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監牢:一個困住你的圍牆

2020-09-06 多愁善感的小丫頭

《親密關係》中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受害者監牢。這是作者根據卡普曼的三角形改編出來的,用來認識「自我」,了解親密關係出現縫隙的原因和幫助建立親密關係。受其思想的影響,我主要分析我和朋友之間的關係。

1.三大身份,內省階段。

首先,受害者監牢有三種身份,分別是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具體內容見下圖)看完這本書,仔細分析我和我朋友間的關係,我發現朋友很符合受害者身份,我很符合拯救者身份。她在父親重病、家裡有矛盾、工作不順心、找對象不如意時都會來找我,我也會努力安慰和鼓勵她,幫助她儘快的走出來。曾經會覺得朋友有事了,應該盡力去幫她,替她著想,多換位思考,只是這個度我沒有把握好,到最後為了理解她的想法,安慰她的情緒,忽略了自己的情感需求。這也就是書中所說的「許多人都不明白,其實拯救者的態度才是讓受害者保持軟弱無助,且讓迫害者得以放縱脾氣的原因。有受害者和迫害者的存在,拯救者的存在才有其必要。」

後來再去看自己本身,也是陷入這三種身份之中。在我最需要她的時候她沒有出現,我受傷了(受害者),後來不想和她做朋友,關係鬧僵(迫害者),再到後來自己看心理學書籍,和她和解(拯救者)。這三種身份不斷的切換,有時覺得自己醍醐灌頂,有時覺得自己又陷入了一個新的大坑。如此周而復始,從來也沒有真正解決過。這也是我一直覺得沒有說清楚找她談過好幾次的原因。而她覺得我太糾結於感情的事,一直抓著不放。

在我需要她的時候她因為剛入職無法陪我;在我和她和解的過程中,她說現在越來越不了解我,不知道和我說什麼;再到最近的不想失去我,和我重新開始後的不聯繫我;不知道這次她又說什麼理由,好像每一次她都有理由,如果我不能理解她,我就是那個「變」了的人。對她沒有失望是不可能的,也開始想要放下,努力愛自己了。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為了梳理我在這段關係裡扮演的角色是如何推動我們之間的關係的,現在想要去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跳脫出這三大身份,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理性分析。對於她,我也不會過多的責備和抱怨,正如龍應臺說的:「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2.拯救者也是問題的一部分。

扮演拯救者的時候,我以為可以想出辦法來解決我倆之間的問題,但事實上,問題非但沒有得到解決,還成為了困擾我生活的一大難題。我還是基於問題本身去解決問題,因為拯救者本身也是問題的一部分。因為這樣,我會相信我真的受到了傷害,是受害者,如果得不到幫助和關愛,我就沒辦法突破自身所受的傷害。這等於否認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可能性——每個人的心中都擁有他們所需要的所有事物。其次,拯救者也不過是創造出來的一個人物罷了。創造拯救者的目的,是為了逃避痛苦、感覺自己很重要,以及得到「正面」的感覺。我所扮演的拯救者身份,也不過是為了應付問題而產生的,而我在四處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但依賴的還是過去的認知,過去和她在一起的時光以及過去遇到問題解決的方法,所以,我也能理解我為什麼會刪掉她的QQ、快手、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的聯繫方式,以前覺得是氣不過,不值得,現在才明白是我把我倆之間的關係放到了過去的認知上解決的,過去認識的就用過去的方法,不依賴於當下的判斷,這也是問題所在。

關於受害者監牢,作者提出了六大原則。

1.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

2.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4.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負責。

5.自由並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

6.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

受害者監牢這是人們遇到挑戰都會出現的,三種身份不斷的切換,你會發現有數不盡的排列組合,但是要記住一點,這三種身份都是你自己創造的,所有的問題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這樣你就明白,你就是問題本身。

3.明確責任歸屬,為自己負責。

從一開始扮演受害者,完全把責任推給對方,覺得是她對不起我,再到後來的拯救者,自己安慰自己,分析自己的原因,現在,我明白這個問題中有我一部分的原因,我也應該承擔責任。

首先,解決問題,必須要提出問題。要得到真正的知識,必須提出問題、超脫已知事物。從小我們在學校接受知識,都是老師傳授給我們的,我們只顧埋頭學習,卻忽略了質疑知識的真假。了解自己的過程,應該是不斷向自己提問的過程,通過問題促使我思考,反省,成長。我開始更加關注本身,尋找事情的真實動因,以及我到底在溝通解決中想要的是什麼?

其次,尋求真理的決心是打破受害者監牢的關鍵。不斷的探索親密關係產生的縫隙的真實原因,找到內心的答案,這是推動受害者監牢破解的主要原因。我們只要有這種決心,就一定能夠穿牆而過,獲得自由。

我始終相信周梵老師說的一句話「99%的親密關係問題其實是出現在自己身上,請把幸福的選擇權放在自己手裡!」

相關焦點

  • 被受害者監牢毀掉的婚姻
    李艾和老公分房睡,理由是基於彼此空間,而大多數夫妻分房睡可不是一個好信號。或許你們的婚姻已經出現問題,分房睡是你們逃避和自衛的方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夫妻分房睡就意味著你們已經住進了「受害者監牢」。比如你肩膀很酸,一開始你會用手去揉揉,如果沒有用,你還會上醫院檢查,總之你會想辦法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拯救者的出現,就是安撫你心中的受害者和迫害者,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受害者監牢的這三種角色,會在你心中輪換,也會在你和伴侶之間轉換。
  • 親密關係裡,你是否自己困住了自己?
    這堵牆被克裡斯多夫.孟稱之為「受害者監牢」。「受害者監牢」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受害者監牢」指的是我們在親密關係出現問題時,人們經常採取的應對方式。在這個監牢中,會出現三個角色,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有這三種角色,有時候也會把別的人拉到這個「受害者監牢」中,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受害者」是指受傷的、自卑自憐的、被抱怨的一方。
  • 《親密關係》: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其實讀了幾本心理學的著作,我發現每一個作者都是從童年或者說是過去的事件中,發現患者痛苦的根源並且醫治他。也開始不斷地用各種事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降低期待,自我滿足,向內尋求快樂。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作者提出了一個人遇到問題時,主要從三種身份分析,受害者(問題的承受者)、迫害者(責備、辱罵、抽打受害者)、拯救者(問題的解決者)具體三者的特徵見下圖。這三種身份猶如一堵圍牆,深深地困住了親密關係中的人們。擺脫圍牆,進入牆內生活,作者提出了六大原則:(1)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
  • 放下受害者情節,你才會找到下一段幸福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某個朋友分手了好一段時間,甚至是好幾年後,仍然是走不出「受害者」的陰影,見了面還是不斷的提到前任對他的傷害,還是在FB或網路上不斷的批評他的前任,充滿了仇恨,即使事過境遷已久,對方都已經結婚生子,還是不放過。這麼多年,還是咒罵著過去,一開始你會同情他,替他出氣,但是久了後,你也會覺得:「他不累嗎?」因為,觀眾都累了。
  • 遠親不如近鄰 別讓圍牆變心牆
    速看經典案例遠親不如近鄰別讓圍牆變心牆千裡修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本期案例也和鄰裡關係有關,不過,其中這堵圍牆卻堵了心,變成了心牆。為隔油煙,修牆小劉和王大爺住在同一村子,兩家的房子比鄰而建,相距不遠。最近兩年,小劉在自己家中辦起了農家樂,顧客盈門,生意很好。然而,濃烈嗆鼻的油煙時常飄到王大爺家中。王大爺上了年紀,心肺方面本來就有毛病,確實經不住油煙刺激,為此,王大爺多次上門請小劉想辦法減少油煙。
  • 能夠讓你快速獲得親密關係的六個關鍵原則
    因為你認為有拯救者那你也就認為世界上真的有受害者其次拯救者只不過是受害者所能創造出來的人物 「受害者監牢」的三個層面都是現實存在的人們會紛紛扮演你在三角形的角色這反映出由你心智所創造的陷阱「為什麼」這是受害者抱怨時或表達無力感時最喜歡用的詞而且一個「為什麼」就會引來更多的「為什麼」如果用純真的心來表達這個字跟其他疑問句是具有同樣效果的
  • 遠親不如近鄰,別讓圍牆變心牆……
    本期案例  也和鄰裡關係有關,  不過,  其中這堵圍牆  卻堵了心,  變成了心牆。  為隔油煙,修牆  小劉和王大爺住在同一村子,  兩家的房子比鄰而建,  相距不遠。  最終,  在村委會的協調下,  小劉同意在兩家住宅間  修建圍牆用於阻擋油煙。  牆修多高?6米  雖然答應修牆,  可小劉心裡滿是不痛快,  他總認為王大爺  小題大做,  看他農家樂賺錢眼紅,  才故意刁難他。
  • 婚姻是圍牆,你為什麼還要結婚?
    朋友今年32歲,婚齡6年,有一個4歲的兒子上幼兒園中班。事業處於上升期,結婚後,要照顧一個家,上班,加班,趕公車或者地鐵穿梭兩個小時回到家裡,換了拖鞋隨便綁一下頭髮,開始麻利的洗菜做飯,吃完飯後洗碗,清理廚房,倒垃圾,拖地,晾衣服。上廁所的時候看到衛生紙差不多用完了,想著明天下班後去超市看一看有沒有打折的,順便買一袋米回來,家裡的米也快見底了。
  • 受害者心理
    當一個人是受害者時,這種同情會讓他們進入一個「死循環」。我感覺很糟糕 → 他們同情我、支持我 → 我的確很糟糕 → 我會一直會這樣做。B、社會角色社會環境在受害者心理中起著關鍵作用。如果你按照受害者的要求做了,那麼這會鼓勵他們繼續扮演他們的「受害者角色」。如果周圍的人繼續被他們操控,做「更多相同的事」,那麼,就會變成一種惡性循環。迎合他們的需要、給予他們關注,這些只會維持、甚至是加劇受害者索要的氣焰。你需要經常向受害者解釋你不再按照他們的要求行事、不再滿足他們的願望的原因。
  • 給家暴受害者一個溫和的良夜
    因為很長時間內,家暴都只是社會中的一個「隱疾」,當事人不聲張,外人便難知曉。同時在公共管理領域,「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理念也羈絆著社會對家庭暴力的幹預,《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出臺之前,家暴一直屬於「民不告官不理」的狀態。當家暴以藝術表演的形式呈現,人們直觀感受到了其可怕之處,也因此了解到竟然有這麼多人處於家暴的困境之中。
  • 受害者心理
    受害者心理是把自己擺在一個受害人的位置當中,覺得自己是無辜的,別人或世界對自己的不公待遇受害者是人小時候學會的一種自我防禦,把自己處於受害者的角色,自己同情自己,所謂會哭的孩子有奶喝,從而習得的一種得到大人和外界關注的方式。受害者會把一切的責任推卸給別人,喜歡逃避責任,逃避問題。要求全世界所有的東西都要優先並且最多的給到他們。我曾經的一個五年級學生,他是家裡的老大,下面有個弟弟和妹妹。
  • 你是情緒勒索的受害者嗎?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情緒勒索者在製造負面情緒的同時,也會拋出一定的誘餌—「只要你按照我說的去做,我就會讓你感覺好一些。」而情緒勒索的受害者往往是自我價值感較低的人,同時他們害怕惹人生氣,因此會努力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來討好別人,接受情緒勒索者所拋出來的誘餌。最終,情緒勒索的受害者會在心底積累深深的怨氣,同時也經常會感覺到生活令人窒息和壓抑。
  • 苟晶,如何從一個受害者轉變成了人們攻擊的對象?
    那些反擊我的,說我誇大其詞的,說我賣慘的、消費人們的感情的,我沒有請你來。然後你又這麼積極的,這麼活潑的到處在碼字,這多辛苦啊,我能給到你什麼?又或者你們是在為誰努力呢?你們是在為誰勞動呢?」苟晶這一段笑著說出來的話,令很多人不寒而慄。
  • 受害者思維淺談
    在這場看似以「兇惡」的施暴者+「弱小」的受害者為主線的話劇裡,絕對的壞人不一定是那個表面施暴的人;而被傷害的「好人」,也全然不是大家表面上所見的那麼無辜可憐。典型受害者心理「你必須滿足我的要求,否則我就痛給你看!」我們經常會在日常生活中遇見這樣的人。
  • 在這個世界上,能困住你的,估計只有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能困住你的,估計只有自己!成年人的世界,從來沒有「容易」兩個字。人到中年,基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私企上班的還要擔心被老闆炒魷魚,創業的擔心破產,每個人都生活得不容易。失業一個月後,我去參加了一個同學聚會。見到了曾經的同學小麗,她和我差不多年紀,而且看起來更加成熟了,有一種成熟女人該有的氣質,她的性格好像一點也沒有改變,還是那麼大大方方,看上去一點煩惱也沒有。
  • 受害者心態丨「一切都是你的錯」
    關係裡的過度依賴使人想要逃離受害者心態使人把自己的快樂依附在他人身上。最常見的就是親密關係裡的過度依賴。如果你愛我,就有陪伴我、對我好、保護我不受任何傷害的責任。許多善良的人會盡力幫助一個他們愛著的受害者。
  • 縣城年輕人,被「編制」困住
    人總是被困住的。白領被格子間困住,外賣騎手被系統困住,工人被流水線困住⋯⋯那些畢業後回縣城工作的年輕人,大多被「編制」困住。在那裡,「編制」成了一個複雜的符號,它象徵的不再僅是一份工作,還有父母終其半生的希望、社會地位和階層躍遷的假象以及未來可能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