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解釋崇德辨惑的

2020-12-20 麟開祥趾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本章是弟子子張向孔子請教崇德辨惑的問題,孔子對「崇德」、「辨惑」這兩者分別予以回答。在《論語》中這是孔子與其弟子一般化的教學討論方式。崇,充也、高也,增長。辨,別也。崇德就是崇高其德行,辨惑就是辨別其疑惑。 孔子答覆說,「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意思是以忠信為主,忠信是德行的根本。孔子曾說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十戶人家的小地方就能找到像孔丘那樣忠信的人,但是沒有孔丘好學。孔子在這裡介紹了自己成聖的方法,就是一個人忠信的根本立好了,再加上好學,就能成聖人。當然一個人一直保持忠信的品德,達到孔子「好學」的標準也很難。徙義,徙是遷徙,義者宜也,要按照合理合法的事來辦。為人做到了忠信,做事又很合義,這就是崇德。

孔子解釋辨惑時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迷惑起於心,人心的迷惑很抽象,所以孔子老師舉了個例子,說喜好一個人,你就希望他活下去,有一天突然改變了,厭惡他了,你又希望其死。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夫妻之間就是這樣,剛結婚時親密無間,愛之欲其生,都希望白頭偕老;以後有了矛盾雙方吵架起來,惡之欲其死,什麼難聽的話都有。既欲其生,又欲其死,這就是迷惑,孔子舉這個例子舉得很形象,讓人一聽就知道什麼叫惑了。所以劉寶楠引丹徒君《駢枝》:「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猶之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墮諸淵,皆形容譬況之辭。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覆舉上文而迫笮其詞,以起惑字,非兩意也。」。

明末的蕅益大師深悟孔顏心法,他在《註解》中說,「四個其字,正顯所愛所惡之境,皆自心所變現耳。同是自心所現之境,而愛欲其生、惡欲其死,所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也,非惑而何?」他講這四個其字,就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正顯出所愛所惡的境界,這個境界是從哪裡來的?境由心造。一個人所愛所厭惡的想法,全是人的心發出來的。同樣是由同一個心所發出來的,又何必要去愛、惡?所以有愛、有惡,這就是迷惑。心本身是一個虛幻的,那個境界也是虛幻的,你迷在當中把它當真了,那你不就是惑嗎?

本章最後一句,「誠不以富,亦祇以異。」出自《詩經.小雅.我行其野》篇,是妻子對喜新厭舊的丈夫斥責之語,意思是:你不貪圖富有是事實,不過只是你的心移情別戀了。《朱子集注》裡引程子的話說這兩句話是錯簡,可能是古人用竹簡抄錯地方了,放在這裡上下文不連貫,就沒辦法解釋了。而李卓吾先生的《四書評》裡說,這兩句詩放在這正好,這兩句詩來證明迷惑這個意思。程子說,「此錯簡,當在第十六篇齊景公有馬千駟之上」。這兩句詩諷刺齊景公死的時候有一千輛的馬車,但是這樣的富又有什麼用?當然,這也是迷惑。

值得注意的是,在《論語·顏淵》21處,樊遲也向孔子請教崇德、辨惑,孔子在那裡的回答與此章內容不同: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此處問答的背景關乎魯國與齊國的關係,以及魯國上下僭亂的現實,因此樊遲之問,與政治現實和政治實踐關係密切。

孔子的回答正是針對這樣的背景而發,如此以來,就與回答子張崇德辨惑之問有著顯著的差異。孔子回答子張問崇德時,特別強調先立其本,即確立內在德性,然後才落實到具體的事務上(徙義),而孔子回答樊遲之問崇德則直就具體事務而發,此乃聖人著急於政治現實的混亂,不得不如此也。後面對「修慝」、「辨惑」之問的回答亦是如此。另外,從弟子子張與樊遲各自的性格特點上來說,孔子的回答亦是與其相符合的,子張專務於外,孔子提醒他要注意內在德性的修養,樊遲性鈍,在孔子弟子中算是較為愚鈍的了,並有「問稼」「問圃」這種被孔子所厭惡的問話,雖然亦有「問仁」「問知」之類,但孔子對他的回答往往亦是注重於事(愛人、知人)而非是針對樊遲自身的德性養成,此固在於孔子相當了解樊遲的智識層次,說白了就是孔子知道對樊遲這樣的人說多了他也不懂。

但子張就不同了,子張很聰明,只是治學的路子有點偏差,導致後世荀子說子張是「賤儒」,因此孔子有意糾其偏。當然,對於「辨惑」之問,孔子對子張的回答和對樊遲的回答,雖言辭稍異,但含義卻是相同的。不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這恰是針對魯國政治現實的混亂局面而發的,但與「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這種說法相同的是,都強調「惑」之起於人的情感的不節制。

本章孔子談的主要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他希望人們按照「忠信」、「仁義」的原則去辦事,否則,感情用事,就會陷於迷惑之中。

相關焦點

  • 《論語》:孔子與學生的經典對話
    子貢說:「可惜呀,你這樣來解釋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如果文採就是質樸,質樸就是文採;那麼虎、豹的皮便同於狗、羊的皮了。」一個人如果毫不重視儀表文採,那麼虎豹犬羊的皮便都一樣了,因為都是皮。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子張問怎樣才能推崇道德,辨識迷惑?孔子說:「以忠誠信任為主幹,行為符合禮制,這就是推崇道德;喜愛時望他活,厭惡時盼他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了。」
  • ...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定都天京以後,太平天國主要領導人之間嫌隙日生,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各自結成自己的勢力集團,進行爭權奪利的鬥爭。
  • 樊遲問知、問仁,看孔子如何答
    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內的重要人物,繼承孔子興辦私學,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他三次向孔子請教"仁"的學說,還問"知"、"崇德、修慝、辨惑"等。他有謀略,並具有勇武精神。其重農重稼思想在歷史上具有進步意義。樊遲是孔子的弟子,在這裡問兩個問題,一個是問智,一個是問仁。智仁勇是夫子所謂的三達德。樊遲在這裡問了兩個,這個知就是智慧。
  • 孔子這些掏心掏肺的話 值得每個人銘記於心
    譯文: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張問:「五種美德是什麼?」孔子說:「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子張說:「怎樣叫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呢?」
  • ,孔子為什麼「看扁」樊遲?原因有四點
    但是有這麼一個人,被孔子認為是「小人」,不受孔子待見,這個人便是樊遲。為什麼樊遲被孔子「看扁」呢?我認為有以下四個原因。 二、德行不佳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
  • 聽聽孔子是怎麼說的
    我們都知道,而立之年來自孔子的「三十而立」,不惑之年來自「四十而不惑」。有很多朋友告訴我,四十不是不惑,而是大惑啊。一個人到了四十歲,才發現人生的困惑真的非常多。為什麼呢?因為年輕的時候我們照著父母的安排、老師的教導,受教育、幹工作,到了四十歲成家立業已經完畢,自己要面對人生的各種狀況時,困惑反而出現了。
  • 崇德 修德 善德—讀《論語詮解》的體會之二(圖)
    這段話我反覆讀過好幾遍,字面上解讀就是孔子說:「不修道德,不講學問,知道應當做的卻不能遷而從之,不好的毛病卻不能改掉,這是我的憂慮啊」。  崇德、修德、善德,我理解是孔學的精髓和核心,集儒家之大成者朱熹就說過修德是本,為要修德。德,我們要信仰共產主義的大德;我們要講究社會的公德;我們要踐行各個行業的職業道德;我們要普及家庭的美德。
  • 曾子與子思,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儒家傳承
    孔孟之道是儒家的正統,孔子與孟子之間的思想是如何傳承的呢?或者,從孔子思想是如何發展到孟子思想呢?嚴格說來,研究這一問題的文獻資料很不充分,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很大的主觀臆測的成分,但是它卻是哲學史研究過程中不能忽略的問題。所以,很多學者對這一問題也都進行過有益的討論。
  •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肖群忠:崇德向善 重塑重德精神刻不容緩
    2018年11月25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理論研討會在曲阜孔子研究院召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肖群忠在發言時表示,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社會的提倡和法律的後盾,堅持崇德向善,重塑民族重德精神刻不容緩。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正確解釋
    這是《論語》衛靈公篇中,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一句話是可以一生都可以照著來做的?孔子說有啊,就是恕字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嘛。按原文來說,這句話是比較容易懂的。但後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單摘出來,那意思就變了很多,名家各有註解,千奇百怪了。什麼自己不要的,不要給別人啦。什麼自己不喜歡的不要給別人啦。什麼自己不樂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啦。
  • 「孔子卡通圖書系列」成創意典範
    「孔子卡通圖書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