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湘江
杜審言
遲日園林悲昔遊,
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
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
杜審言 (約645—708),唐著名詩人。字必簡,祖籍襄陽,其父位終鞏縣令,遂定居鞏縣(今河南鞏縣)。高宗鹹亨元年(670)進士,先後任隰城(今山西汾西縣)尉、洛陽丞等小官。後因對上言事不當貶吉州(今江西吉安縣 )司戶參軍,不久免官回洛陽。武則天時召見,因賦《歡喜詩 》受到賞識 ,授著作郎,遷膳部員外郎。中宗神龍初(705),因受武后寵臣張易之案件牽連,流放峰州。不久又起用為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病卒。青年時期與李嶠 、蘇味道 、崔融合稱「文章四友 」。為人狂放,常以文章自負。詩有不少樸素自然的佳作,以五律著稱,格律謹嚴,技巧純熟,對推進律詩的成熟頗有貢獻 ,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杜甫的祖父,其律師對杜甫有所影響。《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共四十餘首。
【背景】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等起兵,趁武則天病危的時候發動宮廷政變,武則天退位,唐中宗復位。張易之兄弟被殺,武則天勢力受到打擊。同時,像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等依附張易之兄弟的文人也大批被貶嶺南之外,這首詩,就是寫於這一時期。
【注釋】
遲日:春日。
京國人:長安人。
南竄:被貶去嶺南。
北流:湘江向北流去。如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賞析】
春回大地,鳥語花香。在這春回大地的美好時刻,杜審言卻被貶到嶺南去,乘船渡過湘江。這美好的景色讓他想起了昔日在園林遊玩的場景。那時多麼美好啊,也是春光明媚,或許有三五志同道合的文章好友,把酒臨風,談笑風生。仕途上春風得意,心情自然暢快。此時花在歡笑,鳥在歌唱。然而,「遲日園林」與「昔遊」之間加了一個「悲」字,使句意曲折而豐富,語勢跌宕而勁健。同樣的季節,同樣的春景,同樣的鳥語花香,同樣的遊人,但心情截然不同,卻變成了"今春花鳥作邊愁「。
武則天退位,唐中宗復位,張易之兄弟被殺,昔日的榮光一去不返。仕途不順,所以心情也非常壓抑。今昔對比,更反襯出今日的悲傷。人生的境況,竟然使得花鳥都為之悲愁。其實花鳥本無意,其中緣由全在人的心境。這裡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以比興表達詩人的愁思。一個「作」字,語意雙關。說花鳥的同時又是說人 ,亦可理解為人與花鳥同說,婉曲而有機趣。這句詩色彩清淡,情意濃摯,七個字,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遠遊傷春的情懷。
後兩句「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從花鳥的角度來寫。「獨」字真可謂筆力千鈞,頗具神韻。在這貶謫的路途上,沒有親朋好友的慰問,沒有筆墨詩友的唱和,只有詩人自己獨自對著這春景和花鳥。好在花鳥還是富有同情心的,一個長期生活在京城的人,突然被貶去南方,而不是像湘江一樣北流,這明顯是被朝廷拋棄了啊。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封建時代的文人集體悲哀。往日的恩寵也只是浮光掠影,並不能長久。誰又能永遠像這春光一樣迷人,得到朝廷的重用呢?寫法獨特新穎,用擬人手法寫花鳥同情自己的遭遇,感嘆詩人不像湘江北去,而獨自南流,頗具幾分新意。
這首詩的妙處,不僅在於融情於景,而且還通過時間、空間、景物的不同對比,形成一種杳邈迷茫的意境,仿佛有萬般的遊絲爭惹人的離愁,讀者細細體味就能感受其巨大的感染力。仿佛透過詩句,能看到詩人獨立小舟,悵惘湘江,心中充滿了無限憂愁,就像這湘江水一樣浩浩蕩蕩,迎面而來。而作者還要往嶺南方向,逆流而上,要與這憂愁作對抗。這樣就更顯得孤獨無助,這是作者的另一番隱秘的情意。這也是我最近才體會到的。
【今譯】
獨自一人
乘著小舟
渡過湘江的中流
園林景色明媚
不禁心生傷感
想起了去年的春遊
花兒啊花兒
你也為我發愁
鳥兒啊鳥兒
你也知我心憂
向北望去
那繁華的長安城
已不能再做停留
可憐我倉皇南下
這麼被朝廷隨意一丟
湘江的水啊
真羨慕你向北流去
我只能逆流而上
去嶺南做一個楚囚
【小結】
同樣是被貶謫嶺南,杜審言顧影自憐:「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韓愈失路之悲:「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蘇東坡津津樂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可見詩人的胸襟和氣質不同,面對同樣的遭遇,會寫出不同的詩句。這也是讀詩的樂趣。所謂詩,可以「興觀群怨」,的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