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這樣的人,大概也很難幸福吧。」
前天晚上,一個朋友突然發給我這句話。
她最近在追《安家》,看到裡面的原生家庭問題時,不由自主地發出了這句感嘆。
我感到心疼,一時卻不知如何回復。
她是一個平時看起來很開朗的女孩。
剛畢業不久,在一線城市有一份光鮮亮麗的工作,家裡還有個裝修很不錯的小房子,朋友圈也都是自己平時吃喝玩樂的日常。
但我也知道,她一直都過得不快樂。
這些年,我零零總總的總是聽到她說:
「我弟想開店做生意,我媽跟我要幾萬塊錢。」
「我弟要結婚買房,我爸媽讓我多給點錢。」
她偶爾也會問我:「我應該給嗎?」
一邊是無底洞般的原生家庭,怎麼都填不滿。
另外一邊,是那個從小缺乏愛的她,對親情的討好與祈盼。
大年初二的時候,她就收拾好了行李,從家裡出來回了自己的小租屋。
待在那個家,對她來說,就像是一場在牢獄中的短暫寄宿——
陌生,陰冷,而又讓人窒息。
原生家庭似乎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我想,大抵是因為這個傷疤下的傷痛太過於深了。
所以即使過了很久,表面上也已經不疼了,但每次碰到,還是會帶來那時候的隱痛。
就像是讓我朋友受到觸動的那部劇《安家》,一旦播出關於「原生家庭」的劇情,就會連上幾個熱搜。
再看這部劇裡談到的原生家庭問題,還是會讓人有一種深深的窒息感。
劇中的男女主,都承受著原生家庭帶來的困擾。
男主徐姑姑,原本有著幸福的家庭,卻由於父親出軌,家庭破碎。
在徐姑姑生日那天,母親希望父親能夠回來一起過生日,但和小三在一起的父親,拒絕了。
母親悲痛欲絕,從小三家所在的樓層天台,一躍而下。
自己的生日,就這樣變成了母親的忌日。
從那之後,徐姑姑再也沒有過過生日。
小時候的經歷,讓他厭惡極了親密關係中的背叛。
也讓他之後的一生,都在追求家中溫馨的煙火氣。
女主房似錦,有三個姐姐,和一個弟弟。
而她真正的名字,叫房四井。
一出生就險些被親生母親有意扔到水井裡,所以是「扔在井裡沒死成的老四」。
小時候的房似錦,吃不飽,且常常遭遇母親和姐姐的打罵。
她從剛開始被打得遍體鱗傷,到學會察言觀色和及時逃跑,她被生活練就了馬拉松輕鬆奪冠的本領。
後來在爺爺的資助下讀完高中,努力去大城市打拼掙錢。
母親卻始終認為,房似錦賺的錢理應是她的,沒完沒了地索取。
甚至到房似錦工作的店內打地鋪強行要錢,張口就是一百萬。
在這樣的原生家庭影響下,男女主雖然都渴望著愛,但卻始終悲觀地認為,自己不配擁有愛——
「像我這種條件的人,誰會看上我呀。」
「是啊,像我們這樣的人,就別為難老天爺了。」
所幸,兩個悲觀的人,相遇在一起,也彌補了彼此心中,那塊從小存在的空缺。
唯一疼她的爺爺去世後,在徐姑姑愛的呵護下,房似錦終於沒有再委屈自己。
在爺爺的葬禮上,她怒吼出自己對母親的不滿,掀翻了酒席桌。
以此,終於和那個家庭決裂。
「如果婚姻是我父母那樣的,我一輩子不敢碰它。」
「不想變成媽媽那樣,也不想嫁給爸爸那樣。」
「女孩子長大後是沒有家的。」
「我不敢奢求幸福……」
……
在一些媒體平臺上,隨手翻看關於原生家庭的話題,大多都是上面的言論。
「原生家庭」這個詞,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一種扭曲的、不健康的家庭關係的代名詞。
離異、單親、重男輕女、無休止地爭吵甚至拳腳相向……
在這樣不幸福的環境裡成長的人,身體無恙,但心裡卻永遠缺了一塊。
這種感覺,大抵就是,你深知世界是如此殘酷,所謂的永遠的港灣從不存在,所以——
「我哪敢倒下,我身後空無一人。」
很多時候也覺得世界好像有些殘酷。
沒有獲得足夠愛的人,要怎麼去愛人呢?
所以我能理解房似錦為何在劇中一開始,冷漠、客觀甚至不近人情,也心疼我朋友偶爾表露的自卑。
在別人還在享受童年的時候,他們的理想,就是快快長大,快點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擁有可以養活自己的能力和金錢。
幸福與愛,成為一種奢侈品。
而在之後的人生裡,因為要與那段痛苦的經歷和內心的空缺抗衡,通往未來的路於是變得更艱難。
記得之前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說:
「我時常安慰自己沒有那麼多愛也沒關係,但偶爾也遺憾為什麼他們不能多愛我一點。」
或許,無論我們說多少遍「需要放下,需要和自己和解」,歸根結底,能治癒的,終究是那些能被稱之為「愛」的東西。
大自然的愛,同事的愛,朋友的愛,陌生人的愛……
去感受與接納,並試著去回應。
或許不經意間,一切都會慢慢變好吧。
別怕
今天也很愛你
文 案 喬 木
編 輯 喬 木
圖片來源 網 絡、騰訊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