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江都區丁夥鎮的錦西衛生院與許許多多的鄉鎮衛生院一樣,普普通通,尤其是區劃調整後,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和挑戰。今年4月,錦西衛生院在我市鄉鎮衛生院先行探索醫養康結合新路子,投資100多萬元的院內「特殊養老院」正式亮相,推行以醫助養、以養促醫的「養老+」新模式。錦西衛生院也因此成為了百姓口中熱議的「明星醫院」,前來試住者不斷,甚至連外地的老人都來了,前不久,一位上海老人試住後決定留下來養老。
「根據規劃,未來這裡將增加養老床位150張。不僅可以造福家門口的老人,而且可以讓周邊的老人受益。」提到未來的發展,院長吳萬明信心滿滿。
啥是醫養康模式?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養老醫療一張床
昨天上午10點多,吳萬明與84歲的高萬和在陽光房裡下棋,一場酣戰後,吳萬明投子認輸。「你總是讓著我。」高萬和笑著說。
高萬和是住進這個「特殊養老院」的第一人。高萬和一年前不慎摔倒,導致股骨頭骨折,開完刀後,醫生告訴他回家需要靜養康復,可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地方,萬般無奈之下就先在一個養老院住了下來,但康復效果卻差強人意。因此,得知錦西衛生院開設「特殊養老院」的消息後,高萬和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住了進來。
「在這裡,生病了,有醫護人員照顧我們。心情不好了,有院長陪我們下棋、聊天。這樣的好日子哪裡有啊?」每天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如今的高萬和已經可以自己走路了。他對吳萬明說:「不要趕我走,如果我有什麼缺點可以改。」一句話道出老人對這裡的眷念,他已把這裡當作安享晚年的福地。
位於錦西衛生院住院部二樓的醫養康復中心,布局合理、設施齊全、裝飾一新,讓人心情舒暢。走進室內,一室兩床,空調、電視、衣櫃、中心供氧、傳呼、獨立衛生間和淋浴設施功能齊全,且24小時供應熱水。
「我本來是來這裡走親戚的,來試住一周後就決定留在這裡。」84歲的張同英是上海人,老伴去世之後,為了減輕子女的養老負擔,她打算住進養老機構,可是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不是環境不理想,就是缺乏專業醫療服務。像我這樣有多種慢性病的人,住在這裡最大的好處就是,既有專業的養老,又有專業的醫療,養老醫療一張床。」
提到床,醫養康復中心裡的床可是有講究的,這張床比正常的病床寬了40釐米,且有軟包。「這張床是專門找廠家定製的。既要老人睡得舒服,又要具備病床的功能。」吳萬明介紹。
為何要用新模式?
與其等靠要,不如闖一闖
「我是土生土長的丁夥人,知道老人們的不容易。孩子長大後都到城裡或者外地工作了,他們年紀大,有的甚至80多歲還要自己照顧自己。」吳萬明說,不是孩子們不孝順,而是老人們故土難離,不願進城,平時都還好,但如果生病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就會大大下降。
「幾年前,有一位我認識的村民中風了,因為子女不在身邊,少人照顧只能躺在床上,慢慢地全身都不能動了,沒過多久就去世了。」說到這裡,吳萬明停頓了許久,「如果在家門口就可以同時解決看病和養老的問題,這樣的事情是不是可以避免?是不是可以讓更多的老人生活得有品質、有尊嚴些?」
作為醫院院長,吳萬明還有一層考慮,他坦言:「雖然此前衛生院的效益還可以,但隨著越來越多的鄉鎮衛生院被資源整合,如果不能更進一步,那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被淘汰。與其坐著等靠要,不如闖一闖。醫養康不僅因為百姓有需求,也是醫院發展的一種有益嘗試。」
說幹就幹,吳萬明帶領同事們先後到上海、蘇州等多地「取經」,2016年拿出行動方案,2017年江都區衛計委投入100多萬元,開始對醫院病房二樓進行改造,今年4月錦西衛生院醫養康復中心正式亮相,探索醫養康模式。據介紹,醫養康復中心目前共有32個床位,將醫療、康復功能與養老有機結合起來,讓老人們在這裡「有病治病,無病療養」,受到多方關注。
前幾天,青海省一家醫院特意前來「取經」。吳萬明介紹說,醫養康模式變化的不僅是功能,更主要的是整個醫護人員的理念也要變化,不僅是照顧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更要走進他們的心裡,陪他們聊聊天、拉拉家常。
為何多次上調他沒走?
鄉親們需要,在哪都能幹成事
如今醫養康復中心已經入住了近20位老人,大都患有中風、骨折、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隨時都可能有突發情況發生。有人嘲笑吳萬明自討苦吃。
「老人長時間住在這裡,我們的責任的確是更大了,時刻都要繃緊弦,前段時間有位老人突發心臟病,我們連夜將她送到上級醫院救治。」吳萬明也不迴避,實話實說,「我們辛苦些不要緊,關鍵是老人們能高質量地生活下去。」
熟悉吳萬明的人都知道,他身上有一股韌勁,作為黨員幹部,遇到困難,他總是帶頭向前衝。
吳萬明1987年進入錦西衛生院防保組參加工作,2003年擔任江都丁夥防保所負責人,2012年回到錦西衛生院。31年來,他一直紮根在基層,從防保所的當家人到鄉鎮衛生院的領頭人,他大膽突破,想方設法解決百姓看病就醫、養老的問題。
幾次上調的機會,可以離開這裡,有更好的發展,可是吳萬明都選擇了留下。別人不解,問他:「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留在這裡,你到底圖個啥?」他只是笑著說:「這裡的鄉親們需要我,我啥都不圖就希望醫院能發展、百姓能受益。一個人無論在哪裡,只要想幹事就能幹成事。」
「比技術,我們比不過大醫院。但論服務,我們一定不能輸。」每個雙休日,在醫院總能看到吳萬明的身影,或是陪著病人進行康復訓練,或是陪著病人聊天,或是與大家商量著醫院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他沒有驚天動地之舉,卻常常給百姓送驚喜。百姓都說:「吳萬明是我們的健康守護人,身體不舒服找他就行。」
本報記者胡儉 丁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