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晶,如何從一個受害者轉變成了人們攻擊的對象?

2020-08-22 天天家教

就算我誇大其詞了,你們又失去了什麼?那些反擊我的,說我誇大其詞的,說我賣慘的、消費人們的感情的,我沒有請你來。然後你又這麼積極的,這麼活潑的到處在碼字,這多辛苦啊,我能給到你什麼?又或者你們是在為誰努力呢?你們是在為誰勞動呢?」

苟晶這一段笑著說出來的話,令很多人不寒而慄。

她從最初的受害者,搖身一變,成了被眾人討伐的對象。

她也從原來的重點大學本科生,成了一個剛過中專線的普通考生。

不得不說,整個事件,其實就是苟晶一個人策劃的。

她先無限度誇大自己遇到的不公平待遇,吸引大家的注意。

如何吸引大家注意呢?她開始誇大事實了。

她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結果事實是,剛過中專線。

老父親得知了被別人頂替,非常難過,於是,一病不起,最終撒手人寰。

這個從後來事實可以知道,她第一次就根本沒有報志願。

她原本就是打算去復讀的。

這麼說來,她第一次高考,其實是她自己放棄了。

她這麼做,無非是為了引起大家的關注。

要知道,如果她不誇大,人們不會去關注這件事情的,也不會去解決的。

她是不是受害者?

是,但不是我們理想中完美的受害者。

我們理想中的受害者,應該更慘,更悽涼。

所以,引起了很多網友對她的攻擊,說她是騙子。

其實,我們也沒必要這樣。

畢竟,第一次被人頂替,是真的。

她這樣誇張的說,無非也就是為了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她也有她的難處,我們也該諒解。

我們該責怪的是那些冒名頂替的人,他們才應該是我們攻擊的對象。

苟晶,其實也是一個受害者。

出於同情的角度,就放過她吧。

畢竟,她也是想要得到一個公正。

我們也不應該過度的去譴責這個受害者了。

相關焦點

  • 寒門學子苟晶:被偷走的時光不會重來,但命運不會虧待努力的你
    因為無論貧窮還是富貴,你都有資格參加考試,於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高考成了無數寒門學子翻身的出路。誰能想到,這條路竟然被金錢和權利堵死。陳春秀被頂替上大學事件引爆網絡後餘溫未散,山東一位叫苟晶的女子到網絡上發帖舉報,稱連續兩年高考被頂替,又衝上了熱搜。
  • 苟晶告訴你:假如人生能夠重來,你的命運一定會比現在好嗎?
    苟晶在兩次沒有考上大學,後來迫不得已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出於自卑多年不和當年的同學來往,直到後來聽說自己被老師的女兒冒名頂替,而對方卻上了大學成了體制內的老師,心裡的不甘和怨憤自然是義憤填膺,所以當老師登門道歉拿出1萬元補償的時候、當老師帶著兒子親自上門時她避而不見不肯原諒,更多的是心裡的不甘。
  • 苟晶,你的確有點不地道
    苟晶,昨天看了一篇文章,作者把你的名字打錯了,把苟晶打成了苟精,我看後覺得作者太不認真。昨天晚上,我看到調查結果後,再想到你的名字,苟晶,苟精,我不禁啞然失笑。對比陳春秀的調查結果,兩者的出入很大,陳春秀一直都沒有說謊,人也很樸實。
  • 給家暴受害者一個溫和的良夜
    這部影視劇在當時刷新了人們的觀念。因為很長時間內,家暴都只是社會中的一個「隱疾」,當事人不聲張,外人便難知曉。同時在公共管理領域,「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理念也羈絆著社會對家庭暴力的幹預,《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出臺之前,家暴一直屬於「民不告官不理」的狀態。當家暴以藝術表演的形式呈現,人們直觀感受到了其可怕之處,也因此了解到竟然有這麼多人處於家暴的困境之中。
  • 親密關係中,如何識別隱形攻擊,遠離PUA傷害?
    ,如何快速識別它,其與PUA的區別等問題聊起,深入探討這種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給出讀者化解困境的建議和策略。被動攻擊可以發生在戀愛關係、社會關係和工作場合中,甚至在臥室裡也會出現。你可以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看到它,這就是人格障礙的定義。
  • 你可能掉進了「受害者」陷阱
    自從有了孩子,她就成了全職太太,負責打理房子,照顧孩子和家庭;而丈夫則負責在外面談生意,掙錢養家一家人。兩個人們履行職責,生意越來越大。幾年後,他們積累了上百萬的存款和4套房產,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一切都很好,再好不過,就在這一刻,一場意外發生了。正如電視連續劇中描述的那樣,她發現了丈夫和另一個女人之間的曖昧信息。
  • 苟晶:我年銷售額700萬還要逼恩師千裡堵門,受欺負的我要道歉嗎
    你不是我,又怎知我的苦與禍農家女被頂替的事件引起公憤,隨著引可隨著事件屢成熱點,苟晶的名氣越來越大,網上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甚至還有「陰謀論」、「蹭熱點論」、「要流量有利生意」等輿論,這無異於給遭人冒名頂替的受害者傷口撒上一把鹽,完全是一些人的任意猜測、無端質疑。
  • 如何把自己從虛文主義轉變成現實主義
    世情紛繁 人人需要從知識結構上改變找到學習的時象高山在於嶔 仰人之渴就是成己之美我們說講義:第三部分理解這個世界 就是了解更廣的人 學無分法將使你更加陷入胡同陷入無度什麼是胡同就是你看懂了沒看懂了的事不能一直這樣做痛苦的是人找不到掙脫紛紛擾於世情看重眼前不看長期精力也是一種投資 如何把精力轉變成重要現鈔
  • 〔情感〕別看童謠堅強、能幹的女強人形象,她其實曾是家暴受害者
    Dollard)提出,他認為當一個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受到阻礙的時候,會被激發一種衝動,因而出現攻擊行為。通常這個攻擊行為是會針對讓他受到挫折的人或物,而且在攻擊行為出現後,衝動就會降低。但是如果挫折的來源是有權威階層,例如是父母、師長、領導等,無法或沒有能力進行直接攻擊,可能攻擊行為會被抑制下來,或是當事者會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對象作為替代品進行攻擊。
  • 為什麼我們喜歡指責受害者?
    很多時候,人們會將其失敗歸因至外部來源。你可能會抗議說教室太熱,你沒法集中注意力,或老師批卷不公平,或有很多暗藏陷阱的問題。在這種後見之明偏見影響下,會讓我們覺得一件犯罪案件、事故,或其他不幸事件中的受害者本應該能夠預測並預防自己所遭受的各種問題的。而且,這種現象並不僅限於強姦或攻擊等事件。當一個人生病時,人們也常常會該人現在的健康狀態歸咎於他過去的行為。癌症?他們本該戒菸的。心臟病?他們該多加鍛鍊的。
  • 受害者有罪論:「你被我騙還不是因為你好騙。」
    我身邊有好幾個類似的朋友都存在這種情況:阿明說:「她和我分手的時候,居然說是因為我不願意為了她放棄自己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她說我這就是自私,就是沒考慮和她的未來,我連話都說不完她就給我拉黑了;結果沒幾天我就看見她在其他社交平臺上更新了和新男友的合照」;
  • 受害者監牢:一個困住你的圍牆
    《親密關係》中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受害者監牢。這是作者根據卡普曼的三角形改編出來的,用來認識「自我」,了解親密關係出現縫隙的原因和幫助建立親密關係。受其思想的影響,我主要分析我和朋友之間的關係。1.三大身份,內省階段。首先,受害者監牢有三種身份,分別是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
  • 重男輕女下的受害者——自得其樂
    過幾天,和男朋友和好如初,反倒跟男朋友說閨蜜如何說他壞話…… 所以人們才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麻木接受現狀對於旁觀者來說,「受害者」是可憐的。然而「受害者」本人或許並不想改變現狀。家務,只是一個小的例子
  • 受害者心理
    當人們習得了這種反應之後,他們最終會認同這種「受害者」的身份。那些秉持這種身份、存在受害者心理的人,會認為他們自己永遠是受害者,而不是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遭受無辜的人。受害者文化包裹著這種身份認同,他們深陷其中。如果我們幫助那些有著受傷心理的人,很多人都會欽佩我們,哪怕我們會因此而迷失自我。
  • 受害者思維淺談
    持有受害者心理的人,總是能成功的在一段關係中將他人推上施暴者的位置上,而將自己一直設置成受害者的身份,自己從頭到尾完全沒有任何責任,全世界都在欺負他、虧欠他,他是如此的不幸,他是弱小無辜的被害者。你能感覺到恐懼和甩不掉的黏著感了嗎?
  • 你可能遇到了隱形攻擊者
    、你為何會深陷其中,以及該如何應對。隱形攻擊是如何發生的?,遇到了一個面試官。因此,了解你為何會成為被動攻擊的受害者如何應對被動型攻擊人格障礙?
  • 校園霸凌,受害者、施加者、旁觀者,沒有人能全身而退
    校園霸凌實際上是指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它一直長期存在校園中,發生這些同儕間欺壓的行為,可能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般的談論對別人的性或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在我國通常被稱作小孩子不懂事而模糊化,在一些國家則要受懲罰。以上是百度內容。今天我不想站在受害者的角度說什麼,因為已經太多人在說。
  • 受害者心理
    受害者是人小時候學會的一種自我防禦,把自己處於受害者的角色,自己同情自己,所謂會哭的孩子有奶喝,從而習得的一種得到大人和外界關注的方式。受害者會把一切的責任推卸給別人,喜歡逃避責任,逃避問題。要求全世界所有的東西都要優先並且最多的給到他們。我曾經的一個五年級學生,他是家裡的老大,下面有個弟弟和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