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民苦學十年自創「英語莊稼」

2020-12-13 搜狐網

  蘭州訊 29歲的李雙芳是一個上過一年高中的甘肅農民。但10月28日晚,他卻站在了某大學講臺上,給幾百名大學生上起了「課」。

  而在十年前,李雙芳還是一個只會幾個英語單詞,懂幾個簡單英語句子的在家務農的農民;十年後的今天,通過「瘋狂」的自學,李雙芳已成為一個講一口流利英語並在甘肅省內多所高校舉辦大型英語學習方法講座的「農民英語通」。

  出生於甘肅白銀市靖遠縣北灘鄉一個貧寒農民家庭的李雙芳,在靖遠一中上了高一,一年後就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因為學英語太痴迷了,我被村裡人說成是瘋子,是半腦子,是神經病。」李雙芳說。

  李雙芳在「瘋狂」學習李陽瘋狂英語的同時,還進行了自我「創新」,並把這種創新叫做「英語莊稼」。李雙芳認為,英語的音標是學習英語的「根」,是英語的生命。因為沒有一盤磁帶,一切都是照著課本進行的,為了便於記憶,他對英語的26個字母進行了「李雙芳農民式的重新命名」。經歷了一個10年,李雙芳成功了,下一個10年,李雙芳又定下了更高的目標:要學會六門語言、要拿到國家大學英語專業八級證書,而成為中國農民英語口語國際明星是他最大的、也是這一生的目標。

相關焦點

  • 自創「英語莊稼」甘肅農民苦學十年練就流利英語
    中新網10月29日電 據蘭州晨報報導,29歲的李雙芳是一個上過一年高中的甘肅農民。但10月28日晚,他卻站在了大學的講臺上,給臺下幾百名大學生上起了「課」。  上課的教室是在大學的大禮堂裡,這堂「課」上了整整兩個小時,全是用英語講的。
  • 紀事:一個農民的「英語莊稼」
    提起農民這個字眼,總讓人想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在田間勞作的莊稼漢。而靖遠農民李雙芳,卻每天除了學英語,還到蘭州的高校去做英語演講,用他的話說就是耕種他的「英語莊稼」。  春天的一個下午,記者來到李雙芳在甘肅農業大學附近的「家」。房是租的,幾件簡單的家具,也是房東的,只有那十幾本被他圈圈點點讀爛了的英語書,是他的全部家產。
  • 高中輟學,苦讀英語,自創「農民英語」李雙芳的故事
    時間過得真快,10多年高中輟學,苦學英語的靖遠勵志哥「農民英語」李雙芳可能都被很多人忘記了,這個曾經參加過央視「小崔說事」、在甘肅各個大學做勵志演講的農民英語勵志哥,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李雙芳的故事吧!李雙芳的廣告牌這個「潮了」的農民就是李雙芳,李雙芳兄弟姊妹共有9人,其中李雙芳和哥哥李對芳還是孿生兄弟。這個多子的貧困農民家庭,無法一年供李雙芳和孿生哥哥兩個同時上高中。
  • 甘肅臨夏從「草包莊稼」填肚子漸到「鐵桿莊稼」掙票子
    中新網甘肅臨夏12月22日電 (艾慶龍)甘肅省臨夏州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張卓21日表示,近三年,臨夏新增高原夏菜、食用菌、中藥材、經濟林果等特色種植88.11萬畝,扶持11.96萬戶貧困戶發展養殖業,正在結束祖祖輩輩種「草包莊稼」的歷史。  當日,「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臨夏專場舉行。
  • 「懶漢莊稼」種出致富產業鏈
    原標題:「懶漢莊稼」種出致富產業鏈  ——平川區種田鄉發展蕎麥產業助力脫貧側記  通訊員 馬軍華  走進平川區種北糧源電商服務中心
  • 農村田地裡的野雞損害莊稼,農民怎麼辦?
    農村田地裡的野雞損害莊稼,農民怎麼辦?「一物降一物」,利用生物驅趕野雞兩全其美。我們地處平原,在以前很難見到野雞。在我小時候,野雞在我們當地就是傳說,因為是一馬平川,村裡人口密集,田野裡根本見不到野雞毛。
  • 莊稼不收年年種,為什麼農民有這種思想?
    莊稼不收年年種,為什麼農民有這種思想?這種思想沒有毛病,民以食為天,種地是農民的基本使命和職責,偉大領袖毛主席就說過農民以農為主,兼學別樣。莊稼收不收在天,種不種在人。過去勞動生產條件差,水利、化肥等根本跟不上,農民種莊稼,有相當多的是靠天吃飯,天風調雨順時收入大點,遇到洪澇旱災之年,收穫就沒有保障。所以,必須收不收(未知)年年得種,期盼風調雨順大豐收。耕耘才有收穫,有時不一定準有收穫,但是不種絕對是不會有收穫。
  • 老教師自創英語教學法 通過「拼音」學英語(圖)
    自創語音領先教學法 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捷克語專業,先後學過英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俄語四門外語。對英語有長期研究。陳老師總結多年學習外語的經驗和中學英語教學經驗,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語音領先教學法。  「我們學習漢語,首先要教孩子們學習拼音,然後根據拼音再認漢字。
  • (外國人在中國)挪威「80後」甘肅苦學中醫
    中新社蘭州6月14日電 題:挪威「80後」甘肅苦學中醫  中新社記者 丁思  在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門診樓裡,「洋大夫」約漢森穿著白大褂,棕色頭髮、眼神深邃的他在一群中國護士中顯得「很突兀」。這位「80後」的挪威小夥子用流利的中文對記者說:「我的中醫水平還不錯,有過幾位患者連續讓我針灸,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 移動應用新用途 幫助農民保護莊稼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印度農民自殺。那麼,作物管理應用能幫上忙嗎?印度約有半數人從事農業工作,但這裡的農民從來沒有覺得像現在這樣輕鬆過。他和當地數百名農民正使用一款新應用,它能識別出越來越多的農作物害蟲和疾病,並為他們提供防治建議。蘇倫德拉表示:「這種應用非常有用,農民們需要它。」這款應用名為Plantix,是在距離印度數千公裡外的德國柏林由一群研究生和科學家開發出來的,他們共同幫助農民對抗疾病、害蟲和作物營養缺乏等問題。
  • 農民夫妻田間跳自創舞 獲贊上千萬,背後故事令人感慨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農民夫妻田間跳自創舞 獲贊上千萬,背後故事令人感慨 在溫州瑞安的馬嶼鎮霞岙村,因為愛跳曳步舞,這對農民夫妻最近在抖音上特別火,他們是彭小英和丈夫範得多。 彭小英今年45歲,範得多50歲,夫妻倆除了照看八畝菜地之外,最大的樂趣就是一起跳自編的曳步舞。
  • 2020寒了農民心!庚子年閏四月,倒春寒+乾旱+澇害!老天爺不賞飯
    種地苦,種地難啊 !萬般無奈苦心寒,萬丈深淵恨蒼天。「閏四月,吃樹葉」,老話說每年閏四月的時候,災荒年比較多,今年也不例外。今年4月以來,華北、西北和東北地區發生多次倒春寒,造成寧夏、甘肅、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等地果樹減產甚至絕產,不僅如此,雲南也遭遇十年不遇乾旱天氣!
  • 李昌平:農村苦麼?農民累麼?在豐收節這天,聽老農俺說說心裡話
    在今天農民豐收節的日子裡,立下這個題目,是想和三農專家@李昌平對話,可李昌平是名動三農的響噹噹的專家,俺只是一個農民,沒有資格和李專家對話。因為李昌平專家上書提出:農村最苦,農民最累,引起全國轟動的上個世紀90年代,那時不能上網,想反駁一下李昌平提出的農民苦累的說法,只能站在俺家的巷子口和鄰居說,可鄰居們不關注新聞,才不知道誰家的孩子叫李昌平。
  • 新型農民種田苦不苦?
    新型農民種田苦不苦?我也具體不清楚這新型農民和老型農民是怎麼個概念,直白的說吧,現在的農民屬實不算很苦,過去真苦。解放前咱沒經過,只能聽老人講,和從書本上看到的,農民真的是太苦了,吃的最不好,幹活最苦最累。
  • 農村每年都會栽種的一種莊稼,今年豐收了,怎麼卻說明年不種了
    是農民就少不了種莊稼,你做莊稼的把式好不好,明眼人在莊稼地一看就清楚了。我們這裡有句俗話說「十年能中一個舉人,十年熬不出一個莊稼漢」,這就充分說明做莊稼的也是需要學問的,只不過這種學問與科班學問存在不同罷了。我自己是個農民,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種莊稼的技術含量,自認為還可以,可是與真正老莊稼人比起來,還真是自愧弗如。
  •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新華社昆明12月2日電 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新華社記者伍曉陽、嶽冉冉、陳聰  他潛心鑽研農業生物多樣性控制作物病蟲害的重大課題,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應用於農業實踐以億畝計;  他帶領團隊紮根邊疆村寨,用科學知識幫助農民發展致富產業
  • 北京山溝小鎮農民苦學英語 每年待客百萬(圖)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農民學英語 山溝小鎮待客百萬  密雲縣古北水鎮成北京市文化旅遊新地標,遊客可體驗江南印染等傳統工藝  新京報訊 (記者饒沛)出京城,走京承高速直至24出口,就到了密雲縣古北口鎮湯河溝域,這裡有青山綠水,還有一座「江南水鄉」——古北水鎮。山水、長城、古鎮、水鄉在這裡融為一體,年接待遊客達到100萬。
  • 56歲農民種「水果皇后」,比種莊稼強多了
    56歲農民種「水果皇后」,比種莊稼強多了 2019-06-29 09: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甘肅四月飛雪,對開花的果樹會造成哪些影響?
    甘肅4月份下雪了,似乎下的還很大,抱著賞雪心情的人來看雪,那自然是美妙的,可是農民們卻要哭了,這對果樹和莊稼來說,簡直是致命的一場雪,此時可稱不上是「瑞雪」了,那就是一場瘋狂的「掃蕩雪」,把已經開花的果樹和正在分櫱期的莊稼全摧殘了。
  • 樊遲問孔子如何種莊稼,孔子為什麼斥樊為小人?是看不起農民嗎?
    你要是問那些上古的堯舜禹,問仁義之道,君子之方也就罷了,呆頭呆腦的樊遲卻要問關於中莊稼的問題,搞得孔子很不高興,在樊遲離開之後,孔子還是很生氣,罵樊遲是個小人。看起來孔子很不地道,樊遲勤學好問,問你孔子種莊稼的事情,孔子你不擅長也就罷了,為何還要背後罵樊遲是小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