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中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受害者監牢。這是作者根據卡普曼的三角形改編出來的,用來認識「自我」,了解親密關係出現縫隙的原因和幫助建立親密關係。受其思想的影響,我主要分析我和朋友之間的關係。
1.三大身份,內省階段。
首先,受害者監牢有三種身份,分別是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具體內容見下圖)看完這本書,仔細分析我和我朋友間的關係,我發現朋友很符合受害者身份,我很符合拯救者身份。她在父親重病、家裡有矛盾、工作不順心、找對象不如意時都會來找我,我也會努力安慰和鼓勵她,幫助她儘快的走出來。曾經會覺得朋友有事了,應該盡力去幫她,替她著想,多換位思考,只是這個度我沒有把握好,到最後為了理解她的想法,安慰她的情緒,忽略了自己的情感需求。這也就是書中所說的「許多人都不明白,其實拯救者的態度才是讓受害者保持軟弱無助,且讓迫害者得以放縱脾氣的原因。有受害者和迫害者的存在,拯救者的存在才有其必要。」
後來再去看自己本身,也是陷入這三種身份之中。在我最需要她的時候她沒有出現,我受傷了(受害者),後來不想和她做朋友,關係鬧僵(迫害者),再到後來自己看心理學書籍,和她和解(拯救者)。這三種身份不斷的切換,有時覺得自己醍醐灌頂,有時覺得自己又陷入了一個新的大坑。如此周而復始,從來也沒有真正解決過。這也是我一直覺得沒有說清楚找她談過好幾次的原因。而她覺得我太糾結於感情的事,一直抓著不放。
在我需要她的時候她因為剛入職無法陪我;在我和她和解的過程中,她說現在越來越不了解我,不知道和我說什麼;再到最近的不想失去我,和我重新開始後的不聯繫我;不知道這次她又說什麼理由,好像每一次她都有理由,如果我不能理解她,我就是那個「變」了的人。對她沒有失望是不可能的,也開始想要放下,努力愛自己了。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為了梳理我在這段關係裡扮演的角色是如何推動我們之間的關係的,現在想要去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跳脫出這三大身份,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理性分析。對於她,我也不會過多的責備和抱怨,正如龍應臺說的:「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2.拯救者也是問題的一部分。
扮演拯救者的時候,我以為可以想出辦法來解決我倆之間的問題,但事實上,問題非但沒有得到解決,還成為了困擾我生活的一大難題。我還是基於問題本身去解決問題,因為拯救者本身也是問題的一部分。因為這樣,我會相信我真的受到了傷害,是受害者,如果得不到幫助和關愛,我就沒辦法突破自身所受的傷害。這等於否認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可能性——每個人的心中都擁有他們所需要的所有事物。其次,拯救者也不過是創造出來的一個人物罷了。創造拯救者的目的,是為了逃避痛苦、感覺自己很重要,以及得到「正面」的感覺。我所扮演的拯救者身份,也不過是為了應付問題而產生的,而我在四處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但依賴的還是過去的認知,過去和她在一起的時光以及過去遇到問題解決的方法,所以,我也能理解我為什麼會刪掉她的QQ、快手、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的聯繫方式,以前覺得是氣不過,不值得,現在才明白是我把我倆之間的關係放到了過去的認知上解決的,過去認識的就用過去的方法,不依賴於當下的判斷,這也是問題所在。
關於受害者監牢,作者提出了六大原則。
1.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
2.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4.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負責。
5.自由並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
6.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
受害者監牢這是人們遇到挑戰都會出現的,三種身份不斷的切換,你會發現有數不盡的排列組合,但是要記住一點,這三種身份都是你自己創造的,所有的問題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這樣你就明白,你就是問題本身。
3.明確責任歸屬,為自己負責。
從一開始扮演受害者,完全把責任推給對方,覺得是她對不起我,再到後來的拯救者,自己安慰自己,分析自己的原因,現在,我明白這個問題中有我一部分的原因,我也應該承擔責任。
首先,解決問題,必須要提出問題。要得到真正的知識,必須提出問題、超脫已知事物。從小我們在學校接受知識,都是老師傳授給我們的,我們只顧埋頭學習,卻忽略了質疑知識的真假。了解自己的過程,應該是不斷向自己提問的過程,通過問題促使我思考,反省,成長。我開始更加關注本身,尋找事情的真實動因,以及我到底在溝通解決中想要的是什麼?
其次,尋求真理的決心是打破受害者監牢的關鍵。不斷的探索親密關係產生的縫隙的真實原因,找到內心的答案,這是推動受害者監牢破解的主要原因。我們只要有這種決心,就一定能夠穿牆而過,獲得自由。
我始終相信周梵老師說的一句話「99%的親密關係問題其實是出現在自己身上,請把幸福的選擇權放在自己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