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密雲古北水鎮,遊客在染坊參觀。這個2010年落戶密雲的旅遊項目,已成為北京文化旅遊新地標。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農民學英語 山溝小鎮待客百萬
密雲縣古北水鎮成北京市文化旅遊新地標,遊客可體驗江南印染等傳統工藝
新京報訊 (記者饒沛)出京城,走京承高速直至24出口,就到了密雲縣古北口鎮湯河溝域,這裡有青山綠水,還有一座「江南水鄉」——古北水鎮。山水、長城、古鎮、水鄉在這裡融為一體,年接待遊客達到100萬。
「司馬臺小燒」重現水鎮
古北水鎮以司馬臺長城為背景,以民國時期的北方民間建築為主體,修復修繕了具有北方特色的古鎮風貌。這個2010年落戶密雲的旅遊項目,去年正式營業,現已成為北京市新的旅遊目的地和文化旅遊新地標。
張新明是一家酒坊的大師傅,釀製司馬臺小燒是他家祖傳的。「小時候是農村小土酒作坊,蒸桶啊,發酵缸啊,十七八歲就幫著大人幹一些事情。」張新明說。
後來這些傳統工藝逐漸被人淡忘,張新明也改行做起了建築給排水。直到前幾年,古北水鎮籌建,讓張新明萌生了重新弘揚釀酒工藝的想法:「蒸料、拌曲,遊客都可以體驗。」
如今,張新明每天都會在古北水鎮,用地道的傳統釀酒工藝為遊客呈上醇香司馬臺小燒。
除了釀酒工藝,在古北水鎮遊客還可以體驗江南印染工藝、北方風箏製作等傳統技藝。
農民學英語 發展民俗旅遊
建設之初,古北水鎮需要建設用地,這些土地多數來自於司馬臺村。農民搬入了寬敞明亮的新居,如何讓他們既能安居又能樂業?司馬臺村確立了以民俗旅遊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在新村布局和新居設計上,以二層庭院式聯排別墅為主,這樣既能滿足農民生活需要,又能滿足民俗旅遊產業發展需要。
過去搞農家樂的鄉親們待客熱情,但對服務規範標準沒什麼概念,民俗村的硬體設施檔次大幅提升後,開始幫助農民轉變觀念,提高服務接待水平。英語、烹飪、禮儀接待,一項都不能少。土生土長的農戶們第一次接受了酒店式服務的正規培訓,掌握了規範的接待禮儀和簡單的英語會話,參加烹飪培訓的村民全部取得了中級烹調師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