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密關係中,當我們感覺到自己好像找錯人,自己的不幸都是對方帶來的時候,我們就來到了克裡斯多夫.孟的著作《親密關係》一書中所說的「內省」階段。
在這個階段,我們會感覺到非常痛苦,曾經的美好已經化為烏有,感覺我們已經用盡了全力去解決問題,但是沒有效果,而且覺得再怎麼試也沒有用,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總是因為相同的問題吵架,我們的關係不但沒有進展,相反總好像是隔著一堵牆,無法溝通。這堵牆被克裡斯多夫.孟稱之為「受害者監牢」。
「受害者監牢」指的是我們在親密關係出現問題時,人們經常採取的應對方式。在這個監牢中,會出現三個角色,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有這三種角色,有時候也會把別的人拉到這個「受害者監牢」中,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
「受害者」是指受傷的、自卑自憐的、被抱怨的一方。「迫害者」則是站在道德制高點的那一類人,他們高高在上的指責、批評別人。「拯救者」通常是幫助、指導、寬恕、取悅他人的人。
在問題發生時,首先出現的往往是「受害者」角色,也就是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但是這種被傷害的感覺也讓人感受到巨大的壓力,我們會快速站上「迫害者」的位置,找到一個人去指責,把責任算到對方身上,這樣可以減輕我們的心理壓力。「拯救者」所做的事,則是努力地讓我們處在沒有痛苦也沒有問題的理想境界,拯救者既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
比如我們感覺到肩膀痛(問題),喃喃自語地抱怨(受害者),然後開始用力按摩自己的肩膀(迫害者/拯救者),結果沒有什麼效果。 於是我們對家人抱怨(受害者),家人幫我們按摩(這個時候他們又成了拯救者),還解決不了問題,就又去尋找其他的解決辦法(拯救者)。
在「內省」這個階段,不斷地角色轉換會讓人心身俱疲,我們要想跳出這個「受害者監牢」,必須要對親密關係中常見的問題有所了解。
一、左右為難
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你必須二選一的時候。問題就在於,不管選了哪一個,你都會覺得已經失去了某種重要的東西。
比如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女人陷入三角關係中而左右為難,既嫌丈夫無趣又不捨得安穩舒適的生活。她不敢放棄現有的一切,又覺得再也無法忍受現在的生活。
作為旁觀者,覺得這個問題解決的辦法很簡單。但是對於身陷困境的人來說,他們都能找到很好的理由為自己解釋這個方法為什麼行不通,讓勸解者覺得無語(拯救者),甚至忍不住想罵他們的軟弱無能(迫害者)。
二、對家庭的死忠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處事的方式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了我們的父母或者家中其他親近的人。我們在做這種行為的時候,通常是不自覺的,連想都不用想。
比如作者說他在與妻子發生矛盾時,會像家族中的孩子一樣,氣憤地離開妻子,把自己關在臥室裡。
現在很多人抱怨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傷害(受害者),但是在親密關係中,他們卻是在不自覺地沿襲家庭的傳統(迫害者)。
三、犧牲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在這裡所說的犧牲,不是指那種真心的犧牲奉獻,而是一個人基於罪惡感所以不得不去的事情,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心甘情願去做這件事情。
判斷的方法就是,如果你說「不」會有罪惡感,說「好」又不覺得快樂的話,那你大概就是因為罪惡感在做這件事情。
比如廚房裡兩個同樣在洗碗的人,明顯不快樂的那個人,就是在犧牲。
親密關係中,伴隨著犧牲者而來的就是放縱者,反過來也是如此。犧牲者與放縱者就如同鐘擺的兩邊,如果你扮演犧牲者,就會吸引別人來扮演放縱者。一個人總是抱怨另一個人亂扔東西(放縱者),害她老是要跟在後面收拾(犧牲者),但實際上另一個人也是在成全她犧牲者的角色。
親密關係中的陷阱並不局限於這幾種,還有競爭、依附與投射等,雖然「內省」會讓我們看到自己內心醜陋的一面,讓我們感覺到羞愧,但只有先接納這樣一個不完美的自己,我們才有力量離開「受害者監牢」。
內省是檢視自己內在所有想法和感覺的過程,其終極目標是讓你能和自己內在的事物和平相處,並且用愛來面對它們。
在內省階段,有的人可能選擇離開,有的人可能無法直面「內省」的痛苦,一直陷在爭吵與埋怨的陷阱中,無法自拔,也有人選擇直面痛苦,去想辦法解決問題。
解決親密關係的問題沒有萬能的公式,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但是它有基本的原則。
1.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
在我們扮演拯救者的時候,總會以為自己可以想出辦法來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實際上拯救者本身就是問題的一部分,這註定拯救者是沒有辦法真正解決問題的。
但如果我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更客觀地看待問題,問題反而很容易解決。比如前文中那個左右為難的例子,旁觀者很容易就得出隨便選一個或者兩者都不選的答案。
2.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
如果我們用學習的心態去看待問題,那麼每一個問題都是我們學習與成長的機會。事實上也是如此,每解決一個問題,我們都可以學到一些東西,那些打不倒我們的,終將會讓我們更強大。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這就是投射的意義。
比如內心有恐懼的人,就會覺得身邊的人看起來都很兇惡;心懷憤怒的人,就會覺得身邊的人都有很多錯處。
當我們明白問題的根源在於自己,只要改變自己,有些問題可能根本就不是問題。
4.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100%負責。
當我們願意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情,100%負責任的時候,你就有了選擇的能力,從而能夠做出對大家都有好處的選擇。
5.自由並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
我們在面臨問題時,與其一味地去問「為什麼是我遇到這樣的問題?」之類的問題,不如去問「發生了什麼事?」「我應該如何去做」這一類的問題。這些問題更能平復情緒,讓我們能平心靜氣地作出選擇。
6.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
親密關係中出現的問題,往往都是與愛的歸屬感和重要感有關,因為小時候愛的缺乏從而導致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又把這些問題投射到親密關係裡,從而發現對方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
當我們學會愛自己,我們的內心不再有情感「黑洞」,就不會再把這些問題投射到對方身上。
「內省」常被看作親密關係中最醜陋的階段,因為我們覺得伴侶不再像從前那麼可愛了。但是當我們願意在親密關係中付出100%的努力,願意對我們的行為負起責任, 讓愛在我們之間自然地流動,我們的親密關係將不再是情感的「監牢」,它將會成為我們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