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國的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小編首先要在這裡對所有的老師說一聲: 教師節快樂!你們辛苦了!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
史達林曾經說過: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然而,在教師節,我們也不應該忘記這樣一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孔子。
孔子被稱為「萬聖師表」、「至聖先師」。
他之所以被稱為「萬聖師表」,除了他擁有良好的品德與淵博的知識,還在於他提出了開創性的教育主張。
有教無類
孔子是第一個大規模的、正式的興辦私學的人。在春秋時期以前,教育機構是中央部門統一組織的,比如夏朝的校、殷商時期的序、周朝的庠,但是這些學校是為貴族子弟創辦的,平民百姓沒有資格接受教育。
而孔子招收學生的條件很簡單:「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也就是說:只要是主動給我十條幹肉作為見面禮的,我從沒有不給予教誨的。
這樣的入學門檻相對於貴族的身份、血統來說是很低的。
但是孔子為什麼要收見面禮呢?
我們知道,孔子一直宣揚的就是「克己復禮」,這份見面禮相當於拜師禮。表明學生對於求學的認真態度。
孔子的學生有年齡、籍貫、階級、人品等等的差異。
比如,顏路與顏回、曾皙與曾參是父子關係,但都是孔子的弟子;
子路、顏回、曾參、宰我等三十多人是魯國人,樊遲、子禽等是齊國人,公孫龍、宓不齊是楚國人,公良孺、顓孫師等是陳國人,端木賜、高柴等是衛國人……
他的弟子中固然有貴族如孟懿子,巨賈如端木賜,但也有貧民如顏回、原憲;更有農民如樊遲。
說到人品,更是千差萬別:子路是卞之野人、公冶長曾坐過牢、顏涿聚是梁父之大盜……
雖然每個人的身份各異,但是孔子對他們卻一視同仁,不遺餘力的教導、啟發他們。
因材施教
對於同樣的問題,孔子會因為學生不同的品格而做出不同的回答。
有一次,子路問先生:「聽到一件合乎義理的事,就要立刻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都還在哩,怎麼能一聽聞就去做呢?」言外之意,就是應該先請示,或者先遜讓。另一次,冉有也問:「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了就立馬去做唄。」這讓公西華弄不明白了,說:「同樣的問題,先生的回答卻不同。我被搞糊塗了,冒昧請教於您。」孔子解釋說:「冉求遇事畏縮不前,所以我要鼓勵他敢於進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要提醒他退讓一些。」
孟懿子問孝於孔子,孔子答覆說,「不可違逆。」孟武伯問孝,孔子說,「父母最擔心的是子女有病,所以應該善體父母的心意,好好保養身體。」子遊問孝,孔子說,「並非奉養就夠了的,如果不能尊敬父母,那跟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分別呢?」子夏問孝,孔子「最難的就是承順父母的意思,要時時顯露歡悅的顏色。若是僅僅在長輩有事的時候,晚輩代他們去做,或有酒食先讓長輩吃,難道這就算是孝順了麼?」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告訴他說,「做國君的要盡到做國君的道理,做臣子的要盡到做臣子的道理,做父親的要盡到做父親的道理,做兒子的要盡到做兒子的道理。」子張問政,孔子說,「在職時要不懈怠,推行政事要表裡一致,以盡職守。」季康子問政時,他告訴季康子說,「政字的意義,就是正道,你在上面堅守正道為民表率,誰還敢不依正道行事呢?……只要你肯為善,老百姓也就向善了,在位的行為德性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性好比是草,風吹在草上,草一定會隨風僕倒的。」
孔子的教育理念遠不止這些,他還具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學而時習之」,是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是樂;「發憤忘食……不知老之將至」也是樂;崇尚「禮」、「仁」;講求「溫故而知新」、「啟發式教學」……
他一生培養弟子無數,可謂是「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
雖然今天是教師節,但是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還是我們這些「社會人」,都要養成終生學習的好習慣,就像鍾南山院士所說的:「我們現在處在非常好的人生際遇中,有一個非常好的舞臺。生逢盛世,該不負盛世!現在的時代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不論是老師還是同學都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