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遲問孔子如何種莊稼,孔子為什麼斥樊為小人?是看不起農民嗎?

2020-12-22 好玩的國學

孔子的弟子樊遲,這個傢伙很老實,甚至有點遲鈍,所以他父母很老實地給這個孩子起名叫遲。樊遲在孔子的弟子中,不算是個聰明的孩子,所以老是被孔子罵。樊遲也因此同子路、宰予等弟子一起,榮升為被孔子罵得最多的弟子。

有一回,樊遲沒事找事,去找孔子老師問問題。你要是問那些上古的堯舜禹,問仁義之道,君子之方也就罷了,呆頭呆腦的樊遲卻要問關於中莊稼的問題,搞得孔子很不高興,在樊遲離開之後,孔子還是很生氣,罵樊遲是個小人。

看起來孔子很不地道,樊遲勤學好問,問你孔子種莊稼的事情,孔子你不擅長也就罷了,為何還要背後罵樊遲是小人呢?

有很多人藉此批判孔子,說他看不起農民,看不起勞動階級,是地主,是資產階級的代表。這完全是一種非黑即白的直線思維,這也完全誤解了孔子。

那麼,樊遲挨罵到底冤不冤?

我們不妨從孔子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想說起。

事實上,孔子夢寐以求開設的學校,是一所政治學院,是培養政治人才的,而不是培養農業人才的。

孔子「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也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孔子始終堅信「性相近,習相遠」,每個人生下來本質是一樣的,是教育的差異造成了後天發展的鴻溝,這是一種樸素的平等、民主的思想。後來在他的再傳弟子中,出現了孟子和荀子兩個偉大的思想家,他們對孔子的這種思想進行了不同的闡發。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他認為,人和動物的區別,就是人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用現代的語言就是,「人一生下來就天然地擁有同情心、羞恥心、謙讓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既然人有良知,也有向善之心,所以人就應該利用良知和向善之心,進一步加強道德修養,培養自己的善。

而荀子與此截然相反。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既然人的內心深處藏著「魔鬼」,就更應該用法治、禮儀制度來規範,加強後天的教育,以使人能壓抑心中的魔鬼,從而走上向善之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的思想殊途同歸,都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體體現。從對人性善惡不同的理論出發,孟子認為,我們都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以找回已經失落的「善端」,而荀子則認為,加強道德修養,就是要努力地除掉惡性,建立善性。雖然說法不同,但手段都是後天的教育,這也是孔子興辦學校的主要目的。

孔子的學校的起點很高,既不是「大藍翔」,也不是「新東方」,他培養的是政治人才。孔子的學生樊遲,非要纏著孔子教他怎麼種糧食種菜。孔子說種糧食我比不上老農民;樊遲又要學種菜,孔子說種菜我不如老菜農。樊遲走後,孔子在私下裡罵樊遲為小人。說樊遲為小人,倒不是說樊遲的思想品德有問題,而是批評他的理想不夠遠大。

這怪不得孔子生氣,孔子的學校專門培訓政治人才,而不是農業人才。這就相當於你去向中國行政學院的校長請教高效農業和雜交水稻的問題,他肯定給你指條路,不遠處就是中國農業大學,或者他可以給你介紹袁隆平院士,袁教授最懂這個。所以,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樊遲確實有點遲鈍,他是問錯了對象,難怪孔子大失風度,背後罵人。

相關焦點

  • 樊遲請學稼圃,為何孔子說他是小人?
    本章孔子教弟子要立志高遠。而弟子樊遲向老師請問「學稼」,學習如何種莊稼。孔子老師說「吾不如老農」,說農耕之事我比不上有經驗的老農。請學為圃,為圃就是學習種蔬菜,孔子老師說種蔬菜,「吾不如老圃」,我比不上有經驗的菜農。孔子當然也懂得農耕之事,他說自己「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可這裡他對樊遲說,我比不上有經驗的老農、老圃,這些事你去問他們,其中一定另有原因。
  • 「小人哉,樊須也!」,孔子為什麼「看扁」樊遲?原因有四點
    但是有這麼一個人,被孔子認為是「小人」,不受孔子待見,這個人便是樊遲。為什麼樊遲被孔子「看扁」呢?我認為有以下四個原因。 (《論語·子路》) 樊遲明知孔子辦學,其目的是培養做官的士,其教學內容就是修身、治國之類的學說,他卻偏偏要問孔子怎樣種穀?怎樣種菜?這不是故意為難孔子嗎,讓他下不了臺嗎?畢竟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再者,上位者只要重視禮、重視義、重視信,老百姓哪有不敬、不服、不真心的?
  • 一弟子向孔子請教問題,為何走後被孔子大罵小人?
    而這72位弟子包含了孔子的畢生心血。可是他對其中一位最傑出的弟子,卻一直看不起,那就是樊遲!樊遲曾向孔子請教過種莊稼的問題,被孔子斥責,樊遲走後,孔子給其他弟子說,樊遲,小人也!可能作為貴族階級的孔子,本身就對種莊稼之類的事情不屑一顧吧。他也曾多次的看不起樊遲。樊遲向他請教問題,他也只是以淺顯的道理告訴他。
  • 想學農業的樊遲為什麼被孔子痛罵
    孔子始終堅信「性相近,習相遠」,每個人生下來本質是一樣的,是教育的差異造成了後天發展的鴻溝,這是一種樸素的平等、民主的思想。後來在他的再傳弟子中,出現了孟子和荀子兩個偉大的思想家,他們對孔子的這種思想進行了不同的闡發。孟子認為人性本善。
  • 樊遲問知、問仁,看孔子如何答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樊遲,(前515--?),即樊須,名須,字子遲。春秋末魯國人(一說齊國人)。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內的重要人物,繼承孔子興辦私學,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
  • 《論語》12則,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講仁愛,同樣也講武事
    1、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釋義: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有經驗的老農夫。」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有經驗的老菜農。」樊遲這擺明是來踢館的,乾脆去問美國總統好了。
  • 拙讀《論語》第三百一十四篇:樊遲同學問孔子何為仁?何為知?
    原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
  • 孔子對樊遲的鞭策,未嘗不是對我們的鞭策
    聽伊講(作者:眾生眾生)孔子對樊遲的鞭策
  • 說說孔子的教育綱領,四個字:有教無類
    不分類,行嗎?孔子還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不具有類推的能力,做不到舉一反三,我就不再教他了。 這個標準似乎太高了。我們做教育的知道,能夠舉一反一,就不錯了,算是會學的;舉一反三,真是鳳毛麟角。孔子為什麼提出這麼高的標準?
  • 李傑:樊遲的好學精神
    在孔子的諸多弟子之中,樊遲也許不像顏淵、子貢那麼優秀,不像冉有、子路那麼多才,在孔子及門弟子中也沒有他的名字,甚至還被孔子批評為「小人哉,樊須也
  • 《論語》:孔子與學生的經典對話
    司馬牛問如何是仁?孔子說:「一個有仁德的人,他講話緩慢遲鈍。」「難道說話慢就是仁嗎?」孔子說:「做起來很難,說起來怎能不慢?」《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司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問仁於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根據司馬遷的這一說法,孔子的答語是針對問者「多言而躁」的缺點而說的。
  • 舞雩臺下的樊遲三問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樊遲陪著孔子在舞雩臺下散步,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
  • 孔子為什麼被尊為「萬聖師表」?
    但是孔子為什麼要收見面禮呢?我們知道,孔子一直宣揚的就是「克己復禮」,這份見面禮相當於拜師禮。表明學生對於求學的認真態度。孔子的學生有年齡、籍貫、階級、人品等等的差異。他的弟子中固然有貴族如孟懿子,巨賈如端木賜,但也有貧民如顏回、原憲;更有農民如樊遲
  • 解讀《論語》中四段話,看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給不同的人講解孝道
    非想解析;孟武伯來問如何才能做好孝道這件事,孔子回答說:「父母年齡大了,唯有他們的身體狀況是你最該擔憂的,侍奉好他們,使他們健康不生病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小事。」還有一種說法,是孔子說:「父母唯一擔心的,就是子女的身體,你如果愛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為你操心,就是最大的盡孝了。」
  • 有個學生問怎樣孝敬父母,老師說不要違背,啥意思?這跟孝有關嗎
    孟懿子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了。」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怎樣做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啊?」孔子說:「父母活著,照著禮的規矩服侍;過世後,照著禮的規矩安葬,照著禮的規矩祭祀。」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 為什麼現在人反對孔子仁義禮智那一套?
    孔子自以為是的也去赴宴了,結果季氏的家臣陽虎就阻止孔子赴宴。而且當面斥責孔子「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看來孔子的麵皮有點厚,沒有收到邀請就去赴宴,結果被人羞辱。《史記·卷四十七》:孔子要絰,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
  • 孔子在《論語》裡如何做老師
    但今天依然猛烈批評孔子的人,有多少真讀過孔子呢?「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告訴你,孔子在《論語》裡是如何做老師的。為什麼要這樣孜孜不倦地學習?因為學習讓人內心欣喜悅樂,讓人活潑潑地生活。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15歲才志於學。晚嗎?似乎有點。不過,捫心自問一下,我們自己15歲知道這一生的志向是什麼嗎?還在準備高考呢。
  • 孔子如何解釋崇德辨惑的
    心本身是一個虛幻的,那個境界也是虛幻的,你迷在當中把它當真了,那你不就是惑嗎?本章最後一句,「誠不以富,亦祇以異。」出自《詩經.小雅.我行其野》篇,是妻子對喜新厭舊的丈夫斥責之語,意思是:你不貪圖富有是事實,不過只是你的心移情別戀了。《朱子集注》裡引程子的話說這兩句話是錯簡,可能是古人用竹簡抄錯地方了,放在這裡上下文不連貫,就沒辦法解釋了。
  • 孔子為什麼一生不得志?
    簡單地說我們絕大多數人是活在"得失價值系統"下的,被孔子稱為"小人","小人"通過修身超越、突破"得失價值系統"成為君子,君子思想行為是立在了"小人"之上的,其本質等於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因為人性相同,君子通過修身看透人性,看透人類社會的本末,通過人性能知道一個人的優缺點,通過優缺點能知道人的行為習慣,通過行為習慣能知道做事的結果。
  • 孔子 自然知識淵博絕非「五穀不分」
    《孔子像》 樊遲向孔子請教怎樣種地,孔子說:我不如老糧農。樊遲又請教怎樣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兩句話就把樊遲打發了。還據此批評樊遲是「小人」,因為「大人」只要當好領導就行了,「焉用稼」,哪裡用得著親自種莊稼! 子路隨孔子周遊列國,有次掉了隊,向一位鋤草老農打問:您看見我老師沒有?老農不屑地答道:看見過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那配給人當老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