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關於廣西桂林市平樂縣一名女孩跪地遭人掌摑的視頻在網上傳播,隨後被打女孩家長報警。
11月1日,桂林警方發布警情通報:
經查,林某某(女,14歲,平樂縣某校學生)與李某某(女,16歲,平樂縣某校學生)存在矛盾,李某某將情況告訴陳某某後,陳某某糾集曾某某、王某、郭某某於10月31日下午在縣城濱江道找到林某某,將其脅迫到平樂鎮桂江大橋下河堤上,令其跪下,陳某某(男,17歲,平樂縣某校學生)、曾某某(女,15歲,桂林市某校學生)、王某(女,14歲,平樂縣某校學生)三人用手毆打林某某,並由郭某某(女,15 歲、平樂縣某校學生)拍攝打人視頻後傳給王某,由王某將視頻上傳到網上。
陳某某、王某、曾某某因毆打他人已被我局依法分別行政拘留五日,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處理中。
在校園欺凌案件中,飽受傷害的被欺凌學生,很多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心理關照和真正具有療愈作用的專業幫助。僅靠這些學生的一己之力,很難擺脫曾經的被欺凌經歷給他們帶來的心理創傷,他們常常生活在焦慮、恐懼、抑鬱、無助以及軀體障礙等痛苦中,令人心痛。
對於校園欺凌行為的受害者,對那些被欺凌的學生,學校和社會該如何做?在此提供一些對被欺凌學生進行心理幫助的工作建議。
案例一:小L,男,某中職學校學生。校園一霸凌團夥事先設計圈套,引誘小L觸摸團夥中一女生「敏感部位」,團夥成員以此為要挾,長期對小L實施欺凌:毆打、謾罵,逼迫為其清掃衛生等。隨著疫情得以有效控制,學校即將開學了,小L越來越感覺有緊張感,經常失眠,腦海裡常常閃回1女生踹他的那隻高跟鞋。小L向接聽熱線的心理諮詢師再三表達了自己的內疚,不該去觸摸女生的「敏感部位」,擔心、害怕回到學校後的生活。
校園被欺凌的學生,往往存在某些「弱項」:或因家庭、成績、長相等因素而缺乏自信,或因某些行為、做法羞恥於他人。該案例中的小L就是認為自己有錯在先,而且是令人不齒的行為,所以他不得不長期忍受他人的欺凌。
對於類似小L的學生的心理支持,建議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接納其「弱項」。人人都有「弱項」,但每個人對待的態度不同。當一個人在外部因素的不斷映照和強化下,會「看到」自己的諸多「弱項」,而且當他(她)意識到這些「弱項」是不被他人接受甚至被鄙視時,就會產生自卑感、羞恥感和無力感。
因此,在做此類學生工作時,可幫助學生看到自己的這些「弱項」是不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像家庭、長相等方面問題,其實責任並不在學生本身。至於造成學業成績上的問題,也一定有很多客觀原因。通過「責任」的釐清,淡化「弱項」與學生個體的連結,從而弱化學生的自卑感,促使其內在力量感的恢復和產生。
二是理解其行為背後的需要。小L的一個重要心結是不該去觸摸女生的「敏感部位」,甚至產生意象閃回,由此產生羞恥感、內疚感,從而便無力反抗「欺凌」。
應讓小L理解到,青春期的學生對異性敏感部位的好奇、感興趣,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有其合理性的部分,以降低其羞恥感、內疚感。同時,也應幫其看到,生活中會有很多誘惑,需要學會抵制不當誘惑,這次經歷其實也讓自己獲益,比如可幫助自己提高識別和抵制誘惑的能力。
三是挖掘資源,培育其正向能量。這些常被欺凌的學生,往往自我形象都比較低,積極向上的力量感往往都比較弱。因此,在幫助這些學生時,要善於讓其看到自己有力量的部分,聚焦到可以給他(她)帶來信心的點上。
當然,這對這類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因為他(她)的自我評價往往都是「我不行」「我很糟糕」「我不值得」等等,正因為如此,他們就更需要和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肯定,很多改變的奇蹟,就是從發現並放大強化其「閃光點」開始的。
案例二:小Y,男孩,性格乖巧,單親家庭(與母親生活)。初中時去了當地一所寄宿學校,噩夢從此開始。同宿舍的同學常肆無忌憚地欺辱他,他們將他的衣服脫光,用衣架狠狠抽他,用腳踩他的臉,吐口水在他的身上……。
「他們串通好積攢了一周的尿液放在一個盆裡,派一個人躲在廁所,等我進廁所一下子把整個盆傾倒過來。」小Y不敢將這件事告訴老師,因為他總覺得告密了會被整得更慘。他也不願將此事告訴家人,不想讓他單親的母親擔心,於是,他只能自己默默忍受這一切。他變得沉默寡言了,經常失眠,經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跟母親吵架,也曾兩次嘗試自殺。
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在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在外表現得往往是膽小怕事,不願惹麻煩,因此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選擇的欺凌對象。尤其是單親母親帶的孩子,因體諒母親的不易,一旦出了事情,也自己一個人承擔,不願尋求家長的幫助。當第一次被欺凌後沒有得到成人的有效幹預,會使實施欺凌行為的學生有恃無恐,一而再再而三地繼續實施欺凌行為。
對於類似小Y的學生的心理支持,建議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明確支持保護態度。幫助其樹立法治意識,內化構建其內在安全感。生活中缺少父愛的小Y,不僅需要我們的同情,更需要我們對他的支持和保護。需要讓他知道和看到,學校主持正義的態度和嚴肅校規校紀的行為,需要讓他懂得法治社會,人人必須遵紀守法,否則就會得到嚴懲,國家的法律制度,就是我們最大的安全保障。
二是學會通過求助外力實現自我保護。要讓小Y理解,人人都可能遇到困難甚至危險,面對困難和危險時,要善於尋求外力的幫助,這是生活的技巧和智慧。一個人再有能力,哪怕是「英雄好漢」,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
求助他人並不丟人,也不難,只要你讓人知道你的困難,大多數人都是願意向你伸出援手。對惡人的惡行為,忍讓只能是姑息,藉助外力制止惡行為,不只是幫自己,也是幫社會樹立正氣。
三是積極尋求專業幫助。小Y目前已出現較為嚴重的身心症狀,而且有自殺行為,需儘快到醫療精神機構接受專業診治,接受專業幫助。
以上兩個案例觸目驚心,也許只是冰山一角,儘管典型,但決涵蓋不了當下林林總總的校園欺凌行為,校園欺凌行為對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帶來帶來了嚴重後果,不僅危害兒童青少年當下的生存質量,對其成年後的影響是持續的,可能日益加重。因此,我們在重視對校園欺凌行為的打擊和處置的同時,也應重視對被欺凌學生的心理關照和救助。
校園欺凌是一個全世界內普遍存在的現象,相關研究表明,10%左右的孩子有過欺負別人的經歷,而20%左右的孩子有過被別人欺負的經歷。校園暴力和欺凌行為,包括網絡欺凌行為,目前仍然十分普遍,並影響到許多兒童和青少年。
在我國,校園欺凌事件也頻繁曝出。10月17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案,首次對學生欺凌進行了定義,並明確規定了學校在學生欺凌及校園性侵的防控與處置機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年宣布,每年11月的第1個星期四為「反對校園暴力和欺凌包括網絡欺凌國際日」。今天,是第一屆「反對校園暴力和欺凌包括網絡欺凌國際日」 ,讓我們共同行動,制止欺凌。
— END —
來源 | 本文刊於《教育家》雜誌2020年9月刊第4期,原標題《校園被欺凌學生的心理支持策略》。校園欺凌相關說明圖片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
作者 | 鄭洪利 /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教育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