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處了好幾年的男/女朋友,即使不喜歡,也想著先湊合著過著;
等了一個小時的公交車,甚至感覺快要中暑了,還想再堅持堅持,省個打車錢;
選了一部非常不喜歡的電影,電影票都買了,忍著不舒適也要坐到電影結束……
這種現象,在經濟學角度,叫沉沒成本,指的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收回或者改變的付出,包括但不限於時間、金錢、經歷、感情等。
人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栽在沉沒成本上,為了過去的付出和錯誤,跟現在的自己較勁,非理性的做出更多不理性的決策。
為何我們明知道吃虧,還是無法停下非理性腳步,任由過去的錯誤繼續懲罰現在以及未來的自己?
不懂沉沒成本,我們越堅持越不理智。
沉沒成本考驗的是內心深處的恐懼和自尊。
我們都害怕否定自己,證明自己是錯誤的,在面對質疑時,我們大腦會進行本能的自我防禦,將其識別成攻擊。
這讓我們習慣於,將外界的負面反饋和自身價值相綁定,否定過去自己的選擇,就等於否定過去的自己。
為了緩解否定自身的痛苦,我們寧願堅持,當初錯誤的決定,以達到自欺欺人,安撫內心的效果。
這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這種本能的恐懼,導致了損失厭惡效應。
相對於「獲得」的快樂,我們對「損失」更加敏感。
這種本能,會讓我們高估這個選擇未來的價值,忽視可能帶來的損失。
因為我們在這上面已經花費了大量的成本,我們不願意放棄消耗的成本,依舊抱著僥倖心理繼續付出更大的成本。
為了證明我們是對的,有價值的,我們寧願投入更大的代價,去給過去填坑,去合理化,每一個過去的選擇。
於是,我們的理性被大大削弱,非理性佔據上風。
承認錯誤,別被過去綁架,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
電信詐騙大家都清楚,人人都清楚他們的套路,為何還會有這麼多人被騙到傾家蕩產?
他們就是利用了沉沒成本,許諾在未來很短時間內,可以獲得非常高的回報,讓大家交幾百先嘗試。
如果我們真的去嘗試了,那就掉入陷阱了。
他們會利用這很少一部分資金,一點一點收錢,哄騙著對方不斷交錢,直到無錢可交,達到詐騙的目的。
在詐騙初期,大部分人都能夠識別出來騙子的手法,為何還是依舊被騙?
這就是沉沒成本現實的體現,在初期明知是詐騙,但是顧忌自己損失的幾百元,還是抱著僥倖心理,不敢否定自己,不能及時止損,最後只能跌進詐騙的無底洞。
及時放棄,是大智慧,能夠幫助我們避免更大的損失。
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在其著作《斷舍離》中說:
「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沒有誰,喜歡被當作輕易放棄的人,同樣,背負沉重的過去,也讓我們難以承受。
因為過去的一個小小錯誤而苦苦堅持,是更大的失敗。
恰到好處的放棄,才能夠讓我們有機會更快的接近明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