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6月14日電 題:挪威「80後」甘肅苦學中醫
中新社記者 丁思
在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門診樓裡,「洋大夫」約漢森穿著白大褂,棕色頭髮、眼神深邃的他在一群中國護士中顯得「很突兀」。這位「80後」的挪威小夥子用流利的中文對記者說:「我的中醫水平還不錯,有過幾位患者連續讓我針灸,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這位年輕的「洋大夫」是通過數年的艱苦打工求學之路,才使自己的中文和中醫達到「不錯」的水平。
「成為一名醫生」是約漢森兒時的夢想,讀書期間他對中醫日漸了解,「當一名中醫大夫」成為他不遠千裡來到中國求學的動力。於是,2003年念高中的約漢森就開始接觸學習中醫。
2005年,他在挪威奧斯陸大學學習中文時申請前往中國西北師範大學進行一年的漢語系統培訓。約漢森說:「你想要掌握一個國家的文化和語言,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自到她的國土。」
但為何要到甘肅省這個中國相對偏遠的地區學習中文呢?約漢森的想法頗為獨道:「北京、上海等中國城市中的外國人太多,中國西北的外國人相對較少,這就逼迫我和周圍的人必須通過中文交流。」
2006年,約漢森正式到甘肅中醫學院開始為期5年的中醫求學之路。談到中醫學習,約漢森拍了一下額頭,苦惱地說,「中醫知識太豐富了,中藥學學得很費勁,課堂中老師提到的藥方和草藥,我基本上都沒有見過。」他說,中醫古方更讓他「頭疼」,文言文的書籍很難理解,「我只好隨時把字典帶上,上課,看書,臨床都帶著」。
採訪期間,記者看到他辦公室的桌上放著一本人體穴位速記手冊,約漢森笑笑說,「這是我的書,死記硬背也是學習之道」。即便很多知識點不懂,約漢森的應對方法就是先背誦下來,在臨床實踐時再加以理解。
「洋學生」約漢森的刻苦努力總是得到老師的表揚,但約漢森說,老師給了他足夠的肯定,但他知道自己現今的針法水平與中國學生差距很大,因此他不會「洋洋得意」,相反會更加「賣命地學習」。
5年學成畢業,他「感覺自己的水平好像還不夠」,2010年,他又申請在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繼續臨床實踐學習。
實踐剛開始期間,「洋大夫」上中醫門診總是讓很多患者望而卻步,後來他逐漸以自己的醫術獲得了一些患者的認可。好脾氣的約漢森還是醫院女護士經常「欺負」的對象,採訪時就有一位女護士「央求」約漢森幫自己拔火罐消除疲勞,約漢森雖然先是癟癟嘴,但後來臉上卻是很開心的樣子,這是個實踐的好機會。
6年來,他苦讀中醫;寒暑假來臨,他回國1至2個月,在當地養老院當護工,在初中當老師,用打工所掙的錢支付在蘭州學醫的學費。
「我決定的事情都會堅持到底,家裡人也十分支持。」28歲的約漢森說,學中醫是他的夢想,雖然生性羞澀,但是只要有了目標,他就無所畏懼了。
約漢森還想學成回挪威後開中醫診所,他說,「希望有一天全世界都會有我的中醫診所連鎖店,讓中國的中醫都去工作,將中國最為經典的中醫技藝傳播至海外,為世界民眾所享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