坐圈在水中戲水,家長悠閒地在岸邊閒聊。結果孩子用力向前撲,泳圈側翻,孩子難以從褲圈裡掙脫出來,頭朝下、腳朝天在水中掙扎。這是近日在海珠區一處遊泳池裡發生的一幕。夏日炎炎,又到遊泳季,不少家長帶著孩子戲水消暑,溺水、落水不得不防。專家提醒,家長在帶孩子遊泳時需格外小心,不要把「遊泳圈」當成「救生圈」,也不要將孩子的安全交付給遊泳圈,選擇遊泳圈時需謹慎。 文/記者耿旭靜

  這些泳圈

  很危險!

  褲式坐圈:要當心側翻

  「嚇死了,以為這種帶褲子的遊泳圈是安全的,孩子不會脫出來,沒想到竟然會翻!」近日,在濱江東路一家小區遊泳池,一名媽媽心有餘悸。

  該小區的兒童池水深只有約40釐米,只到小孩的臀部,孩子穿上褲式泳圈,腿還能踩到地面。家長將一歲半的孩子塞進遊泳圈後,就轉身去看其他泳池裡正在學遊泳的兒童。沒想到孩子太興奮了,在泳圈裡用力向前撲,想抓住飄在水中的水槍,泳圈突然側翻,孩子一頭栽進水裡,但褲式泳圈的褲子還緊緊套在下半身,整個人頭朝下、腳朝天。由於孩子太小,動作幅度很小,所以旁邊戲水的兩個兒童和其他站在泳池邊的家長都沒有立即發現。家長發現時小孩正腦袋朝下浸在水中,四肢正在掙扎。好在附近的救生員發現異樣,一個箭步衝進泳池,將孩子撈了起來,孩子出水後咳嗽了很久。

  泳圈太大:難卡住腋窩

  「這樣太危險了。遊泳圈太大,根本沒有卡住孩子的腋窩,孩子很容易從遊泳圈脫出來!」救生員小張告訴記者,就在前幾天,一名家長將孩子放在圈圍比孩子大一倍的遊泳圈裡,讓孩子自己把住,轉身去旁邊拿東西。就這短短的幾十秒,孩子一興奮一鬆手,整個人從泳圈裡掉出來,直接沉入水中。整個過程沒有發出任何聲音,等家長和救生員發現的時候,孩子已沉到池底。

  孩子被撈起後已經沒有了反應,經過簡單急救後甦醒了過來。「如果不識水性,落水時很多人是直接沉入水底的,根本來不及發出任何聲音或掙扎。如果發現得晚一點,再耽誤兩三分鐘,是非常危險的。」該救生員告訴記者。

  半開放式泳圈:難把握重心

  「在網上給孩子買了一個半開放式遊泳圈,一直遊得好好的,但後來孩子太興奮了,動作一大,竟整個人向後仰去,好在及時撈起來,但已經嗆了一口水。」在一家遊泳館,陳先生告訴記者,半開放式的遊泳圈不易掌握平衡,選擇要謹慎。

  記者發現網購平臺上半開放式的遊泳圈受到追捧。然而不少網友評價,這種半開放式遊泳圈對完全不會遊泳的兒童來說,沒辦法掌握平衡,小孩下水後重心容易向前或向後而嗆水。對大人來說,由於氣囊設計太小,浮力不夠,如果不會遊泳,根本浮不起來。

  抓住

  黃金急救時間

  廣州市健安急救培訓中心資深急救講師劉俐利告訴記者,很多孩子溺水時是沒有掙扎和呼救的,家長需要特別小心。不太會遊泳的孩子,一旦喝到水,會很緊張,肌肉變得僵硬,喊又喊不出來,這種掙扎很短暫,往往被人忽略,然後人體就啟動了溺水的本能反應。這時候,有些溺水者就會身體上浮,本能反應促使他的嘴巴露出水面想要呼吸,但此時他已經很難揮手或呼救。

  如果家長一不小心,沒看到孩子之前的嗆水過程,等他看到時,孩子已經安靜地頭露在水面上,家長卻渾然不知危險,這是相當可怕的。兒童戲水或遊泳時一般會發出很多聲音,如果發現孩子不聲不響,家長要馬上大聲詢問:「你還好嗎?」如果孩子沒有反應,一定要馬上將其從水中撈起來。

  兒童落水2分鐘後便會失去意識,4至6分鐘後,身體便會遭受不可逆轉的傷害。所以溺水急救需抓住4分鐘黃金時間,越早施救越好。劉俐利告訴記者:「搶救的黃金時間是4分鐘。不過溺水比較特殊,就算超過10分鐘也應堅持心肺復甦到醫護人員到達,因為溺水往往呼吸先停、心跳仍有,末梢血管收縮會保證心腦供血。」

  溺水十大表現

  1.頭被浸沒於水下,嘴巴露出水面。

  2.頭向後傾斜,嘴巴張開。

  3.雙眼無神,無法聚焦。

  4.緊閉雙眼。

  5.頭髮蓋住了前額或眼睛。

  6.看似直立於水中,腿無法運動。

  7.呼吸急促或痙攣。

  8.試圖遊向某個方向,卻無任何前進。

  9.試圖翻轉身體。

  10.做出類似攀爬梯子的動作。

  數字:

  五歲以下兒童溺水率最高

  夏季兒童溺水情況高發,濱江東路某遊泳池一周發生五起兒童溺水、落水事件,其中兩天每天都有兩個孩子溺水、落水,好在救生員發現及時,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基本都是1~2歲的孩子,這些孩子本來走路都沒走好,下了水,有時一個邁步就直接栽倒在水裡。」

  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溺水是世界各地非故意傷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佔所有與傷害有關死亡的7%。世界各地每年溺水死亡數估計為37.2萬例,每小時有40多人溺水死亡。在中國,溺水是14歲以下兒童傷害死亡的主要原因,5歲以下兒童溺水率最高。意外溺水死亡事件佔兒童意外死亡事件的57%,而0至14歲兒童溺水死亡佔全部溺水死亡的56.04%。

  分清泳圈與救生圈

  兒童選擇哪種救生設施比較安全呢?業內指出,一般的充氣式遊泳圈只是一種水上充氣玩具,與救生圈是有區別的,真正的救生圈和救生衣在生產中對所用的泡沫、塑料等物理、化學性能都有明確的要求,對產品的強度與硬度都有一定規範。所以購買時最好要看看有沒有安全標識。其中背心式救生衣相對安全,這種救生衣是無氣囊的,靠的是材料自身的浮力,不會發生漏氣的問題。

  無論是遊泳圈還是正規的救生設施,在遊泳之前,都要仔細檢查清楚,看看是否存在漏氣、裂縫之類,充氣是否充足。遊泳圈的尺寸也應注意,大小應該剛剛好扣住小孩的腋窩,不要太過於鬆動,減少孩子玩水時從泳圈裡脫出的風險。

  相關人士提醒,家長不能依賴救生設施,在孩子戲水過程中需要全程看護。另外,遊泳圈只適合戲水用,不能作為救生設施,有些孩子過於依賴遊泳圈,並覺得有遊泳圈在比較安全,會做一些危險動作,容易造成事故。記者耿旭靜

相關焦點

  • 兒童戲水屢屢發事故 家長注意:遊泳圈不是「救生圈」
    兒童戲水屢屢發生事故  專家提醒家長應注意全程看護  孩子穿著褲式坐圈在水中戲水,家長悠閒地在岸邊閒聊這是近日在海珠區一處遊泳池裡發生的一幕。夏日炎炎,又到遊泳季,不少家長帶著孩子戲水消暑,溺水、落水不得不防。專家提醒,家長在帶孩子遊泳時需格外小心,不要把「遊泳圈」當成「救生圈」,也不要將孩子的安全交付給遊泳圈,選擇遊泳圈時需謹慎。 文/記者耿旭靜  這些泳圈  很危險!
  • 兒童戲水屢發事故 遊泳圈成「奪命圈」
    孩子穿著褲式坐圈在水中戲水,家長悠閒地在岸邊閒聊。結果孩子用力向前撲,泳圈側翻,孩子難以從褲圈裡掙脫出來,頭朝下、腳朝天在水中掙扎。這是近日在海珠區一處遊泳池裡發生的一幕。夏日炎炎,又到遊泳季,不少家長帶著孩子戲水消暑,溺水、落水不得不防。
  • 兒童救生衣遊泳圈使用意外頻發 遊泳圈不是救生圈
    原標題:兒童救生衣遊泳圈使用意外頻發 遊泳圈不是救生圈 「三無」產品充斥遊泳設備市場。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陳維 文/圖  7月24日,南寧市民陳女士帶著7歲的兒子去遊泳時,儘管兒子穿著兒童救生衣,但入水後卻依然沉下了水,把陳女士嚇出一身冷汗;7月1日,一對情侶在北海銀灘浴場深水區遇險,原來,他們使用的塑料充氣遊泳圈漏氣了……針對遊泳設備的安全問題,南國早報記者調查發現,市場上售賣的兒童救生衣、遊泳圈種類繁多,但不少是「三無」產品。
  • 勿將遊泳圈當做救生圈
    勿將遊泳圈當做救生圈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近日走訪發現,近段時間遊泳圈銷售異常火爆,一些價格低廉標識不明的遊泳圈在市場上並不鮮見。業內人士提醒,應購買材質較厚、接縫處平滑的遊泳圈。另外,遊泳圈僅是水上玩具,與救生圈是不同產品,勿將遊泳圈當做救生設備使用。  部分在售遊泳圈標識不明  「我家孩子喜歡印有卡通圖案的遊泳圈,而我主要是看它氣充得足不足。」遊泳館內,一位正帶著孩子戲水的年輕母親說。
  • 遊泳圈不是救生圈 別戴著往深水裡遊
    遊泳圈不是救生圈 別戴著往深水裡遊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08.05 星期二     記者看到,這些遊泳圈上大多都印有安全標識,如「警告:此非救生用品,僅供兒童在成年人監護下的淺水中使用」等字樣,但是也有一些遊泳圈沒有任何標識。在一家攤位前,記者拿起一個兒童用的透明遊泳圈,問攤主說:「這太薄了,不太安全,塑料的吧?」攤主說小孩子的體重輕,使用沒問題,並且表示這遊泳圈「不是塑料的,是膠的」。
  • 別把塑料遊泳圈當「救生圈」 還是泡沫芯的安全
    別把塑料遊泳圈當「救生圈」 還是泡沫芯的安全www.zjol.com.cn 2007年07月12日 14:46:41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浙江在線07月12日訊(通訊員 任傳好)持續的高溫天氣,遊泳池成為孩子們戲水消暑的好去處
  • 山東一女嬰戴泳圈遊泳側翻險溺水廠家提醒遊泳圈不是救生圈
    在使用這種坐式遊泳圈時,兒童需要把雙腳套進圈內的孔中,然後就可以坐在遊泳圈上。視頻顯示,發生前翻前,女嬰曾經有一個向上支撐身體的動作,隨後重心不穩翻入水中,而女嬰在遊泳時所使用的正是坐式遊泳圈。­  對於坐式遊泳圈,不少家長對其都「心有餘悸」。1歲孩子的母親張豔豔(化名)稱,在孩子出生後,很多家長都會考慮帶著孩子去嬰幼兒遊泳館遊泳,因為可以鍛鍊孩子的肢體協調能力,孩子也確實喜歡玩水。
  • 遊泳圈不等於救生圈 海邊戲水時要注意
    戴著充氣泳圈去海邊戲水、遊泳,泳圈被礁石劃破漏氣造成溺水;戴著遊泳圈被海浪卷離海岸……近日,記者從安捷海上救援隊了解到,8月至今,永寧鎮紅塔灣海域,已經發生4起因為遊泳圈而引發的危險事故。專業救援人士表示,這種泳圈特別輕,在海中並不安全,只能算是娛樂裝備,市民在選購時還需謹慎。
  • 遊泳圈和救生圈真的不一樣!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夏天裡,很多人都喜歡遊泳,甚至去海邊遊玩,這時候,旱鴨子們常常需要救生圈來幫忙。近日,網上有傳言稱,遊泳圈並不等於救生圈。傳言中稱,海裡硬物較多,遊泳圈容易被戳穿。而實際上,遊泳圈和救生圈有本質區別,錯把遊泳圈當成救生圈使用,會有一定的安全隱患。這種說法靠譜嗎?央視《是真的嗎》對這兩樣東西進行了使用實驗,普通遊泳圈的安全性能遠不如救生圈,專家建議,消費者購買時千萬得弄清楚。
  • 遊泳圈和救生圈的區別
    三伏天來襲,帶孩子去遊泳成為很多家庭的娛樂項目,不過這裡提醒家長,切不可將孩子的安全託付給普通的遊泳圈「玩具」,因為遊泳圈和救生圈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前者絕不能替代後者。救生圈的圈體芯材採用聚苯乙烯材料,外面包裹玻璃纖維布,塗上三層酚醛樹脂,然後包帆布並塗刷數層油漆。
  • 小攤販賣遊泳圈多為「三無產品」 不等同於救生圈
    □晨報記者李東華 姚克勤實習生鄔林樺   針對費女士反映的問題,記者調查發現,本市小攤販售賣的遊泳圈幾乎全是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以及無生產廠家的「三無產品」。業內人士提醒,花哨的遊泳圈並不是救生圈,家長在為孩子選購使用時,切勿忽視安全性,勿將遊泳圈用於遊泳池深水區及天然河道、海域。
  • 遊泳圈救生圈可別分不清 充氣遊泳圈受捧泡沫救生圈遇冷
    ­  遊泳圈和救生圈有本質區別。充氣式塑料遊泳圈執行的是《充氣水上玩具安全技術要求》,本質上只是玩具,只對充氣玩具的浮力和材質厚度進行了簡單規定,而救生圈的國家標準則在外觀、尺寸、重量、材料、性能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救生圈能承受的重量較大,目的是增強圈體的強度,在救護落水者時拋投準確,不受風浪影響。
  • 燕趙晚報:國標之下兒童遊泳圈不能再「安全自負」
    原標題:國標之下兒童遊泳圈不能再「安全自負」   夏至剛過,天氣也很應景地熱了起來,很多家長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讓寶寶去泳池,既可以鍛鍊身體還可以消暑。市場上、網絡上,各種花花綠綠、印有卡通圖案的兒童遊泳圈,仿佛都在跟家長說「選我,選我」。
  • 男孩套泳圈玩水不慎滑出溺水,提醒:遊泳圈不是救生圈
    家住後湖的張女士也不例外,一不留神,3歲的兒子竟從遊泳圈裡滑出來,誤入深水區發生溺水,幸虧發現及時,經過緊急救治才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生。專家提醒,孩子並非套上遊泳圈就萬無一失,尤其的較小的孩子,最好保持家長伸手可及的距離。33歲的李女士家住後湖,5歲的女兒和3歲的兒子都放假在家。近來天氣太熱,2日晚她帶著兩個孩子到一家戶外泳池遊泳消暑。
  • 青島遊泳圈市場亂象多 三無產品公開賣
    炎炎夏日,去海水浴場洗海澡成了不少人消暑的好去處,會遊泳的盡情在水中暢遊,不會遊泳的也帶著遊泳圈感受海水的清涼。然而,在盡享戲水帶來的歡樂時,我們腰間的遊泳圈是否真的能夠「圈」住安全呢?答案也許不是那麼肯定。
  • 公務員面試熱點:國標之下兒童遊泳圈不能再「安全自負」
    只是,戲水時經常和兒童皮膚接觸、甚至寶寶還會用嘴舔的遊泳圈安全嗎?兒童遊泳圈,會不會變成「奪命圈」?(6月23日《南方都市報》)   檢查是否漏氣,是絕大部分家長購買兒童遊泳圈的「規定動作」。而實際上,兒童遊泳圈最大的安全隱患是材質中的塑化劑超標。有些家長將遊泳圈套在兒童脖子上,發現兒童皮膚出現了過敏反應。
  • 塑料遊泳圈難當「救生」大任
    塑料遊泳圈難當「救生」大任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08.08 星期五 擔心年幼的孩子不懂水性發生危險,不少帶孩子到浴場遊泳的家長們都會給孩子配一個充氣遊泳圈或簡易救生衣。調查中記者發現,各大浴場周邊大大小小攤位前,顏色鮮豔、形象各異的遊泳圈受到小朋友們的喜愛,不過其中一些問題產品還是讓家長們難以放心。專家表示,兒童遊泳圈實際上只是水上玩具,與救生圈區別較大,這些物品有著明確的年齡限制,家長需時刻警惕做好監管工作。
  • 男子回應拍小孩溺水未施救:不會遊泳,有扔救生圈
    聽見呼救後,自己找來救生圈扔給男孩,拍視頻是想留下現場資料。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傷害防控與心理健康室主任、研究員段蕾蕾表示,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溺水發生的高危地點不同,家長們應該做好防護工作,具體措施包括水缸加蓋、浴缸用完後及時傾倒等,而兒童遇到溺水時,岸上救援永遠比下水救援安全。■哪裡容易發生兒童溺水?
  • [臨沂]不是所有的遊泳圈都叫救生圈 別把玩具當救生用品
    入伏以來,遊泳成了很多市民避暑的好選擇,臨沂市場上的遊泳圈也隨之熱銷起來。近日,河東區趙女士帶女兒遊泳,發現遊泳時遊泳圈漏氣,讓她嚇了一身冷汗。27日-29日,記者走訪多家水上用品店發現,多數遊泳圈為「三無」產品,很多市民混淆遊泳圈和救生圈的概念,認為遊泳圈就是救生圈,將兩者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