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1936字,讀完約 4分鐘
文末附『 圖文教程』下載
「 調酒師無處不在,雞尾酒信手拈來 」
歡迎來到最新一期的『 調嘻雞尾酒 』,我是追風少年小於哥~
全文共分為 5 個小節:
(1)前言
(2)典故
(3)配方
(4)教程
(5)後記
趕時間的朋友,可直接跳到 「配方」 和 「教程」 閱讀。
自從上期有「嘻友」跟我互動、主動翻雞尾酒的牌子,過去一周後臺留言是層出不窮,上癮了都。
剛躺下的我,趕緊讓人把我扶起來,我還能再回復兩條。
還是從「浮生一醉」的雞尾酒卡牌裡選一款,作為今天的主角。
這次玩點刺激的,讓你們見識一下我的「空中抓飛牌」特技。
鑑於動作太快,怕你們看不清,就發個動圖參考一下吧。
4個「A」我是沒有抓到,畢竟不是賭神的傳人。
不過,還是抓到一款很拉風的雞尾酒,這次就它了 ↓↓↓
剛才「抓飛牌」的時候小腿抽筋了,讓我揉兩下再接著寫...
首先明確一點,「尼格羅尼」起初並不是雞尾酒的名字,而是一個人名。
「尼格羅尼」出生於19世紀末期的義大利,家裡世襲伯爵,屬於生下來就「不差錢」的主兒。
憑著優渥的家庭條件,「尼格羅尼」年輕的時候就跟著郵輪環遊世界,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漸漸蛻變成了一個閱歷豐富、幽默儒雅的中年紳士。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尼格羅尼爵士從美國回到了義大利。顧不上回家看一眼,就悠哉悠哉地奔向佛羅倫斯的一家酒館。
當即點了一杯『 美國佬』雞尾酒,這是他旅美期間最愛的一款酒。
尋思著既然已經回到自己的家鄉,乾脆換個花樣。
於是,他讓調酒師把蘇打水換成金酒,以示區別。
就這樣,一杯「全新」的雞尾酒誕生了。他還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就叫『 尼格羅尼』。
寫到這裡,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如果我想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一款雞尾酒,只能叫『 伊凡·安德列維奇·克雷洛夫·追風少年小於哥 』,你們能記得住嗎?
後來,這款雞尾酒因為均衡的比例,受到很多客人的熱捧,慢慢地流傳開來。
至此,這款雞尾酒已經流行了101年。
去年是它的百年「誕辰」。
6月6日-6月12日,「尼格羅尼周」期間,世界各地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儀式。全球近1萬家酒吧參與進來,聲勢浩大。
並且,從2013年開始,每年的「尼格羅尼周」都會舉行慈善募捐,用於救助弱勢群體和貧困地區。迄今為止,累積募捐超過2百萬美金。
怎麼樣,『 尼格羅尼 』在調酒界的地位不容小覷吧?
上面說到,『 尼格羅尼 』的配比十分均衡。
那麼,到底有多均衡呢?
用金龍魚的廣告來說就是,1:1:1
沒錯,3款基酒的用量是完全相同的,各30毫升。
這也是『 尼格羅尼 』被稱為「調和藝術的高峰」的原因。
關於義大利酒,插播一點劇情:
當年我初入吧檯的時候,為了能「脫稿」調酒以及給客人足夠專業的建議,要在短時間內記下 130+ 洋酒的中英文名稱、產地、口感等。
那一個月的時間裡,為了明確每一種酒的口感,我是「神農嘗百草」,每天都暈暈乎乎的,你說我容易嗎我?手動偷笑...
跟動輒40°的威士忌、伏特加相比,義大利餐前酒顯得「平易近人」多了。不僅度數低,甚至還有點好喝。
把它們擺在一起,都可以做成一部紀錄片。名字我已經想好了,就叫《舌尖上的義大利》。
調製『 尼格羅尼 』,不需要調酒壺也不用攪拌杯,就像義大利酒非常親民。
快來看看這麼均衡的一款酒是怎麼做出來的:
Step 1: 古典杯中加入5-6顆冰塊;Step 2: 加入金酒30毫升;Step 3: 加入金巴利30毫升;Step 4: 加入紅苦艾酒30毫升;Step 5: 最後用吧勺攪拌10秒左右,用檸檬或橙皮做裝飾,『 尼格羅尼 』就完成啦;
做好後,只需淺嘗一口...
金酒的香氣、金巴利的苦澀還有苦艾酒的甜糯,彼此交融在一起,繾綣交錯之間保持著一種難以名狀的平衡,不愧是一杯「剛剛好」的雞尾酒。
金巴利是『 尼格羅尼 』的靈魂,但有的朋友不太能接受它的苦味。
如果實在不習慣,可以將25°的「金巴利」換成11°的「阿佩羅」,瞬間柔和不少。
本來『 尼格羅尼 』以紳士著稱,最初在一些中年大叔的小眾圈子裡流行。
自從有了「阿佩羅」的版本後,越來越受女性青睞。所以在許多女士的酒單上,慢慢地它也有了一席之地。
個人猜測:
喜歡喝咖啡的人,會很喜歡「金巴利」版的經典款;
喜歡喝奶茶的偽咖啡迷,則更喜歡「阿佩羅」版的改良款。
不必為哪個版本而糾結,無論是轟趴團建還是約會聊天,選『 尼格羅尼 』基本上不會出錯,這就是經典雞尾酒的容錯力。
好啦,今天的『 尼格羅尼 』就分享到這裡。
我去研發新款雞尾酒啦,名字就叫『伊凡·安德列維奇·克雷洛夫·追風少年小於哥 』,喜歡的扣1...
「 想喝雞尾酒,調嘻全都有 」
敬請大力關注『 調嘻雞尾酒 』,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