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爺爺的這一首詩,被譽為「初唐七絕之冠」

2020-12-23 華仔詩話

渡湘江

杜審言

遲日園林悲昔遊,

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

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

杜審言 (約645—708),唐著名詩人。字必簡,祖籍襄陽,其父位終鞏縣令,遂定居鞏縣(今河南鞏縣)。高宗鹹亨元年(670)進士,先後任隰城(今山西汾西縣)尉、洛陽丞等小官。後因對上言事不當貶吉州(今江西吉安縣 )司戶參軍,不久免官回洛陽。武則天時召見,因賦《歡喜詩 》受到賞識 ,授著作郎,遷膳部員外郎。中宗神龍初(705),因受武后寵臣張易之案件牽連,流放峰州。不久又起用為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病卒。青年時期與李嶠 、蘇味道 、崔融合稱「文章四友 」。為人狂放,常以文章自負。詩有不少樸素自然的佳作,以五律著稱,格律謹嚴,技巧純熟,對推進律詩的成熟頗有貢獻 ,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杜甫的祖父,其律師對杜甫有所影響。《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共四十餘首。

【背景】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等起兵,趁武則天病危的時候發動宮廷政變,武則天退位,唐中宗復位。張易之兄弟被殺,武則天勢力受到打擊。同時,像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等依附張易之兄弟的文人也大批被貶嶺南之外,這首詩,就是寫於這一時期。

【注釋】

遲日:春日。

京國人:長安人。

南竄:被貶去嶺南。

北流:湘江向北流去。如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賞析】

春回大地,鳥語花香。在這春回大地的美好時刻,杜審言卻被貶到嶺南去,乘船渡過湘江。這美好的景色讓他想起了昔日在園林遊玩的場景。那時多麼美好啊,也是春光明媚,或許有三五志同道合的文章好友,把酒臨風,談笑風生。仕途上春風得意,心情自然暢快。此時花在歡笑,鳥在歌唱。然而,「遲日園林」與「昔遊」之間加了一個「悲」字,使句意曲折而豐富,語勢跌宕而勁健。同樣的季節,同樣的春景,同樣的鳥語花香,同樣的遊人,但心情截然不同,卻變成了"今春花鳥作邊愁「。

武則天退位,唐中宗復位,張易之兄弟被殺,昔日的榮光一去不返。仕途不順,所以心情也非常壓抑。今昔對比,更反襯出今日的悲傷。人生的境況,竟然使得花鳥都為之悲愁。其實花鳥本無意,其中緣由全在人的心境。這裡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以比興表達詩人的愁思。一個「作」字,語意雙關。說花鳥的同時又是說人 ,亦可理解為人與花鳥同說,婉曲而有機趣。這句詩色彩清淡,情意濃摯,七個字,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遠遊傷春的情懷。

後兩句「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從花鳥的角度來寫。「獨」字真可謂筆力千鈞,頗具神韻。在這貶謫的路途上,沒有親朋好友的慰問,沒有筆墨詩友的唱和,只有詩人自己獨自對著這春景和花鳥。好在花鳥還是富有同情心的,一個長期生活在京城的人,突然被貶去南方,而不是像湘江一樣北流,這明顯是被朝廷拋棄了啊。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封建時代的文人集體悲哀。往日的恩寵也只是浮光掠影,並不能長久。誰又能永遠像這春光一樣迷人,得到朝廷的重用呢?寫法獨特新穎,用擬人手法寫花鳥同情自己的遭遇,感嘆詩人不像湘江北去,而獨自南流,頗具幾分新意。

這首詩的妙處,不僅在於融情於景,而且還通過時間、空間、景物的不同對比,形成一種杳邈迷茫的意境,仿佛有萬般的遊絲爭惹人的離愁,讀者細細體味就能感受其巨大的感染力。仿佛透過詩句,能看到詩人獨立小舟,悵惘湘江,心中充滿了無限憂愁,就像這湘江水一樣浩浩蕩蕩,迎面而來。而作者還要往嶺南方向,逆流而上,要與這憂愁作對抗。這樣就更顯得孤獨無助,這是作者的另一番隱秘的情意。這也是我最近才體會到的。

【今譯】

獨自一人

乘著小舟

渡過湘江的中流

園林景色明媚

不禁心生傷感

想起了去年的春遊

花兒啊花兒

你也為我發愁

鳥兒啊鳥兒

你也知我心憂

向北望去

那繁華的長安城

已不能再做停留

可憐我倉皇南下

這麼被朝廷隨意一丟

湘江的水啊

真羨慕你向北流去

我只能逆流而上

去嶺南做一個楚囚

【小結】

同樣是被貶謫嶺南,杜審言顧影自憐:「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韓愈失路之悲:「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蘇東坡津津樂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可見詩人的胸襟和氣質不同,面對同樣的遭遇,會寫出不同的詩句。這也是讀詩的樂趣。所謂詩,可以「興觀群怨」,的確如此。

相關焦點

  • 杜甫祖父的這首古詩,被譽為「初唐七絕之冠」
    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雖然一生貧困潦倒,但是內心裝的是天下黎民百姓。他的詩作,不光思想意義深刻,對於詩歌技巧的提煉和把握也是很有一套的。而且他的詩歌才華,有一部分是來自家學淵源的。比如他的祖父,杜審言。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齊整,可謂唐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之作。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
  • 杜甫這首詩,詩風沉鬱頓挫,筆力出神入化,被譽為七律之冠
    他的詩沉鬱有力,極盡雄渾,時而悲壯時而低回,《紅樓夢》裡有這樣的片段:一個香菱滿嘴裡說的是什麼:怎麼是」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又怎麼是」溫八叉之綺靡,李義山之隱僻「。放著兩個現成的詩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麼!」
  • 用一首詩就寫盡了唐朝興衰,也就只有杜甫能做到,被譽為七絕之冠
    杜甫被譽為「詩史」,是因為他的人生線條一波三折,呈現出極為動蕩的起伏狀態。前33年,他都處於漫遊時期,少年意氣風發,遊歷天下,結交名人雅士,其中就包括李白。今天這首詩就寫於杜甫人生的最後一個年頭,公元770年在長沙的某一天,他將所有感悟都融匯在了28個字當中。創作的起因非常巧合,是因為杜甫在長沙偶遇了一個舊相識,他就是當初名滿長安的著名歌手李龜年。當年,李龜年紅極一時,為長安權貴傾情演唱,而杜甫有幸聽到過一回,聽得是熱血澎湃。
  • 被譽為七絕之冠的《登高》,寫盡了杜甫不平的一生
    例如這一首《登高》:登高唐代: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首詩流傳極廣,後世評價為"七絕之冠",我們簡單分析一下這詩的意義:風那麼的急,天空高遠,猿叫得那麼悲涼。水面清澈,沙子被水洗成了白色,偶爾能看見海鳥在小島上來回飛還。無邊的落木蕭蕭然落下了葉子,長江滾滾流逝,看不到盡頭。
  • 杜甫爺爺的一首春遊詩,才氣十足,果然有才華的人都是一脈相承的
    說起大詩人杜甫,這位與「詩仙」李白齊名的大詩人一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詩詞,殊不知,杜甫的祖父,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爺爺也是十分有才華,他的爺爺名叫杜審言。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首他的春遊詩,他的這首詩和一般的春遊詩可不一樣,一起去看看吧,原詩附上: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杜審言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 300年前他來到重慶奉節寫下一首唐詩,被譽為七律之冠
    公元767年,當時的杜甫已經56歲,距離他生命的終結還有三年的時間。在這一年的秋天,杜甫登上了夔州(今天重慶奉節)白帝城外的高臺。和所有哀嘆秋天的詩人們一樣,他把眼前所有的景色和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都融入到一首登高詩作之中,寫下來一首經典的唐詩作品,被後人譽為七律之冠。
  • 杜甫一首著名的記遊詩,氣勢宏偉,寓意深遠
    杜甫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祖籍襄陽,後遷居鞏縣。西晉名將杜預十三世孫,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少好學,詩名早著。開元二十三年應試不第,次年北遊齊趙,過著裘馬輕狂的生活。天寶三年與李白相遇於洛陽,同遊梁宋,結下深厚友誼。
  • 杜甫爺爺杜審言五首詩:梅柳渡江春,春色倍還人
    杜甫爺爺杜審言五首詩:梅柳渡江春,春色倍還人如果說「詩聖」杜甫寫詩有遺傳基因的話,那麼,這個優質的基因應該來自於他爺爺杜審言。杜甫也毫不客氣地點讚爺爺說:「吾祖詩冠古」。杜審言為人孤傲,詩風渾厚明淨,在氣質上與杜甫的詩有幾分相似。以下五首詩,是杜審言的代表作,最能體現他的詩歌風格。
  • 杜甫在泰山下寫的一首詩,被譽為千古絕唱,讀來激勵人心
    其實杜甫評價李白的這兩句詩更像是在說自己,他渴望自己的詩將贏得蜚聲詩壇的名望,但想像自己身後,肯定會是詩名不顯的冷清光景。美好的想像與事實之間總是有太大的落差。真正的事實是杜甫身後依然名不彰,聲不顯。杜甫生前雖然沒有看到這一天,但「千秋萬歲名」在杜甫身後竟然奇蹟般的出現了,杜甫身後有知己,元稹與他成為異代相逢的知己。這篇墓志銘直接推動了杜甫詩作與詩名的橫空出世,如同晴天一聲響雷,喚醒了沉寂的晚唐詩壇,自此杜甫的詩開始廣泛傳播,名動天下,到宋朝,杜甫也贏得了「詩聖」的美譽。
  •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曾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提起杜甫,大家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他唐代詩歌史上的「李杜」的稱謂——總逃不開李白。杜甫的一生正處於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歷史時代,使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嘗盡種種的痛苦。
  • 杜甫寫了一首詩被譽為七言律詩第一,比七步詩還絕,至今難以超越
    最近有部電視劇火了,它叫《慶餘年》,想必各位讀者朋友們也看過或者略有所聞,在第7集裡,主角範閒參加詩會,在寫詩之前,他自信地表示「你們要是能寫出更好的,我這一輩子都不寫詩了」,最後他悠閒地寫下一首詩,然後念出。
  • 杜甫《登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堪稱登樓詩之冠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一首「詩聖」杜甫的登樓詩。杜甫的這首詩意蘊豐厚,抒情雖低沉抑鬱,卻吞吐自然,顯得雄渾大氣,氣度超然,因此許多人認為這首詩堪稱是登樓詩之冠。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登嶽陽樓》。
  • 杜甫最「窮」的一首詩,全篇沒有一個窮字,卻道盡了窮的全部心酸
    與盛唐時期的詩人所不一樣的是,杜甫的詩中所描繪的往往都是社會中的那些陰暗現象,而在對杜甫的詩篇進行充分了解之後,我們也會發現這樣一首較為特殊的詩。這首詩被譽為杜甫一生中最"窮"的一首詩,雖然說全篇沒有直接出現"窮"字,但通過他的描繪,窮困潦倒時的心酸與窘迫卻被生動地展現了出來。那麼,在這首詩的背後,究竟有怎樣的特殊情感?
  • 杜甫有一首詩,明明是在罵人,卻被當成誇人,其中名句經常被誤用
    杜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語言通俗,人人會背,卻鮮有人懂它的真實含義。這首詩就是被收錄到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詩中,「錦城」即錦官城,代指成都;「絲管」是弦樂器和管樂器的合稱,這裡泛指音樂。
  • 古人寫諸葛亮的詩,這一首被視為壓卷之作,讓李白杜甫黯然失色
    唐朝被譽為詩的國度,以諸葛亮為題材的詩歌也是多如牛毛數不勝數,詩聖杜甫和詩仙李白,都曾有過緬懷諸葛亮的詩篇。杜甫寫諸葛亮的詩,最有名的莫過於七律《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杜甫最傷感的一首詩,只有短短的四句,讀來卻是令人肝腸寸斷
    詩歌文化最為繁盛的年代為唐宋時期,在這段歲月中,出現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杜甫便是其中之一。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宏大的社會寫實著稱,與李白並稱「李杜」。相對李白疏朗灑脫的「詩仙」,杜甫被後人奉為「詩聖」。他的詩也因其社會時代意義被譽為「詩史」。
  • 杜甫憑什麼大言不慚:「詩是吾家事」?
    杜甫在成都時,上司兼好友嚴武被皇上召入京,他遠送至綿陽,寫下《奉送嚴公入朝十韻》:「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回家的時候,遇上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作亂,杜甫流入梓州。這時候家小還在成都,杜甫想起小兒子生日,寫了一首詩《宗武生日》:小子何時見,高秋此日生。自從都邑語,已伴老夫名。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節選)這首詩的第五句一出,天下譁然。
  • 李白、杜甫在嶽陽樓各寫下一首詩,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卻高下立判
    全詩皆無直接描寫嶽陽樓之高,而是通過一系列的陪襯、誇張、烘託等手法,以各種不同的望樓角度形容樓宇之高,為原本就名動天下的嶽陽樓又增添了一層迷人的色彩。頷聯「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是歷來為人稱道的名句!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普通人登樓也能看到大雁和山月,但對於剛剛逃離鬼門關的李白來說,此刻他一掃內心的憂戚煩悶,眼睛所視也全是舒暢開懷的景色。
  • 模仿杜甫最像的一首詩,杜甫詩集差點編入,原來作者是李商隱
    詩篇不像技術,這模仿之中最難模仿的便是詩詞整體的藝術氣息,有趣的是這最難模仿之處,也是人們最好鑑別是否模仿之處。詩仙李白才華橫溢,驚為天人,如此汪洋恣意的詩篇,即便是想要模仿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幾乎不像是凡人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