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還未經歷過感情,也許你正處於一段感情中,也許你正好結束一段感情。
我們對感情是何種態度,我們因為什麼而愛上一個人?你甚至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伴侶怎麼那麼像自己的父母。我們為什麼難以得到想像中的愛情?為什麼愛情會消失而曾經相愛的人開始互相埋怨?這些都是比愛情本身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甚至你開始在成年後開始處理童年時期遺留下的問題。當代心靈導師蓋伊·芬利的書《與人親密》中談到兩人最好的關係,是雙方一起在關係中成長,我們發現真相的能力,決定了我們的關係是否能長久。
愛不是控制、嫉妒、指責和猜疑。
童年時期,你與父母的依戀模式會延續到成年。如果我們成長在一個不健康的家庭,父母對我們是控制、忽視、冷漠,而缺乏尊重、愛、鼓勵、保護時,兒童由於求生欲,會討好父母,或否認自己需要情感需求。對愛對渴望由於缺乏確定感而產生焦慮。越是渴望再度得到父母的愛,就越是被拒絕;越是被拒絕,就越是急切。對關注與愛的渴望就這樣一直延續到成年。
我們學到親密關係如何相處的第一課來自於父母,父母如何對待對方,父母如何對待我們,成了我們對愛的基礎的理解。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討厭自己的父母,但是卻很可能被與父母同樣性格的人吸引。
雖然已經成年,但內心依舊延續了童年的相處模式,為了理想的愛情不斷討好對方。陷入對愛的渴望。仿佛世界的顏色全部褪去,只剩下愛情,但就算如此,我們會不斷確定對方是否真的愛我們,處處曲意逢迎,不斷討好,想成為完美的愛人。
我們永遠無法找到一個按照我們所要求的方式愛我們的人。即使能找到這樣的人,也會害怕對方在未來死去或者離開我們,於是,指責、控制、嫉妒和猜忌都傾巢而出。出於雙方的原因,最後情感破裂。還未清醒過來的人甚至還覺得自己遇到真愛,陷入自編自導的愛情中難以自拔,最後傷害自己或對方來維護這份感情的完整。
對認可的極度需求會讓我們感到焦慮,擔憂,甚至偽裝成完全不是自己的樣子。
成年人首先要自立,自己對自己負責。
只有面對自我,了解真正的自己,才能在交往中輕鬆與他人再建親密關係。如果你不愛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不能「完完全全地接受自己」,你又怎麼能期待別人愛你呢?
放下苛責自己的部分,接納自己的缺點,學會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去賺錢實現經濟獨立,了解心理學懂得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明白環境系統對自己造成的影響,學會自我增值。
很多在校園戀愛的朋友都有過剛畢業便結婚的打算,但擁有一段離開學校離開父母后的單身生活用以思考非常必要。你若是準備好了單獨面對生活,單身也能找到幸福,尋求良好的親密關係其實是兩個完整的個體都完成了個人成長和自我意識方面的探索。在相互給予,彼此收穫,分享感受、思想、夢想和經歷的點點滴滴中交織造就親密關係。
「 建立真正親密關係的真諦在於:雙方要共同探索和發現彼此。」
在正常的戀愛中,我們會希望有美好的愛情,同時也承認世事無常,隨著足夠多的接觸,不介意讓對方看到自己身上的小缺點,但如果彼此無法接受,也可以坦然選擇分手。會承認這段無法挽回的感情,放下無法挽留的人。別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我們需要明白一個真相,那就是我們不會被所有人喜歡,也不會有能力讓別人照我們要求的那樣愛我們。
相處一段時間之後,也許你會覺得對方變了,對方也覺得你變了。如果你不想讓對方改變,可只有一種方式不讓對方變化,那就是死亡。
一段感情破裂時,也許對方傷害你多一些,但同時你也是願意被傷害的那一方。怎麼說呢?畢竟是你選擇了相信對方,是你如同賭博一樣想要把自己的生活全部精力放在對方身上,是你假設無需努力就有另一個人來承擔你的生活責任。所以,是你自己將自己放在最為危險的境地。
「 你對別人指指點點的時候,也有三個指頭在指著自己。」《與人親密》一書中說道。
我們對他人的消極反應的無形來源,並不一定是他們對我們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而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比如你升職了漲工資,約會時發現男朋友遲到了,可能還會願意等他幾分鐘,且笑容滿面。但如果你今天被職場同事暗踩,獎金被扣,原本有的加班費居然取消了,這個時候你內心已經火冒三丈,男朋友再遲到,你很可能開始抱怨他的不守時,甚至把上個月的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拉出來把對方臭罵一頓。
而無論對方道歉多少次,當我們無法意識到的內心的負面情緒爆滿時,依舊會導致我們繼續對方
吹毛求疵。而這些讓我們痛苦的根源並非直接來自對方,而是我們內心的焦慮與投射,是我們不懂如何處理自己的痛苦。
我們想要對方變得完美,軟磨硬泡或道德綁架讓他們做到完美,但實際上他們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反而是被壓得喘不過氣,最後一拍兩散。換句話說,每當我們看到伴侶表達出憤怒或怨恨時,實際上是他無法承受痛苦所帶來的疲憊而找一個發洩口,引發關注。
書中說道,「 改變的秘訣,就是把你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構建新的東西上,而不是與舊有的事物做鬥爭。」 一起去關注內心為什麼而憤怒,是錯誤的認知,還是過高的焦慮感?
在你的生活被伴侶搞得一團亂時,請關注一點,這是你的生活,不是他人能隨意支配的。如果必須,請離開那些虐待你的人,無論他們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虐待你的。我們的生命不是為了承受別人殘酷而冷漠的批評的。
有一句古老的諺語:你可以將馬牽到河邊,但你無法強迫馬喝水。
交流不同意見是人與人關係中正常的一部分,但前提是雙方都有交流意願,如果努力是與改變是單方面的,這段關係也不會得以改善。
真正好的狀態就是雙方都具有獨有的人格,因為想要與對方分享生命中的美好事物而在一起,在彼此交流中,雙方自發願意為對方磨合改變,而如果哪天無法改變而友好分手,生命中並不是非要愛情不可。
專注思維成長,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歡迎大家轉發評論關注留言 還有更多思考乾貨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