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首詩就寫盡了唐朝興衰,也就只有杜甫能做到,被譽為七絕之冠

2020-12-20 解憂文史

杜甫被譽為「詩史」,是因為他的人生線條一波三折,呈現出極為動蕩的起伏狀態。

前33年,他都處於漫遊時期,少年意氣風發,遊歷天下,結交名人雅士,其中就包括李白。而立之年後,他決定入仕報國,於是進入首府長安,一待就是十年,這是他人生的第二階段:長安待業時期。

長安,讓杜甫的仕途夢徹底破碎,在這裡他看清了朝廷的腐朽、官場的黑暗,尤其安史之亂後,他更是目睹了百姓遭受的苦難,所以他便踏上了流亡之路,步入人生的第三階段。這時他的詩風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寫出了經典的三吏、三別。

但是,杜甫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主要來源於人生第四階段:西南漂泊。

這時期的杜子美飽經風霜,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生死磨難,豐富的閱歷已經讓他的筆染上了抑鬱頓挫的色彩,所以他在這人生的最後10年裡,寫下了大量優秀的千古名篇。

今天這首詩就寫於杜甫人生的最後一個年頭,公元770年在長沙的某一天,他將所有感悟都融匯在了28個字當中。創作的起因非常巧合,是因為杜甫在長沙偶遇了一個舊相識,他就是當初名滿長安的著名歌手李龜年。

當年,李龜年紅極一時,為長安權貴傾情演唱,而杜甫有幸聽到過一回,聽得是熱血澎湃。只不過再次相遇時,杜甫已然白髮蒼蒼,而李龜年也已經過氣很久了,淪落到無人賞識的地步。滄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既視感,促使杜甫寫下了這首詩。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岐王是唐玄宗的弟弟李範,崔九是崔滌,曾得玄宗寵幸,在當時是大姓人家。杜甫舉這兩個例子,是為了說明李龜年曾經的風光:帝王將相家中,名門權貴堂前,他都是座上賓。

從表面來看,這兩句只是追憶過去、懷念舊人,可是「李龜年」作為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又是特定時代的標誌和象徵,也就是開元盛世的代表。在杜甫心中,李龜年與大唐的鼎盛時代是聯繫在一起的。

而「岐王宅裡」、「崔九堂前」,既表達了杜甫對開元盛世的追憶與眷戀,同時這兩個地方又是當時長安精神文化的集中場所,非常有代表性。所以,前兩句看似簡單,卻包含了杜甫對唐朝昌盛時期的寄託。

隨後,杜甫筆鋒一轉,來到當下:正是江南風光好的時候,我在落花的季節又遇到了你。或許在開元時期,「落花時節」是一個十分美麗的時間段,也是人們爭相賞景的時候,然而在唐朝由盛轉衰之後,「落花時節」就不僅僅是季節了,而變成了一種大唐國勢的隱喻:落花即衰敗,大唐也衰了。

當然,如果我們再深入一些,可以從「落花時節」之中品味出更多細節: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都雜糅其中,叫人難以分解。兩個見證過開元盛世的人,在經歷了巨大的動蕩之後,如今在江南又偶遇,可想而知二人心中的感慨是無限的。杜甫只需提一嘴「落花時節」便可,而其間的味道就很快地彌散開來。

這是經典的「藏詠」技巧。簡單的表述下,卻聯結著四十多年的時代滄桑與人生巨變,儘管沒有一句直接描寫時世身世,但我們讀到的卻非常廣大,能夠清楚地看到到那場浩劫帶給大唐的無法癒合的傷疤。

所以說,這首詩的包容度極高,可在杜甫的筆下卻又顯得舉重若輕,渾然無跡,這就要歸功於杜甫那出神入化藝術境界的表達了。《杜詩鏡銓》說:「子美七絕,此為壓卷。」正因為它巨大的藝術魅力,這首《江南逢李龜年》被不少人送上了大唐七絕第一的寶座,小解認為實至名歸。

相關焦點

  • 被譽為七絕之冠的《登高》,寫盡了杜甫不平的一生
    例如這一首《登高》:登高唐代: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首詩流傳極廣,後世評價為"七絕之冠",我們簡單分析一下這詩的意義:風那麼的急,天空高遠,猿叫得那麼悲涼。水面清澈,沙子被水洗成了白色,偶爾能看見海鳥在小島上來回飛還。無邊的落木蕭蕭然落下了葉子,長江滾滾流逝,看不到盡頭。
  • 杜甫祖父的這首古詩,被譽為「初唐七絕之冠」
    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雖然一生貧困潦倒,但是內心裝的是天下黎民百姓。他的詩作,不光思想意義深刻,對於詩歌技巧的提煉和把握也是很有一套的。而且他的詩歌才華,有一部分是來自家學淵源的。比如他的祖父,杜審言。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齊整,可謂唐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之作。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
  • 中國第一首詩出自勞動人民之口,只有八個字
    詩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對作詩的格式要求,最終呈現出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韻律之美的短小詩篇。而詩的主要作用就是抒發思想情感的載體。既然是一種承載感情的載體,那只要帶有感情色彩的文字都可以算作是詩。
  • 杜甫有一首詩,明明是在罵人,卻被當成誇人,其中名句經常被誤用
    杜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語言通俗,人人會背,卻鮮有人懂它的真實含義。這首詩就是被收錄到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詩中,「錦城」即錦官城,代指成都;「絲管」是弦樂器和管樂器的合稱,這裡泛指音樂。
  • 杜甫最「窮」的一首詩,全篇沒有一個窮字,卻道盡了窮的全部心酸
    與盛唐時期的詩人所不一樣的是,杜甫的詩中所描繪的往往都是社會中的那些陰暗現象,而在對杜甫的詩篇進行充分了解之後,我們也會發現這樣一首較為特殊的詩。這首詩被譽為杜甫一生中最"窮"的一首詩,雖然說全篇沒有直接出現"窮"字,但通過他的描繪,窮困潦倒時的心酸與窘迫卻被生動地展現了出來。那麼,在這首詩的背後,究竟有怎樣的特殊情感?
  • 杜甫最傷感的一首詩,只有短短的四句,讀來卻是令人肝腸寸斷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人生經歷,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的文化寶藏,比如詩歌文化便是其中之一。詩歌文化最為繁盛的年代為唐宋時期,在這段歲月中,出現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杜甫便是其中之一。
  • 杜甫罵人的一首詩,竟然成為千古名篇,不愧為詩聖
    因此初唐的詩歌,還帶有六朝的氣息,經過了四傑、沈宋、陳子昂等人的努力,到了盛唐,已經走向了建安雄渾蒼井的詩風,哪怕是閨怨詩,也有一種悲而不傷的情節在裡面。很多盛唐的詩人,開始譏諷初唐四傑的詩,殊不知他們的成就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杜甫有些看不下去,就寫了一首詩,把這些人罵了個狗血噴頭: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當時的詩文造詣,已經發揮了他們被環境束縛下所能做到的極致。可是今天的文人們,卻認為四傑詩文輕薄不深刻,不論是文人之間私下談論,還是正式場合的交流,四傑都成為他們嘲笑的對象了。
  • 杜甫這首詩中沒有一個「喜」字,卻寫盡了詩人不多見的喜悅之情
    杜甫的詩作,以「沉鬱頓挫」的風格行走詩詞江湖。但是這並不能代表杜甫詩作的所有內容,所有風格。比如的杜甫的一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就寫出了「漫捲詩書喜欲狂」,又比如本文要寫到的杜甫的一首詩,詩中沒有一個「喜」字,卻寫盡了詩人不多見的喜悅之情。
  • 為什麼只有杜甫能被稱為唐詩的「集大成者」?李白差在了哪裡?
    但是,若論「集大成」,李白還真不能與杜甫相提並論。何謂「集大成」?即:融會某類事物的各個方面的優點和成就,達到相當完備的程度。也就是說,「集大成」的基本條件是全面,要想被譽為「古代詩歌的集大成者」,就必須在每一類型的詩歌領域,都有傑出成就。(杜甫)詩歌體裁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
  • 讓李白、杜甫都甘拜下風的詩,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李白和杜甫,是唐朝乃至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他們一個被稱為詩仙,一個被稱為詩聖,是中國古代文學星空的雙子星座,光耀千年。然而,中國古典詩詞浩如煙海,李白和杜甫雖然都很厲害,但是也有很多的詩人以及他們的作品,並不比李白和杜甫遜色,甚至還有可能略勝一籌!
  • 杜甫爺爺的這一首詩,被譽為「初唐七絕之冠」
    詩有不少樸素自然的佳作,以五律著稱,格律謹嚴,技巧純熟,對推進律詩的成熟頗有貢獻 ,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杜甫的祖父,其律師對杜甫有所影響。《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共四十餘首。【背景】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等起兵,趁武則天病危的時候發動宮廷政變,武則天退位,唐中宗復位。張易之兄弟被殺,武則天勢力受到打擊。
  • 王安石參透杜甫一詩,模仿寫下一首勝過杜詩的七絕,從而流傳千古
    金爐香盡漏聲殘有人認為,這首七絕是王安石參透了杜甫的《春宿左省》後,模仿杜詩寫的一首同題材的詩作。但其格局要遠大於杜詩,這是因為兩人的政治地位懸殊太大造成的。這首詩描寫作者在門下省值夜時的心情,表現了他居官勤勉,盡職盡忠,一心為國的精神。全詩八句,前四句寫宿省之景,後四句寫宿省之情,敘述詳明而富於變化,描寫真切而生動傳神,體現了杜甫律詩結構既嚴謹又靈動,詩意既明達又蘊藉的特點。
  • 七絕都是格律詩嗎?當然不是,七絕中也有不少古體詩
    因為七絕開始流行的時候,正是格律詩成熟的時候,所以七絕大多數是七言近體詩,這類詩不需要舉例,大概95%以上的七絕都是近體詩。 這裡老街說一說七絕中的「古體詩」。
  • 六種體裁六首詩,讓你明白詩聖杜甫的恐怖實力!
    杜甫雖然一生窮困,但是卻也能兼濟天下,無愧於聖人的稱號!第三、他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唐朝的大詩人很多,比如李白、王維等,他們在詩歌上的成就也非常高,但是對後世詩人的影響力卻不及杜甫,從晚唐開始,就有不少詩人開始主動學習杜甫的詩,模仿杜甫的詩,比如宋朝最著名的江西詩派,就以杜甫為宗。可以說,杜甫的詩,成為了後世近體詩的最高標準。每一個想要在詩詞上有所建樹的文人,都不可能繞過他。
  • 史上最難超越的一首唐詩,被譽為「七律之冠」,千年無人能出其右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文化寶藏,尤其是在詩詞領域。有句話叫「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在中國古代,詩詞最為興盛的朝代為唐宋,在這段歲月中,湧現出許多著名的詩人與詞人,比如李白,杜甫和蘇軾、李清照等。
  • 杜甫的這首七言絕句,人人都會背,但真能讀懂的人卻很少!
    說起古詩來,估計每個人都有那麼幾首能夠倒背如流,而能寫出這些詩句的詩人,無不都是驚才絕豔之輩。像是被稱為「詩聖」的杜甫,一生憂國憂民,寫下許多反映社會現實的詩句,正是因為他的詩,都反映當時社會現狀,就被後世將其稱為「詩史」。
  • 這三首唐詩被譽為「七絕第一」,你覺得哪一首實至名歸
    自唐代以來,七絕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是詩歌各種體式中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小七今天要介紹三首唐詩七絕,他們都被譽為七絕壓卷之作,即「七絕第一」,你來評判一下,哪一首更好呢?明亮的月光仍和秦漢時一樣照耀著關塞,多少人萬裡遠徵未曾回過家鄉。只要飛將軍李廣還在,絕不會讓敵軍翻越陰山。
  • 杜甫這首詩,詩風沉鬱頓挫,筆力出神入化,被譽為七律之冠
    他的詩沉鬱有力,極盡雄渾,時而悲壯時而低回,《紅樓夢》裡有這樣的片段:一個香菱滿嘴裡說的是什麼:怎麼是」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又怎麼是」溫八叉之綺靡,李義山之隱僻「。放著兩個現成的詩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麼!」
  • 10首精美絕倫的七絕詩,跨越千年而來!
    王昌齡的七絕詩題材豐富,包括邊塞、離別、宮怨等。由於他和李白等人的努力,七絕才成為唐代流行的詩歌體裁之一,在七絕詩歌創作上他與李白齊名。 他是唐代第一個大力創作山水詩的詩人,將山水詩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孟浩然的詩以五言居多,用詞不刻意雕琢,讀起來平易流暢,平淡中領略佳境:「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即出自他之手。 孟浩然的七絕詩不多,只有八首,其中也不乏送別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