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祥祥歷史。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一首「詩聖」杜甫的登樓詩。杜甫的這首詩意蘊豐厚,抒情雖低沉抑鬱,卻吞吐自然,顯得雄渾大氣,氣度超然,因此許多人認為這首詩堪稱是登樓詩之冠。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登嶽陽樓》。
《登嶽陽樓》作於詩人晚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公元770年,此時距詩人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杜甫離開夔州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了嶽陽。登上神往已久的嶽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讚;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於是在寫下這首《登嶽陽樓》。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首詩的內容: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首聯今昔對照,聽聞洞庭湖的大名,今天終於登上了嶽陽樓,看到了洞庭水,實現了多年的願望。古人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按詩意,這裡描寫作者終於登上嶽陽樓的喜悅之情,但句中又見不到高興的字眼,抽不出如願以償的情思。「今、昔」之間,天地變化、山河破碎,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凝聚在一起湧上心頭,詩人本該高興,面對境遇,高興難起只留一聲長嘆。
頷聯詩人站在嶽陽樓上,向東南方向極目眺望,只見洞庭湖水茫茫一片,望不到頭。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千裡延伸,把本來連在一起的吳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兩塊,天地日月星辰都好像是浮遊在這洞庭湖之上。此兩句一實寫一虛寫,將洞庭湖的萬千氣象展現的淋漓盡致。詩人這兩句描述洞庭水的境界宏闊。極寫水面的寬闊與水的力量。能夠割裂大地、浮動乾坤,這是極寫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動的是大地、是乾坤,這兩種意象之廣大,則顯示出水的寬闊。從詩意來看,這兩句是寫景,但在理解是我們不能將之單純地看作寫景,寫景中滲透著詩人的胸懷,透露出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
頸聯寫了詩人自己身世之悲,詩人漂泊於瀟湘大地,泛舟於洞庭之上,親人朋友音信全無,拖著老病之身漂流於茫茫洞庭湖上。「一」、「孤」字盡顯背井離鄉孤苦無依的身世之苦和貧弱老病老邁殘弱的身體狀況。詩人獨自一人漂泊於壯闊洞庭湖上,洞庭湖的壯觀偉大與詩人個人的渺小孤獨形成鮮明對比,用洞庭湖的雄偉壯觀襯託詩人自己的身世之悲和孤苦境遇。
尾聯「戎馬關山北」從詩人來說,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著一道道關,一座座山,而戰火就在北面燃燒。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爭不息,國家不得安寧。「憑軒涕泗流」詩人倚靠著嶽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山河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於是禁不住傷心,老淚縱橫。最後兩句是全詩情感的升華,將個人的身世之悲升華至國家淪亡憂國憂民的悲痛。
杜甫是一個純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愛國文人,一生追求功業報國,可惜生逢亂世且鬱郁不得志,四處漂泊無依,最終客死在孤舟之上。詩人詩作中將個人身世之悲和國家淪亡之痛緊緊交織,以沉鬱頓挫的語言風格描寫了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家國之悲,這也是詩人這首詩有別與其他詩人登樓詩之作,被稱為登樓詩之冠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