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被尊為「萬聖師表」?

2020-09-11 語海

今天是我國的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小編首先要在這裡對所有的老師說一聲: 教師節快樂!你們辛苦了!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

史達林曾經說過: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然而,在教師節,我們也不應該忘記這樣一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孔子。

孔子被稱為「萬聖師表」、「至聖先師」。


他之所以被稱為「萬聖師表」,除了他擁有良好的品德與淵博的知識,還在於他提出了開創性的教育主張。


有教無類


孔子是第一個大規模的、正式的興辦私學的人。在春秋時期以前,教育機構是中央部門統一組織的,比如夏朝的校、殷商時期的序、周朝的庠,但是這些學校是為貴族子弟創辦的,平民百姓沒有資格接受教育。

而孔子招收學生的條件很簡單:「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也就是說:只要是主動給我十條幹肉作為見面禮的,我從沒有不給予教誨的。

這樣的入學門檻相對於貴族的身份、血統來說是很低的。

但是孔子為什麼要收見面禮呢?

我們知道,孔子一直宣揚的就是「克己復禮」,這份見面禮相當於拜師禮。表明學生對於求學的認真態度。

孔子的學生有年齡、籍貫、階級、人品等等的差異。

比如,顏路與顏回、曾皙與曾參是父子關係,但都是孔子的弟子;

子路、顏回、曾參、宰我等三十多人是魯國人,樊遲、子禽等是齊國人,公孫龍、宓不齊是楚國人,公良孺、顓孫師等是陳國人,端木賜、高柴等是衛國人……

他的弟子中固然有貴族如孟懿子,巨賈如端木賜,但也有貧民如顏回、原憲;更有農民如樊遲。

說到人品,更是千差萬別:子路是卞之野人、公冶長曾坐過牢、顏涿聚是梁父之大盜……

雖然每個人的身份各異,但是孔子對他們卻一視同仁,不遺餘力的教導、啟發他們。


因材施教


對於同樣的問題,孔子會因為學生不同的品格而做出不同的回答。

有一次,子路問先生:「聽到一件合乎義理的事,就要立刻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都還在哩,怎麼能一聽聞就去做呢?」言外之意,就是應該先請示,或者先遜讓。另一次,冉有也問:「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了就立馬去做唄。」這讓公西華弄不明白了,說:「同樣的問題,先生的回答卻不同。我被搞糊塗了,冒昧請教於您。」孔子解釋說:「冉求遇事畏縮不前,所以我要鼓勵他敢於進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要提醒他退讓一些。」

孟懿子問孝於孔子,孔子答覆說,「不可違逆。」孟武伯問孝,孔子說,「父母最擔心的是子女有病,所以應該善體父母的心意,好好保養身體。」子遊問孝,孔子說,「並非奉養就夠了的,如果不能尊敬父母,那跟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分別呢?」子夏問孝,孔子「最難的就是承順父母的意思,要時時顯露歡悅的顏色。若是僅僅在長輩有事的時候,晚輩代他們去做,或有酒食先讓長輩吃,難道這就算是孝順了麼?」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告訴他說,「做國君的要盡到做國君的道理,做臣子的要盡到做臣子的道理,做父親的要盡到做父親的道理,做兒子的要盡到做兒子的道理。」子張問政,孔子說,「在職時要不懈怠,推行政事要表裡一致,以盡職守。」季康子問政時,他告訴季康子說,「政字的意義,就是正道,你在上面堅守正道為民表率,誰還敢不依正道行事呢?……只要你肯為善,老百姓也就向善了,在位的行為德性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性好比是草,風吹在草上,草一定會隨風僕倒的。」

孔子的教育理念遠不止這些,他還具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學而時習之」,是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是樂;「發憤忘食……不知老之將至」也是樂;崇尚「禮」、「仁」;講求「溫故而知新」、「啟發式教學」……

他一生培養弟子無數,可謂是「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

雖然今天是教師節,但是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還是我們這些「社會人」,都要養成終生學習的好習慣,就像鍾南山院士所說的:「我們現在處在非常好的人生際遇中,有一個非常好的舞臺。生逢盛世,該不負盛世!現在的時代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不論是老師還是同學都要珍惜。」

相關焦點

  • 一尊孔子立像從花蓮「遊」到福州
    孔子全身像到了福州陳一帆雕塑藝術館內。(徐家華供圖)福州新聞網7月21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劉琳)昨天上午,在長樂區博物館開展的陳一帆雕塑藝術人生展上,有一尊剛剛從臺灣花蓮「遊」到福州的孔子全身像受到關注,它是由現居於花蓮的臺灣藝術教育家唐自常先生捐獻的陳一帆雕塑作品。
  • 教師節:孔子和蘇格拉底誰更值被尊為師聖?
    教師節:孔子和蘇格拉底誰更值被尊為師聖?撰文丨墨黑紙白前幾年的教師節,紙白君寫過一篇痛斥教師的文,被不少教師群起而攻,其實不用那麼激動的,紙白君的痛斥,只是希望教師們別再隨意就被戴臭九帽了。這不是命中注定的事,這是簡單粗暴的思維所引發的邏輯鏈,所以這些奴隸主們臨死之前都不敢相信,那些曾經他們瞧不上眼的奴隸,竟然殺死了他……為什麼知識分子和教師們當年被戴上臭九帽的時候,沒有人會去幫他們說話
  • 為什麼孔子會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真相讓人淚流滿面!
    為什麼孔子會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真相讓人淚流滿面!孝敬父母贍養老人本該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可是早在春秋時期老子卻說出「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到底有何深意呢?其實翻譯成現在的話大概就是「老不死」吧,聽起來根本就是有咒罵老者的嫌疑,對他們極其不尊重,真的難以想像這句話為什麼會在後世流傳這麼久遠,而且更加讓人不敢相信的是,這句話其實還是孔子說出來的。那麼到底是出自於什麼原因孔子會這麼說呢?又或者說並沒有什麼原因,只是孔子在隨意調侃或者發牢騷?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吧!
  • 美國高院立3尊雕像,2位是西方聖賢,另一尊竟是聖賢孔子!
    孔子是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尊稱為「文聖」,影響中國2500餘年,至今仍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各國信仰的至聖先師。放眼世界,孔子都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影響力可見一斑。然而孔子和儒家學說如今也是褒貶不一,很多人認為儒家阻礙了中國發展,是中國近代落後的根源。實際上,這種說法是不公正的,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尊孔,大多數時間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強盛國家,而近代的落後原因很多,不能遇到問題就把責任歸咎於孔子和儒家。
  • 店鋪裡基本都尊奉關羽,為啥不拜孔子呢?
    孔子文聖,武聖關羽,為什麼自古以來,拜關羽的人要多過拜孔子的?特別是店鋪裡都尊奉關羽。按照道理來講,孔子的儒學思想已經融入到我們民族的血液中,就說關羽,也是儒家思想忠實的擁護者,他的品德修行無不遵循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所謂五常。
  • 顏回被尊為「復聖」不是因為「窮」
    顏回在孔門之中也具有極高的地位,不僅生前被給予極高讚譽,而且死後不斷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樹立為知識分子的典範、道德的楷模。比如,唐太宗尊其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兗國公」,元文宗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可謂譽滿天下。
  • 我們為何尊孔子為聖人?誰又是連聖人孔子都搞不定的熊學生?
    當年,孔子帶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上室外課。坐在草坪上,孔子說,大家都談談自己的理想吧。音樂緩緩響起,孔子在悅耳的音樂聲中才開始授課。所以古人講對牛彈琴是非常有道理的。音樂伴奏是孔子上課的第一個特徵。另外還有兩個特點,也是孔子授課獨有。
  • 孔子為什麼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另一種理解是孔子認為:喜歡說輕佻、詭詐、狡猾、誇張的話,明明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卻還裝作和顏悅色,這兩種人很少有能符合做人的根本——『仁』!《論語》中的這一篇很有名,但如果照字面上的解釋卻很難說得通。朱子曾經將『巧言』解釋為『好其言』,翻譯成白話也就是『喜歡說話』。
  • 為什麼孔子的雕像,都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懂了它才能真正認識孔子
    孔子,這位逝世於公元前479年的思想家,卻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兩千五百多年,他在古代被尊為「天縱之聖」和「天之木鐸」,他被後世統治者奉為「至聖先師」與「萬世師表」,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 聖人孔子為什麼和老婆離婚?不知道的快來看看!
    聖人孔子為什麼和老婆離婚?不知道的快來看看! 孔子開創了儒家文化的先河,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觀點,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等,並具有「萬世師表」之形象,孔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 孔子也罵人!他的老而不死是為賊到底是什麼意思?
    孔子是文質彬彬的君子,後來更被尊為「聖人」和「至聖先師」,但真實的孔子是個血性男兒,對看不慣的事情,也要痛罵一頓。在《論語》中,記載了好幾次孔子罵人的故事。罵的最多的人是子路。對子路,孔子是一三五小罵,二四六大罵,周日不休痛罵。用明代思想家李贄的話說就是,「先生每於子路下毒手」。
  • 孔子《春秋》為「經」的意義
    顯然,孔子以「良史」之冠加諸董狐,本不在表彰「董史」真實可信,而在董狐知「義」,敢於化史筆為撻伐上位者之鞭,發揚了歷史的懲勸功能。    孔子在自己的撰述實踐中,將此義作了更大的發揮,形成了影響巨大的「一字褒貶」和「微言大義」,為中國傳統史學立下了新的範式,影響至為深遠。
  • 講座|儒家倫理中的「親親與尊尊」與中國社會
    粗略來講,「親親」歸屬「質」的範疇,而「尊尊」屬「文」。按照漢代公羊家的說法,周人尚文即以尊尊原則為主導,而殷人尚質,則崇尚親親的原則。講座現場郭曉東教授進一步討論,恐怕「尊尊」和「親親」不止於儒家倫理,而蔓延在整個中國文化的精神中。這兩個概念的誕生比儒家更早。
  • 孔子為什麼被稱為至聖先師?||11月心和塾企業家問道孔子山東研學開啟招生
    孔子是我國的聖人,他為什麼被稱為聖人,他的什麼地方最值得我們學習。
  • 究竟是「以左為尊」,還是「以右為尊」?
    總體情況之四個階段先秦至西漢,總體以右為尊。其中先秦及秦朝側重於尊左,西漢更側重於尊右。東漢至唐宋,我國逐漸形成了以左為尊的制度。元朝建立後,規定以右為尊。明清兩朝,以左為尊,此制為明、清兩代沿用了五百多年。政治領域夏商周時期,朝官尊左,燕飲、兇事、兵事尊右。戰國時朝官尊左,軍中尊右。在官職上,趙國和秦國以右為尊。
  • 聖人孔子為什麼和老婆離婚?
    孔子開創了儒家文化的先河,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觀點,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等,並具有「萬世師表」之形象,孔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其實不管聖人多麼偉大,終究也是肉體凡身。作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凡人,孔子和老婆的婚姻狀況如何?
  • 老酒館小尊為什麼要自殺原因 小尊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老酒館小尊為什麼要自殺原因 小尊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他們兩人情投意合,但是卻因為小尊是日本人的原因,被雙方的父母強行分開。小尊后來黑化了,不僅加入了日本情報處,還不顧昔日的友情,間接害死了小棉襖。小尊想了很久之後終於說出真相,然後便選擇跳崖自殺了。
  • 「五美四惡」 :孔子的中國化管理方略
    中國化管理在過去可以稱之為執政學,過去的執政能力也可以說是現在的管理能力。孔子的尊五美、除四惡被人們稱為孔子的執政方略,是孔子哲學思想的精髓,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方法論,現今,我們也可以將之看為當代管理者的中國化企業管理方略。尊五美,屏四惡《論語堯曰第二十》裡記載,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奉為天縱之聖,他的童年遭遇了什麼?
    孔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於(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山東曲阜人。春秋後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立者,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 孔子學生的悲哀
    君子在為父母守孝的時候,即使吃美食也不會覺得甘美,聽音樂也不會覺得好聽,所以才不忍心那樣做呀。」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說:「宰我實在是太不仁義了。小孩子生下來三年後才開始能稍微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子女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道理呀。」 周禮規定喪期三年,三年內不行禮不聽樂,那禮和樂不就荒廢了嗎?宰我向孔子提了一個尖銳的問題,那就是說對周禮的遵守,其實恰恰是對周禮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