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在中國)挪威「80後」甘肅苦學中醫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蘭州6月14日電 題:挪威「80後」甘肅苦學中醫

  中新社記者 丁思

  在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門診樓裡,「洋大夫」約漢森穿著白大褂,棕色頭髮、眼神深邃的他在一群中國護士中顯得「很突兀」。這位「80後」的挪威小夥子用流利的中文對記者說:「我的中醫水平還不錯,有過幾位患者連續讓我針灸,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這位年輕的「洋大夫」是通過數年的艱苦打工求學之路,才使自己的中文和中醫達到「不錯」的水平。

  「成為一名醫生」是約漢森兒時的夢想,讀書期間他對中醫日漸了解,「當一名中醫大夫」成為他不遠千裡來到中國求學的動力。於是,2003年念高中的約漢森就開始接觸學習中醫。

  2005年,他在挪威奧斯陸大學學習中文時申請前往中國西北師範大學進行一年的漢語系統培訓。約漢森說:「你想要掌握一個國家的文化和語言,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自到她的國土。」

  但為何要到甘肅省這個中國相對偏遠的地區學習中文呢?約漢森的想法頗為獨道:「北京、上海等中國城市中的外國人太多,中國西北的外國人相對較少,這就逼迫我和周圍的人必須通過中文交流。」

  2006年,約漢森正式到甘肅中醫學院開始為期5年的中醫求學之路。談到中醫學習,約漢森拍了一下額頭,苦惱地說,「中醫知識太豐富了,中藥學學得很費勁,課堂中老師提到的藥方和草藥,我基本上都沒有見過。」他說,中醫古方更讓他「頭疼」,文言文的書籍很難理解,「我只好隨時把字典帶上,上課,看書,臨床都帶著」。

  採訪期間,記者看到他辦公室的桌上放著一本人體穴位速記手冊,約漢森笑笑說,「這是我的書,死記硬背也是學習之道」。即便很多知識點不懂,約漢森的應對方法就是先背誦下來,在臨床實踐時再加以理解。

  「洋學生」約漢森的刻苦努力總是得到老師的表揚,但約漢森說,老師給了他足夠的肯定,但他知道自己現今的針法水平與中國學生差距很大,因此他不會「洋洋得意」,相反會更加「賣命地學習」。

  5年學成畢業,他「感覺自己的水平好像還不夠」,2010年,他又申請在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繼續臨床實踐學習。

  實踐剛開始期間,「洋大夫」上中醫門診總是讓很多患者望而卻步,後來他逐漸以自己的醫術獲得了一些患者的認可。好脾氣的約漢森還是醫院女護士經常「欺負」的對象,採訪時就有一位女護士「央求」約漢森幫自己拔火罐消除疲勞,約漢森雖然先是癟癟嘴,但後來臉上卻是很開心的樣子,這是個實踐的好機會。

  6年來,他苦讀中醫;寒暑假來臨,他回國1至2個月,在當地養老院當護工,在初中當老師,用打工所掙的錢支付在蘭州學醫的學費。

  「我決定的事情都會堅持到底,家裡人也十分支持。」28歲的約漢森說,學中醫是他的夢想,雖然生性羞澀,但是只要有了目標,他就無所畏懼了。

  約漢森還想學成回挪威後開中醫診所,他說,「希望有一天全世界都會有我的中醫診所連鎖店,讓中國的中醫都去工作,將中國最為經典的中醫技藝傳播至海外,為世界民眾所享用」。(完)

相關焦點

  • 老外紛紛來華學中醫 中醫在國外比在中國還流行
    ●前來學中醫的留學生10年增長3倍,今年達到400人  ●英國有3000多家中醫門診,美國有100多個中醫學校,中醫在國外比在中國還流行  ●外國人佩服中藥標本兼治,中醫理念被逐漸接受  中醫老師忙不過來  「沒想到來學中醫的外國人那麼多,我接待留學生團的課程都已經安排到明年了!」
  • 外國人在中國:三代挪威人的中國情結
    中新社太原7月16日電 題:三代挪威人的中國情結  作者 呂瑋  56歲的葉福禮是一名出生在美國的挪威人,現在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山西人」。來山西近20年了,他現在在太原創辦了一家公益性質的獨資公司,專門幫助當地貧困的病人和學生。  葉福禮用流利的漢語勾勒著人生軌跡。
  • 成都有個厲害的「洋中醫」 苦學中醫30年 熟背《黃帝內經》
    苦學中醫30年熟背《黃帝內經》駱大爺是因為突發中風被送到醫院的,迪亞拉醫生為他醫治,一個星期後,就能下地慢慢走路了。「真不敢相信,一個外國人竟然如此精通中醫。」駱大爺說。從懷疑這名洋中醫到接受再到佩服,其實很多人不知,迪亞拉已經有30年的中醫學習和工作經歷了。1964年,迪亞拉出生在非洲馬利共和國一個醫藥世家。1984年,迪亞拉第一次來到中國,潛心學習中醫。迪亞拉先是在北京學習了近一年的中文,然後前往廣州中醫學院學習,作為中醫藥各專業本科生的基礎課程,首先擺在他面前的是《醫古文》。
  • 挪威禁止沒有居留證的外國人在挪威居留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當地時間3月15日,挪威廣播電視公司報導(NRK),15日12時,挪威公共衛生研究所(FHI)公布,挪威全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1077例, FHI的每日報告涵蓋了14日0時到24時的統計數據。
  • 外國人的中國夢 非洲籍中醫博士:針行萬裡一夢牽
    外國人的中國夢 非洲籍中醫博士:針行萬裡一夢牽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王長山 傅雲威 楊牧源)中國,這是一片夢想的熱土。  有這樣一群外國人,他們來自不同國度,有著不同膚色,講著不同語言,但他們都選擇來到中國,追尋自己的夢想。
  • 80後美國千億富豪苦學中文,說要超過華裔妻子,還給女兒起中國名
    中國有一些富豪從小就生活在美國,然後在美國起家發家,可能中國對於他們的發展影響並不大,所以他們這些人大多數對於中國的感情不太深。但是有一位美國本土的富豪,雖然出生在美國並且發展在美國,但是卻跟中國的感情頗深,並且很早就跟中國結下不解之緣,這位富豪就是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雖然扎克伯格年僅35歲,不過他的個人資產已經接近750億美元,財富值躋身世界前5名,他也是全球唯一一個坐擁幾百億美元的80後企業家,可以說他在這一方面確實做到了前無古人。
  • 挪威前首相邦德維克申請中國籤證被拒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馮國川】英國廣播公司13日報導稱,挪威前首相邦德維克申請中國籤證被拒,顯示出挪威與中國的關係仍未走出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的負面影響。挪威內政部表示,邦德維克原計劃本周到中國參加「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的會議,但上星期五他被告知遭拒籤。挪威外交部稱已向中方提出交涉,但未得到任何結果。
  • 80後中醫朱武強:扶貧濟困 醫者仁心
    朱武強是80後,出生於江西傳統中醫世家,從小耳濡目染讓他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選擇學醫,畢業工作後秉承家風和師風免費給困難弱勢群體診治。他告訴記者,從小看到長輩們不計得失地治病救人,所以在他心底認定醫生就是要為老百姓服務的。 2011年朱武強畢業於遵義醫學院珠海分院,2013年就職於遵義市中醫院。在工作中,他探索將中西醫結合,發揮中西醫各自優勢,並潛心學習中醫。
  • 中醫,需要外國人鑑定評價,外國語言描述說好後,我們才珍視?
    一.為什麼中國針灸的瑰寶需要外國人來鑑定?二.為什麼針灸的療效需要其他學科的標準來評價?三.為什麼中醫針灸的故事需要外來語言來講述?四.為什麼我們自己的傳統只有等到外國人說好的時候我們才珍視?在這裡我也想問為什麼?好好的中醫幾千年以來救活了多少人?為什麼卻要迎合外人的觀點來看待中醫?
  •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皮影:神秘而美麗的「電影」
    白雲水 攝   中新社唐山5月10日電 題: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皮影:神秘而美麗的「電影」  作者 付立冬 白雲水  掐著嗓子唱出的民間小調配以驢皮影人在一片幕後戲耍,中國民間皮影如今讓一些外國人痴迷。他們為揭開皮影幕布後面的「影子之謎」,不遠萬裡來到中國。
  • 一個挪威人在中國上演的真實版《我是誰》
    一個挪威人曾在中國患了失憶症,如今懷著感激之情又舊地重遊。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12日報導:挪威人奧紋德·阿莫特說他有生以來第一次說中國話是27歲時在一列中國的火車上。當時,他不知道他是在火車上,不知道他在說中國話,也不知道他是個外國人。他根本搞不明白所有這些是什麼意思。他甚至不記得他是誰,從哪兒來,也不記得他的身份,他過去的一切。阿莫特說:「人們指著我,用中文說我是個『外國人』。我就回答說,『好吧,我是外國人』。
  • 甘肅中醫藥「出國」新模式:「牛肉麵+中醫館」
    中新社蘭州11月4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近兩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實施,甘肅作為中國中醫藥對外合作的試點省,一步步推動中醫藥「走出」國門。為了讓甘肅中醫藥在國外「更受歡迎」,甘肅省衛生計生委主任劉維忠提出「牛肉麵+中醫館」的「出國模式」。  「看完病,旁邊吃碗牛肉麵。」劉維忠在多個場合如是推薦。
  • 全球最難掌握的語言風靡世界,外國人都在苦學,知道是哪種嗎?
    全球最難掌握的語言風靡世界,外國人都在苦學,知道是哪種嗎?現在在我們的課程上,一般都會被加上英語這一門,但是大家知道為什麼嗎?但是有人就會納悶了,漢語也挺簡單的呀,為啥大家都不學漢語呢?其實這你就想錯了。小編去過很多國家旅行,詢問過很多國家的朋友,大概總結出了一些。我們使用的漢語裡面,蘊含著多種意義和文化,比起簡單又單一的英語,其實漢語要複雜得多。現在大家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看到,很多外國人都在學習說漢語,可是漢語卻經常把他們搞得一頭霧水,理不清頭緒。
  • 張伯禮建言千年藥鄉甘肅:中醫與中藥「兩條腿」走路
    張伯禮建言千年藥鄉甘肅:中醫與中藥「兩條腿」走路 2020-08-29 15:50: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孫靜波 責任編輯:孫靜波
  • 澳媒:對於中國,澳大利亞能從挪威學到什麼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9月4日文章,原題:挪威也曾感受到中國的憤怒——澳大利亞可從中學到什麼?挪威人對嚴寒並不陌生。但是,當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2010年和平獎授予中國異見人士時,這個北歐國家與北京原本溫暖的關係驟降到零度以下。
  • 自卑的挪威有何魅力,不遠萬裡遠嫁去挪威的女人實在是不聰明!
    這主要還是取決於挪威人的性格和文化。挪威人不怎麼和陌生人說話,比如在公共汽車上,挪威人喜歡獨自坐在座位上。當周圍還有其他空位的時候,如果有人坐在他們旁邊,他們會感覺很奇怪。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刻薄,只是因為挪威人很害羞。對於來自其他國家的外國人來說,要了解挪威人似乎很難,更別說要跟他們交朋友。
  • 外國人將中醫術語五臟六腑譯成5個倉庫6個宮殿
    與記者提起中醫翻譯,湖南中醫藥大學從事外事翻譯工作的孫淑貞脫口而口講了這個笑話,那是當一個外籍教授聽到醫生說他「上火了」時的反應。「中醫翻譯人才太少了!目前我國中醫藥正走向國際化,翻譯不準影響國際學術界對中醫的認可。」孫淑貞感慨地說。
  • 他們為何愛中醫①:中醫 學起來很有趣
    本版今天開始推出系列報導,請幾位與中醫結緣的外國朋友講講他們的故事,聊聊他們眼中的中醫。學中醫,對於中國人也非易事,對於外國人更是犯難。2006年高中畢業後,19歲的馬來西亞女孩嚴利依隻身一人,漂洋過海來到中國,開啟中醫學習之旅。
  • 甘肅深化中醫藥國際合作 繼續與海外合建岐黃中醫學院
    甘肅深化中醫藥國際合作 繼續與海外合建岐黃中醫學院 2020-05-29 09:58:112013年以來,作為中國中醫藥對外合作交流執行省份,甘肅已先後在烏克蘭、法國、紐西蘭、匈牙利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立了岐黃中醫學院或中醫中心,推動了中醫藥國際化進程。2018年6月,來自海外的中醫愛好者在蘭州學習中醫針灸。
  • 陳皮,到底是「苦的皮」還是「橘子皮」? 中醫翻譯亟待發力
    一句包含中醫傳統思想的問候語,再日常不過。可要翻譯成英文怎麼說呢?過去,國際上公認將「氣」譯為「Energy(能量)」,然而這一翻譯在強調「氣」的能量、動力之外,卻丟了其在中醫思想體系中包涵的防禦、溫煦、固攝等之內涵。逐漸地,選擇直接音譯為「Qi」的聲音,成為主流。 僅僅一個字的翻譯,已需大量推敲,足見中醫藥術語翻譯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