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裡,你是否自己困住了自己?

2020-09-04 雲間悅讀

在親密關係中,當我們感覺到自己好像找錯人,自己的不幸都是對方帶來的時候,我們就來到了克裡斯多夫.孟的著作《親密關係》一書中所說的「內省」階段。

在這個階段,我們會感覺到非常痛苦,曾經的美好已經化為烏有,感覺我們已經用盡了全力去解決問題,但是沒有效果,而且覺得再怎麼試也沒有用,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總是因為相同的問題吵架,我們的關係不但沒有進展,相反總好像是隔著一堵牆,無法溝通。這堵牆被克裡斯多夫.孟稱之為「受害者監牢」。

「受害者監牢」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

「受害者監牢」指的是我們在親密關係出現問題時,人們經常採取的應對方式。在這個監牢中,會出現三個角色,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有這三種角色,有時候也會把別的人拉到這個「受害者監牢」中,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

「受害者」是指受傷的、自卑自憐的、被抱怨的一方。「迫害者」則是站在道德制高點的那一類人,他們高高在上的指責、批評別人。「拯救者」通常是幫助、指導、寬恕、取悅他人的人。

在問題發生時,首先出現的往往是「受害者」角色,也就是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但是這種被傷害的感覺也讓人感受到巨大的壓力,我們會快速站上「迫害者」的位置,找到一個人去指責,把責任算到對方身上,這樣可以減輕我們的心理壓力。「拯救者」所做的事,則是努力地讓我們處在沒有痛苦也沒有問題的理想境界,拯救者既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

比如我們感覺到肩膀痛(問題),喃喃自語地抱怨(受害者),然後開始用力按摩自己的肩膀(迫害者/拯救者),結果沒有什麼效果。 於是我們對家人抱怨(受害者),家人幫我們按摩(這個時候他們又成了拯救者),還解決不了問題,就又去尋找其他的解決辦法(拯救者)。

在「內省」這個階段,不斷地角色轉換會讓人心身俱疲,我們要想跳出這個「受害者監牢」,必須要對親密關係中常見的問題有所了解。

親密關係中最常見的陷阱

一、左右為難

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你必須二選一的時候。問題就在於,不管選了哪一個,你都會覺得已經失去了某種重要的東西。

比如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女人陷入三角關係中而左右為難,既嫌丈夫無趣又不捨得安穩舒適的生活。她不敢放棄現有的一切,又覺得再也無法忍受現在的生活。

作為旁觀者,覺得這個問題解決的辦法很簡單。但是對於身陷困境的人來說,他們都能找到很好的理由為自己解釋這個方法為什麼行不通,讓勸解者覺得無語(拯救者),甚至忍不住想罵他們的軟弱無能(迫害者)。

二、對家庭的死忠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處事的方式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了我們的父母或者家中其他親近的人。我們在做這種行為的時候,通常是不自覺的,連想都不用想。

比如作者說他在與妻子發生矛盾時,會像家族中的孩子一樣,氣憤地離開妻子,把自己關在臥室裡。

現在很多人抱怨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傷害(受害者),但是在親密關係中,他們卻是在不自覺地沿襲家庭的傳統(迫害者)。

三、犧牲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在這裡所說的犧牲,不是指那種真心的犧牲奉獻,而是一個人基於罪惡感所以不得不去的事情,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心甘情願去做這件事情。

判斷的方法就是,如果你說「不」會有罪惡感,說「好」又不覺得快樂的話,那你大概就是因為罪惡感在做這件事情。

比如廚房裡兩個同樣在洗碗的人,明顯不快樂的那個人,就是在犧牲。

親密關係中,伴隨著犧牲者而來的就是放縱者,反過來也是如此。犧牲者與放縱者就如同鐘擺的兩邊,如果你扮演犧牲者,就會吸引別人來扮演放縱者。一個人總是抱怨另一個人亂扔東西(放縱者),害她老是要跟在後面收拾(犧牲者),但實際上另一個人也是在成全她犧牲者的角色。

親密關係中的陷阱並不局限於這幾種,還有競爭、依附與投射等,雖然「內省」會讓我們看到自己內心醜陋的一面,讓我們感覺到羞愧,但只有先接納這樣一個不完美的自己,我們才有力量離開「受害者監牢」。

別讓「受害者監牢」困住了我們自己

內省是檢視自己內在所有想法和感覺的過程,其終極目標是讓你能和自己內在的事物和平相處,並且用愛來面對它們。

在內省階段,有的人可能選擇離開,有的人可能無法直面「內省」的痛苦,一直陷在爭吵與埋怨的陷阱中,無法自拔,也有人選擇直面痛苦,去想辦法解決問題。

解決親密關係的問題沒有萬能的公式,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但是它有基本的原則。

1.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

在我們扮演拯救者的時候,總會以為自己可以想出辦法來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實際上拯救者本身就是問題的一部分,這註定拯救者是沒有辦法真正解決問題的。

但如果我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更客觀地看待問題,問題反而很容易解決。比如前文中那個左右為難的例子,旁觀者很容易就得出隨便選一個或者兩者都不選的答案。

2.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

如果我們用學習的心態去看待問題,那麼每一個問題都是我們學習與成長的機會。事實上也是如此,每解決一個問題,我們都可以學到一些東西,那些打不倒我們的,終將會讓我們更強大。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這就是投射的意義。

比如內心有恐懼的人,就會覺得身邊的人看起來都很兇惡;心懷憤怒的人,就會覺得身邊的人都有很多錯處。

當我們明白問題的根源在於自己,只要改變自己,有些問題可能根本就不是問題。

4.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100%負責。

當我們願意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情,100%負責任的時候,你就有了選擇的能力,從而能夠做出對大家都有好處的選擇。

5.自由並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

我們在面臨問題時,與其一味地去問「為什麼是我遇到這樣的問題?」之類的問題,不如去問「發生了什麼事?」「我應該如何去做」這一類的問題。這些問題更能平復情緒,讓我們能平心靜氣地作出選擇。

6.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

親密關係中出現的問題,往往都是與愛的歸屬感和重要感有關,因為小時候愛的缺乏從而導致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又把這些問題投射到親密關係裡,從而發現對方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

當我們學會愛自己,我們的內心不再有情感「黑洞」,就不會再把這些問題投射到對方身上。

「內省」常被看作親密關係中最醜陋的階段,因為我們覺得伴侶不再像從前那麼可愛了。但是當我們願意在親密關係中付出100%的努力,願意對我們的行為負起責任, 讓愛在我們之間自然地流動,我們的親密關係將不再是情感的「監牢」,它將會成為我們美好的家園。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歸屬靈魂,尋找更好的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說服自己:這一切都是是為他好。電影《囧媽》裡,張璐對徐伊萬說:你心裡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久而久之,你的期望帶給對方的沒有親密,只是讓他愈來愈多的痛苦。迫不及待的想要逃離這段關係。
  • 在親密關係裡,修行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不知道他人是怎樣,我只能說我自己不算是幸運的人,甚至在我人生中那一段灰暗的歲月裡,仿佛整個人都身處在生活的谷底,覺得全世界都背叛了自己,認為自己不配活在世界上。很幸運的是,我遇到了一本能夠讓人快速走出這樣受傷的心理學的書,特別通俗易懂,結合故事和舉例,讓人如親臨其境般獲得重生,這本書就是――《故事裡的親密關係心理學》。
  • 通過解讀《親密關係》,讓我們了解自己,並擁有更親密的關係
    開始和誰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一本好書《親密關係》,推薦給大家!這是一本心理學的書,初讀時覺得有些難懂。但一旦真正讀進去,便收穫良多!依據我讀到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以下幾個觀點,歡迎點評!
  • 親密關係裡,你有沒有這樣問過自己?
    當親密關係的雙方度過短暫的蜜月期,也就是克裡斯多夫.孟所說的「月暈」階段以後,就進入了發現對方並不那麼可愛的「幻滅」階段。作者說親密關係中的痛苦,是治癒我們內心舊傷的最好時機,那怎樣的溝通方式,才能讓我們的心靈越來越靠近,越來越充滿愛意呢?以下是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有關親密關係中有效溝通的8個綱要問題:1.我想要什麼?這是在溝通中最重要的問題。
  • 《親密關係》:打破固有思維,探尋真的自己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每個人都期望能夠得到關愛,但是傳統的丈夫並不能適時的關心妻子,可能都不能察覺妻子情緒的變化。3、男性是更加感性,女性更加理性。我們一直認為女性是感性的,男性是理性的。但是在面對愛情和婚姻的選擇時,結果卻截然相反。書中提到,當問及一個人各方面的條件都讓你滿意,但是你們並不相愛,你會選擇與他結婚嗎?
  • 心理學:親密關係的旅程,是不斷遇見自己的過程
    男人這兒的剛烈,或者是真的性情剛烈,或許是操控關係。為何會性情剛烈?這種操控關係是否受腦迴路支持?1.內心創傷如果這個男人真的是性情剛烈,或許是他內心有創傷。這個剛烈就是這個創傷的叫囂。可他為何會在親密關係裡呈現這個剛烈呢?
  • 親密關係:在愛中找回自己
    他最終明白對伴侶付出什麼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麼,當他再次充滿愛的回應這段關係,最後他也收穫了充滿愛的親密關係。你不會再計較付出多少的問題,你不會再抱怨對方沒有滿足你的需求,你開始面對自己心裡的所有事情,當你沉浸其中,你就已經在親密關係中找到了自己的內在力量了。
  • 爭渡心理:在親密關係中,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從來沒有投入那麼多在愛情裡,我們也從沒有以愛的名義分得那麼清。如果一家手機公司,賣給你一個手機,毀壞率在40%,那你還會購買嗎?而據統計,當下我們的離婚率就在40%左右。1,你現在在一段親密關係裡嗎?
  • 女孩,在親密關係中,也要學會愛自己
    由於女性沒有學會合理的憤怒,當她們在親密關係中感到了受傷,她會允許自己感到痛苦、抑鬱、低落,但她會經過漫長的分析、反思去證明自己的憤怒是否正當。如果女性面對伴侶的不當對待,可以簡單直接地感到憤怒,她就可以知道自己應該獲得更好的對待,而不是在糾結和懷疑中繼續容忍。最後一點我認為是她們缺乏自我覺察,不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真實的情緒。
  • 女性在親密關係中如何真正地愛自己?
    在親密關係裡,一定會存在伴侶對你好的時候,但這些對你好的時刻,並不能成為你原諒他對你不好的時候的理由。2. 看起來在為渣男辯護,其實是在保護自己。在別人聽來,「但他對我很好」似乎是在為另一半辯護,其實對女性來說,根本上她們是在保護自己。一方面,有些女性不願承認對方已經不愛自己,因為承認了對方不愛自己似乎等於自己失敗了。
  • 親子關係/親密關係其實是 你和你自己的關係
    不管是親子關係或者親密關係也好,其實就是你和你自己的關係。當你懂得自己,愛自己,給自己自由時你才會成熟,然後才會懂他人,懂愛人,懂孩子,甚至給他們自由。那麼真正成熟的人是怎麼處理親子關係和親密關係的呢? 進入成年人社會,最重要的要領之一是拋開受害者心態,充分對自己的遭遇負責,懂得愛自己,接納自己。親子關係,親密關係也是同樣,最重要的心態就是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負責。
  • 在這個世界上,能困住你的,估計只有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能困住你的,估計只有自己!成年人的世界,從來沒有「容易」兩個字。人到中年,基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私企上班的還要擔心被老闆炒魷魚,創業的擔心破產,每個人都生活得不容易。五個月之前,我失業了,作為一個38歲的老男人,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而且每個月還背負著五千的房貸,失業的那段時間裡,家庭的重擔都壓在了月薪九千的老婆身上,我瞬間陷入中年危機。
  • 《親密關係》:幸福的開關原來在自己手上
    如果您正面臨這樣的困境,那我推薦您一本書——《親密關係》,在這本書裡,你能看到自己,看清你的親密關係面臨的問題。《親密關係》這本書告訴我們:幸福的開關就在自己手上。有網友評論這本書:「句句說在心坎裡。」提到親密關係,很多人簡單的認為就是指兩性關係,其實不然。和父母的關係、和兄弟姐妹的關係、和朋友之間的關係,都是親密關係。只不過,和親密伴侶的兩性關係是親密關係中最有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種。在親密關係裡,有愛、有親密、有傷痛,需求、罪惡、害怕、恥辱。
  • 《親密關係》:在親密關係裡,為什麼會覺得不夠親密
    在生活中,同事關係,情侶關係,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我們不可避免的,有一句話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也就是說,在我們的這些關係中,總會因為各種原因,產生一些問題,從而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如果你對親密關係感興趣,那麼一定要好好的看這篇文章,這或許能幫助你在親密關係出現問題時,找到一些解決辦法。
  • 《親密關係》:關係越親密,越要活出自己
    正如她對於女性價值的看法:女性在社會上的價值,並不是為了成為一個母親,我們是為了成為自己。 是的,成為自己。在親密關係,尤其是婚姻中,我們總是以為幸福就是關注對方、依賴對方,甚至是期待對方的給予或改變時,我們恰恰犯了最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忽視自己,忽視自己的存在和成長。一如最近讀到的這本書——《親密關係-如何獲得幸福婚戀與自我成長》。
  • 《親密關係》:學會處理親密關係,踏上尋找自我的旅程
    在發生衝突時,去覺察自己當下的情緒,是否在心中已經存在很久。第五,這種情緒是怎麼來的?找到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的根源,並試圖跟伴侶溝通,分享情緒來源有助於拉近彼此的距離。第六,我該怎麼回應這種情緒?當你這樣問自己的時候,可以選擇不再對負面情緒做出直覺的反應,而去挖掘能讓你得到平靜、喜悅與愛的處理方式。第七,情緒背後有哪些感覺?
  • 克裡斯多福·孟 | 《親密關係實操篇》——親密關係中的權力鬥爭與溝通(二)
    「不,是我的」……  其實親密關係當中的爭吵,有90%的部分聽起來在讓人覺得傻傻的等級上面。我們說的那些話,真的像是孩子說的那些話。我在書裡列舉出來並闡釋清楚這部分。如果還沒有看過這本書的話,可以去看一下,也許會覺得很好玩。我闡述了我是用一個什麼樣的理念或者說用一個什麼樣的哲學在做這些工作——親密關係的目的,並不是去找到一個人,一個你可以跟他舒服待在一起的人。
  • 所有的親密關係,都是你和自己的關係
    細看親密關係裡的牽絆與選擇!從家人親情到情人相處,其實所有的關係,都是你和自己的關係!你是否背負了父母的痛苦?所以,當你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其實是不利人不利己的時候,才有可能去停止它。讓父母知道我們也是有底線的,而他們是否可以適當地收斂一下?不過我知道,很多孩子連這樣的話都說不出口,因為怕父母傷心。我曾經多次提到,我們自己想要成長為成熟的人,一定要和父母「離婚」,或是「斷奶」。在情感上、能量上要和他們脫離牽纏,劃分清楚。
  • 宅在家裡的情人節,你是否正陷入假性親密關係之中?附送脫單建議
    與伴侶和父母的親密關係相處之中,你是否遇到過這些問題?有時候感覺好像沒有話題說,越來越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說著說著總是容易起衝突,明明是最親近的兩個人,卻有一種貌合神離的感覺?這本書其實從愛情自我和父母三個方面分別剖析了假性親密關係形成的原因,且提出了一些建議。
  • 《與人親密》:親密關係的5個真相,決定我們的關係是否能長久
    你甚至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伴侶怎麼那麼像自己的父母。我們為什麼難以得到想像中的愛情?為什麼愛情會消失而曾經相愛的人開始互相埋怨?這些都是比愛情本身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甚至你開始在成年後開始處理童年時期遺留下的問題。當代心靈導師蓋伊·芬利的書《與人親密》中談到兩人最好的關係,是雙方一起在關係中成長,我們發現真相的能力,決定了我們的關係是否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