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買了張電影票,看到一半發現竟然是部爛片,但又捨不得中途離場,硬著頭皮看完;和情侶談戀愛,發現對方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個人,但是因為談了很多年,又捨不得放下;碰見難搞的客戶,已經使出渾身解數還是無法談成,但已經為之付出了很多錢力物力,繼續軟磨硬泡……
問你一個問題:結果怎麼樣?
電影看的不爽,還浪費了一下午的休息日;戀愛談的不開心,還浪費了大好青春;客戶談崩了,還把自己的好心情糟蹋的一塌糊塗……
再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嗎?
讓我來告訴你答案。
這是一個名為沉沒成本效應的理論在作祟。首先,什麼是沉沒成本?它表示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存在形式有多種,比如時間、金錢、精力。說得直白點,沉沒成本就是無法再獲得任何收益的成本,更有可能造成新的成本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它會影響和左右人們後續的行為和決定。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往往會使人作出非理性的行為和決策。這種現象被稱作「沉沒成本效應」。
通常來說,人們顧及沉沒成本的原因是他們不想表現得太浪費。生活中更為普遍的一個例子:我發現家裡的老人們,會選擇在吃飯的時候選擇先吃上一頓剩下的飯菜,甚至這些飯菜已經不新鮮。我多次勸阻無果,想來也是由於心理效應獲益的原則。因為本著節約的傳統,老人們吃剩菜得到的是她心理上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戰勝了剩菜可口度下降給他們帶來的不舒服。
顯而易見,這是一種來自內心卻對我們極其不友好的效應。或許之前因它而產生很多不愉快事情,只是因為我們壓根就沒有這個意識,那我們如何在今後規避這個效應呢?
01.理性思考
首先,我們需要對於自己未來的預期有一個清晰的判斷,使自己不活在過去影子裡面,減少過往事件對未知事件的影響程度。思考問題時我們應當把視線從沉沒成本上移開,變換視角考慮此時此地的處境,並以自己現處位置為出發點,進行下一步的決策。
思考的結果無非兩種:堅持or放棄。
堅持和放棄往往只有一線之隔,而判定的標準則是問題是否可以被改變,或者在追加成本的基礎上是否值得改變。很多人總是執著於無法改變的事情上,不僅難以完成任務,還會使自己心情煩悶,浪費更多的成本。那這個時候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快速放棄,去尋找新的努力方向。就像某靈魂段子手說的「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可以在旁邊的樹上多試幾次」。話糙理不糙,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智者也。
02.斷舍離
山下英子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做《斷舍離》,書裡所寫:「斷舍離,從深層來看,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看似只是整理物品的方法,實則確是回歸生活的所在。人越年長,越喜歡背負著重重的「無用包袱」,但即使沉重,人們還是不願意扔掉它。久了,這些包袱便會愈發無用,徹底變成沉沒成本,甚至會對我們未來的決策產生強烈的幹擾。既然無用,那丟掉又何妨?
曾國藩曾說:「既往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雜。」 說的正是這個道理。簡單有序的活在當下,不高估未來,不沉溺過往。只有你簡單了,生活才會對你簡單。
03.及時止損
股神巴菲特曾說過:投資犯錯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不能連續犯錯,要及時止損。明明有前車之鑑,你偏要穿你的新鞋走別人的老路,一條路走到黑,最後輸到血本無歸。你不甘心自己投進去的錢收不回來,不甘心自己投入的時間全部打了水漂,往往的結果是,收不回來的錢更收不回來了,並且還需要填補更大的窟窿,在虧損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所以,懂得及時止損是成年人最大的自律。
並不只是投資,及時止損在愛情觀中依然適用。並且我一直覺得自己在感情上是可以做到及時止損的。大學的時候,曾經有過一個男朋友,是那個男孩子主動向我表白,當時雙方尚未深入接觸,但也並不覺反感,所以就答應了。在相處中我發現,他似乎並不是我想要找的那個人,無功卻也無過。經過了近一年的磨合期後,我確定即使我再努力,最終也不會達到兩人舉案齊眉的境界。於是,我提出了分手。並不是感情出現了問題,而是我發現這段感情不能使我進步,反而拖慢了自己前進的腳步,所以我選擇將自己的所有精力從這段感情中撤離,毅然放棄。
朋友們都說可惜,而我也被貼上了對待感情「冷漠絕情」的標籤。但我如今想來,仍覺慶幸。及時止損,是我做過的最正確、最不會後悔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