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譽為「詩史」,是因為他的人生線條一波三折,呈現出極為動蕩的起伏狀態。
前33年,他都處於漫遊時期,少年意氣風發,遊歷天下,結交名人雅士,其中就包括李白。而立之年後,他決定入仕報國,於是進入首府長安,一待就是十年,這是他人生的第二階段:長安待業時期。
長安,讓杜甫的仕途夢徹底破碎,在這裡他看清了朝廷的腐朽、官場的黑暗,尤其安史之亂後,他更是目睹了百姓遭受的苦難,所以他便踏上了流亡之路,步入人生的第三階段。這時他的詩風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寫出了經典的三吏、三別。
但是,杜甫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主要來源於人生第四階段:西南漂泊。
這時期的杜子美飽經風霜,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生死磨難,豐富的閱歷已經讓他的筆染上了抑鬱頓挫的色彩,所以他在這人生的最後10年裡,寫下了大量優秀的千古名篇。
今天這首詩就寫於杜甫人生的最後一個年頭,公元770年在長沙的某一天,他將所有感悟都融匯在了28個字當中。創作的起因非常巧合,是因為杜甫在長沙偶遇了一個舊相識,他就是當初名滿長安的著名歌手李龜年。
當年,李龜年紅極一時,為長安權貴傾情演唱,而杜甫有幸聽到過一回,聽得是熱血澎湃。只不過再次相遇時,杜甫已然白髮蒼蒼,而李龜年也已經過氣很久了,淪落到無人賞識的地步。滄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既視感,促使杜甫寫下了這首詩。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岐王是唐玄宗的弟弟李範,崔九是崔滌,曾得玄宗寵幸,在當時是大姓人家。杜甫舉這兩個例子,是為了說明李龜年曾經的風光:帝王將相家中,名門權貴堂前,他都是座上賓。
從表面來看,這兩句只是追憶過去、懷念舊人,可是「李龜年」作為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又是特定時代的標誌和象徵,也就是開元盛世的代表。在杜甫心中,李龜年與大唐的鼎盛時代是聯繫在一起的。
而「岐王宅裡」、「崔九堂前」,既表達了杜甫對開元盛世的追憶與眷戀,同時這兩個地方又是當時長安精神文化的集中場所,非常有代表性。所以,前兩句看似簡單,卻包含了杜甫對唐朝昌盛時期的寄託。
隨後,杜甫筆鋒一轉,來到當下:正是江南風光好的時候,我在落花的季節又遇到了你。或許在開元時期,「落花時節」是一個十分美麗的時間段,也是人們爭相賞景的時候,然而在唐朝由盛轉衰之後,「落花時節」就不僅僅是季節了,而變成了一種大唐國勢的隱喻:落花即衰敗,大唐也衰了。
當然,如果我們再深入一些,可以從「落花時節」之中品味出更多細節: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都雜糅其中,叫人難以分解。兩個見證過開元盛世的人,在經歷了巨大的動蕩之後,如今在江南又偶遇,可想而知二人心中的感慨是無限的。杜甫只需提一嘴「落花時節」便可,而其間的味道就很快地彌散開來。
這是經典的「藏詠」技巧。簡單的表述下,卻聯結著四十多年的時代滄桑與人生巨變,儘管沒有一句直接描寫時世身世,但我們讀到的卻非常廣大,能夠清楚地看到到那場浩劫帶給大唐的無法癒合的傷疤。
所以說,這首詩的包容度極高,可在杜甫的筆下卻又顯得舉重若輕,渾然無跡,這就要歸功於杜甫那出神入化藝術境界的表達了。《杜詩鏡銓》說:「子美七絕,此為壓卷。」正因為它巨大的藝術魅力,這首《江南逢李龜年》被不少人送上了大唐七絕第一的寶座,小解認為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