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愚石
曾經專門為馮泊先生寫過畫評《天地間的獨立行走》,並且極盡筆墨詮釋畫家內心世界的完美與豐富、靈魂的獨立與高傲,以及其筆下氣象成千、變幻無窮的藝術激情和筆墨表現。幾年過去,馮泊先生畫風日漸穩定而臻於精到,其在花鳥世界中的獨特發現和另類表達,讓其作品的藝術指向和表現手段,具有了詩性、禪意和鐫刻著個人印記的形象標籤。
馮泊,生於1968年,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中國寫意畫協會理事,天水市人大代表,秦州區人大代表,天水市青年美協常務副主席,秦州區美協副主席。
曾在全國「第三屆青年中國畫展」,「第五屆青年中國畫展」,「首屆現代工筆畫展」,「2008造型藝術展」,「第三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中國當代工筆畫展」,「上海世博會中國美術大展」,「群珍薈萃全國十大美術館館藏精品屋」等全國美展中入選、獲獎三十餘次。
馮泊作品
筆墨語言的誇張性切割,強化了審美視覺的衝突違合,畫面的震撼力由此而生。在中國傳統花鳥畫的發展歷程中,「花欲言、鳥欲語」向來被公認為花鳥畫的最高標準。但在我看來,任何藝術樣式生命力的延續與繼承,更多應該揭示人與自然萬物的審美關係,以此作為藝術家抒發自我情感,表達藝術家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懷,間接反映社會生活,體現一定時代精神,以達到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的目的。由此而觀,馮泊先生便是一位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畫家,他超越花鳥畫的傳統立意,在真實描繪客觀對象、能夠體現花鳥的生命力及各不相同生命特徵的基礎上,極力發現和挖掘筆墨語言的另類表現,動與靜的對立、黑與白的衝突、色彩與虛幻的相峙而生,馮泊總是在尋找最具有誇張性的表現效果和藝術尺度。
馮泊作品
馮泊為自己的花鳥畫設置了厚重的生命背景和闊遠的人文氣象,並以此反襯花鳥的生命靈性。無論是其水墨花鳥還是工筆花鳥,他都為鵲鳥們設定了極為宏大的生命場景。在其代表作品《臨風》中,峭立的山石、靜深的水潭、凝固的積雪、孤高的清月以及微風中飄蕩著的輕霜薄涼,成為鵲鳥們私語輕吟的生命田園,傳達著不畏嚴寒、獨立於天地蒼穹之間的精神趨向,而這正是作家精神品格與靈魂追求的藝術表達。在其另一幅作品《北方十月》中,畫家馮泊故意取鋪張陳敘那些被雪覆蓋的亂石、無言輕流的細水以及向上伸展的乾枯虯枝,為結隊而行的鵲鳥提供了靈魂尋找的藝術襯託。在這幅作品中,鵲鳥行走的背景被刻意誇大和著意渲染,鵲鳥只佔據了畫面空間的極少部分,由此造成了筆墨語言的誇張性對立,使畫面具有了直擊人心的藝術魅力。
馮泊作品
精神與靈魂表現的繁複與疊韻,畫面語言的精緻與獨到,無一不體現出馮泊花鳥畫價值緯度的向真、向善、向美。馮泊筆下的鵲鳥具有獨立思考的頭顱,這是馮泊花鳥畫的藝術獨到。他對傳統進行顛覆和有節度的破立,用不同姿態和神情,描摹出或居於曠野、或隱於鬧市、或瑟縮於陽光之下的花鳥世界。而這些,恰是畫家眼中的世界,無論詩意棲息還是奔走苦渡,都是命運與世界的一隅。而畫筆之下、色彩之外,都是向天而歌的靈魂呼喊。正因為如此,馮泊筆下的鳥不言不語,似乎總是在思考著什麼。他命之以《幽篁鳴禽》的畫作,孤獨的鵲鳥是沉默無言的,它注視青竹的目光似乎如一位看透世事的哲人,淡然靜定。或者它已經不會歌唱,那些求偶的動聽鳴叫,早已經被它塵封於喑啞的歌喉。
馮泊作品
在馮泊先生的另一幅畫作《枯木逢春》中,我們看不到春意盎然的自然氣象,看到的卻是一群棲落枝頭的倦鳥,背對著每一位欣賞者。我暗自揣測,這些鵲鳥的藝術悖立,定然是畫家的創作故意,是一種精神與靈魂的內視與自省,畫家定然是著意表達著自己的某種關切。而這種關切,也定然超越於自然之上,蘊含著社會意義上的精神表達。
馮泊作品
馮泊先生創作了一幅極具象徵意義的畫作《初冬季節》,在時令的清霧薄涼之中,收穫的玉米散亂一地,斑駁的落葉陳雜其中,鵲鳥低飛,枯枝蔓生,寫著「雷浪」的紙片有意無意地飄落於玉米之上,畫家以其特有的繪畫語言,講述著另類的關於秋天的心酸寓言,讓人為之動容和感傷。應當說,畫家思考的不是花鳥的問題,而是生命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環境的和諧,社會現實與人文精神的和諧。也正因為此,馮泊已經超越於傳統意義上的花鳥畫家,而更多了些社會關切和人文理想,也使他的藝術境界,具有了一種獨立品格的靈魂價值。
馮泊作品
色彩運用的兼容並蓄與收放有度,使馮泊的畫形成音舞時尚般的旋律與韻味,極大地渲瀉出花鳥的詩意和禪性。馮泊先生的花鳥,注重對色彩的把握和控制,他在傳統的固有用色用墨中,融入西洋畫法講求的色彩規律,以求整體色彩對比協調,直率與委婉相伴,控點與鋪面相生,明與暗互相牽渡,為畫面增添了無窮韻律。在其畫作《春暖花開》中,樹幹的虯勁和彎曲,彰顯著歷史的厚度,傳達著自然與生命的滄桑之美。畫面中的花開得絢爛多姿,綠葉迎風而動,弱小的鵲鳥或隱於枝間,或藏於花後,或靜默失語,或對視無言。而這些藝術物象,用彩的濃淡已經突破常規,整幅繪畫的構成輕重便有了長詩般的平仄起承,流漣婉轉,如訴如歌。馮泊畫作《竹林深處》竹的青竹深幽,紅色的竹葉與鵲鳥的倦懶黑灰形成反差極大的對比性語言;其《霜林秋語》以秋葉的紅黃濃彩反襯秋天的空曠明亮和鵲鳥、山石的灰白無語,都大大強化了畫面的視覺衝擊力。《相伴叢林共歡歌》像一卷滄桑的詩,《叢林岸上秋風來》則像一首繾綣秋詞……「黑白可度,用色有涯」,這樣的繪畫語言,體現出畫家關於生命與自然的價值判斷和審美理念,生命於廣袤時空中的弱小,世界於自然萬物的博大無窮,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生命辯證,形成了具有獨立精神、在天地間自由行走的藝術形象。
馮泊作品
「詩在花間語,鳥欲向天鳴」,這是馮泊花鳥畫的真實寫照。我曾經無數次猜想,唐代詩人杜荀鶴筆下的「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境,那些鵲鳥如何會碎了一地輕鳴,以及它們究竟有著怎樣的傷心情事。而如今,我似乎從馮泊先生的畫作中尋到了答案。馮泊的畫,讓我看了無數生動如詩的會思考的自然精靈,以及它們在寂寞大地上的孤獨行走,恰似畫家馮泊孤高秉異的藝術靈魂。
馮泊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