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親密》:親密關係的5個真相,決定我們的關係是否能長久

2020-12-01 雨路的讀書筆記

也許你還未經歷過感情,也許你正處於一段感情中,也許你正好結束一段感情。

我們對感情是何種態度,我們因為什麼而愛上一個人?你甚至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伴侶怎麼那麼像自己的父母。我們為什麼難以得到想像中的愛情?為什麼愛情會消失而曾經相愛的人開始互相埋怨?這些都是比愛情本身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甚至你開始在成年後開始處理童年時期遺留下的問題。當代心靈導師蓋伊·芬利的書《與人親密》中談到兩人最好的關係,是雙方一起在關係中成長,我們發現真相的能力,決定了我們的關係是否能長久。


1,愛不是什麼?


愛不是控制、嫉妒、指責和猜疑。

童年時期,你與父母的依戀模式會延續到成年。如果我們成長在一個不健康的家庭,父母對我們是控制、忽視、冷漠,而缺乏尊重、愛、鼓勵、保護時,兒童由於求生欲,會討好父母,或否認自己需要情感需求。對愛對渴望由於缺乏確定感而產生焦慮。越是渴望再度得到父母的愛,就越是被拒絕;越是被拒絕,就越是急切。對關注與愛的渴望就這樣一直延續到成年。

我們學到親密關係如何相處的第一課來自於父母,父母如何對待對方,父母如何對待我們,成了我們對愛的基礎的理解。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討厭自己的父母,但是卻很可能被與父母同樣性格的人吸引。

雖然已經成年,但內心依舊延續了童年的相處模式,為了理想的愛情不斷討好對方。陷入對愛的渴望。仿佛世界的顏色全部褪去,只剩下愛情,但就算如此,我們會不斷確定對方是否真的愛我們,處處曲意逢迎,不斷討好,想成為完美的愛人。

我們永遠無法找到一個按照我們所要求的方式愛我們的人。即使能找到這樣的人,也會害怕對方在未來死去或者離開我們,於是,指責、控制、嫉妒和猜忌都傾巢而出。出於雙方的原因,最後情感破裂。還未清醒過來的人甚至還覺得自己遇到真愛,陷入自編自導的愛情中難以自拔,最後傷害自己或對方來維護這份感情的完整。

對認可的極度需求會讓我們感到焦慮,擔憂,甚至偽裝成完全不是自己的樣子。



2,先愛自己,再愛別人

成年人首先要自立,自己對自己負責。

只有面對自我,了解真正的自己,才能在交往中輕鬆與他人再建親密關係。如果你不愛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不能「完完全全地接受自己」,你又怎麼能期待別人愛你呢?

放下苛責自己的部分,接納自己的缺點,學會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去賺錢實現經濟獨立,了解心理學懂得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明白環境系統對自己造成的影響,學會自我增值。

很多在校園戀愛的朋友都有過剛畢業便結婚的打算,但擁有一段離開學校離開父母后的單身生活用以思考非常必要。你若是準備好了單獨面對生活,單身也能找到幸福,尋求良好的親密關係其實是兩個完整的個體都完成了個人成長和自我意識方面的探索。在相互給予,彼此收穫,分享感受、思想、夢想和經歷的點點滴滴中交織造就親密關係。

「 建立真正親密關係的真諦在於:雙方要共同探索和發現彼此。」

在正常的戀愛中,我們會希望有美好的愛情,同時也承認世事無常,隨著足夠多的接觸,不介意讓對方看到自己身上的小缺點,但如果彼此無法接受,也可以坦然選擇分手。會承認這段無法挽回的感情,放下無法挽留的人。別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3,沒有人能為你承擔永久愛情的責任


我們需要明白一個真相,那就是我們不會被所有人喜歡,也不會有能力讓別人照我們要求的那樣愛我們。

相處一段時間之後,也許你會覺得對方變了,對方也覺得你變了。如果你不想讓對方改變,可只有一種方式不讓對方變化,那就是死亡。

一段感情破裂時,也許對方傷害你多一些,但同時你也是願意被傷害的那一方。怎麼說呢?畢竟是你選擇了相信對方,是你如同賭博一樣想要把自己的生活全部精力放在對方身上,是你假設無需努力就有另一個人來承擔你的生活責任。所以,是你自己將自己放在最為危險的境地。



4,在相處中,我們對對方的不滿實際是自我內心的投射。


「 你對別人指指點點的時候,也有三個指頭在指著自己。」《與人親密》一書中說道。

我們對他人的消極反應的無形來源,並不一定是他們對我們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而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比如你升職了漲工資,約會時發現男朋友遲到了,可能還會願意等他幾分鐘,且笑容滿面。但如果你今天被職場同事暗踩,獎金被扣,原本有的加班費居然取消了,這個時候你內心已經火冒三丈,男朋友再遲到,你很可能開始抱怨他的不守時,甚至把上個月的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拉出來把對方臭罵一頓。

而無論對方道歉多少次,當我們無法意識到的內心的負面情緒爆滿時,依舊會導致我們繼續對方

吹毛求疵。而這些讓我們痛苦的根源並非直接來自對方,而是我們內心的焦慮與投射,是我們不懂如何處理自己的痛苦。

我們想要對方變得完美,軟磨硬泡或道德綁架讓他們做到完美,但實際上他們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反而是被壓得喘不過氣,最後一拍兩散。換句話說,每當我們看到伴侶表達出憤怒或怨恨時,實際上是他無法承受痛苦所帶來的疲憊而找一個發洩口,引發關注。

書中說道,「 改變的秘訣,就是把你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構建新的東西上,而不是與舊有的事物做鬥爭。」 一起去關注內心為什麼而憤怒,是錯誤的認知,還是過高的焦慮感?

在你的生活被伴侶搞得一團亂時,請關注一點,這是你的生活,不是他人能隨意支配的。如果必須,請離開那些虐待你的人,無論他們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虐待你的。我們的生命不是為了承受別人殘酷而冷漠的批評的。



5,你可以選擇分手或接納,但實際上你很難改變對方。


有一句古老的諺語:你可以將馬牽到河邊,但你無法強迫馬喝水。

交流不同意見是人與人關係中正常的一部分,但前提是雙方都有交流意願,如果努力是與改變是單方面的,這段關係也不會得以改善。

真正好的狀態就是雙方都具有獨有的人格,因為想要與對方分享生命中的美好事物而在一起,在彼此交流中,雙方自發願意為對方磨合改變,而如果哪天無法改變而友好分手,生命中並不是非要愛情不可。



專注思維成長,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歡迎大家轉發評論關注留言 還有更多思考乾貨等著你~!

相關焦點

  • 《親密陷阱》:讀懂婚姻真相,收穫愛與情慾平衡的親密關係
    正所謂,一千對夫妻,有一千個婚姻的疑惑。而作者認為,這些往往都是因為許多人在婚姻中混淆了愛和性而出現的婚姻困境。是否有話可聊,成了女性界定與伴侶是否足夠親密的一個標準。這很大程度跟女性天生喜歡聽甜言蜜語有關,認為你愛我就要告訴我。然而,在語言表達方面,男性卻天生比較笨拙。因為長久以來,表達情感的能力不是男性值得被讚揚的品質。所以在親密關係中面對要與伴侶進行「甜蜜對話」這件事,會讓許多男人感到手足無措,詞不達意。
  • 這本書可幫我們認清親密關係的真相——親密關係四階段
    克裡斯多福•孟的《親密關係》一書可以幫助我們認清親密關係的真相。請看看你們處在什麼階段?1.「光環」階段:指的是兩個人最初的戀愛階段。「內省」階段:指的是兩個人經歷痛苦過後,得到一個機會去檢視自己的內心並發掘所有親密關係問題的源頭,即自己。在這個階段,兩個人需要不斷反思自己,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4.「啟示」階段:指的是兩個人一起學習和成長。在這個階段,兩個人願意在痛苦中去找到錯覺和錯誤觀念的根源,進而發現真實的自己。祝願大家都能走到啟示和成長階段,在親密關係中看清自己,珍惜彼此,好好相愛。
  • 《親密關係》:5招溝通秘訣,教你如何構建好的親密關係
    很多人抱怨:我們根本沒法溝通!在溝通中當我們接受到他人的信息時,有兩個重要的任務要完成。第一是要準確地理解對方話語所表達的意思,第二是要向對方傳達關注和理解,讓他知道我們對他的話是在意的。這兩個任務都可以通過用自己的話重複對方的話而完成,以便確保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對方想說的內容,不至於產生誤會。
  • 親密關係:建立真正親密關係的7個要素
    有很多人渴望更多地了解人際關係的本質,以及與他人建立牢固而親密關係的基礎。那些已經有了自己的戀愛關係的人總是在尋找不斷接近伴侶的方法;加強聯繫,鞏固彼此關係的基礎。而這篇文章將試圖闡明一個非常具體,但也非常重要的分支——親密關係。
  • 《親密關係》:為愛讓步,修復親密關係
    爭吵或壓抑,是大多數夫妻的做法,在諸多的實踐中,無疑,這兩條路都不可能通向我們心目中的愛情。那麼,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將每一次激烈的交流都變成治癒的轉折點?《與人親密》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答案。在本書中,蓋伊·芬利就如何與身邊的人建立一段美好而持久的關係分享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 「我害怕長久的親密關係」
    就這樣,我們跨過了高考這道坎,等來了自由擁抱愛與被愛的機會。當我們闖進一段親密關係,卻慢慢發現,愛情似乎不如偶像劇中那般美好——明明很喜歡對方,卻又害怕在關係裡受傷;當激情和新鮮感褪去,生活被平淡和不安佔據;相比於對方帶來的快樂,我們不開心的時候反而增多了……於是我們開始逃避承諾,害怕長久的親密關係,甚至想回到一個人的時候。
  • 親密關係中的三個判斷
    一、六個問題幫你判斷去還是留一段健康良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有以下六大特徵,看看是否具備這六大特徵,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去還是留了。第一,平等。問問自己在這段關係裡是否具有平等的決策權。小到決定什麼時候見面,大到什麼時候結婚生子,兩個人是否有平等的權利。第二,互惠。你們是否把兩個人的關係放在各自的利益之上,還是只有一個人在默默付出。
  • 通過解讀《親密關係》,讓我們了解自己,並擁有更親密的關係
    .」; 是否愛,還是說,是否滿足了你所有的改造要求,成為愛與不愛唯一的依據。在一段戀愛關係或婚姻關係中,我們把幸福、開心、喜悅能否實現的概率像押寶一樣,壓在了對方身上,對方如果完全按著你的意願來做,你才會百分百開心,如果不是完全達標,你就會覺得失望,甚至懷疑對方是否愛你。
  • 親密關係如何維護?三個方面淺析構建親密關係的技巧
    不與任何人接觸,時間越長,犯人就會越痛苦,因為人類是社會化的動物,長期和人群隔離會極度緊張,焦慮,只有不斷的和他人接觸,我們才會感到舒適和安心。因此說明親密關係跟我們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優質的親密關係會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作者在書中,向我們解釋了什麼是親密關係,同時也分析了親密關係和泛泛之交至少存在6個方面的差異。
  • 為什麼我們的婚姻總是不盡人意?《親密關係》為你揭露情感的真相
    :通往靈魂的橋梁》這本書裡,作者克裡斯多福從揭示愛情的真相出發,把親密關係的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從而讓我們清楚地了解,那些失敗的婚姻和情感,是怎麼解體的。但那個時候的她,第一次嘗到被人疼愛、被人關心的滋味,那是她嚮往已久的「父愛」的滋味。 梅子在潛意識裡,把老公當成父親一樣去依賴。當他不能總像在熱戀中一樣,對她時時刻刻保持耐心和寵愛的時候,她就感覺自己被拋棄了。 所以,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看到的是自己心中的投射,是我們在原生家庭中的缺失,以及我們自身的特質。
  • 在親密關係中,不妨做個「高級」的人
    用通俗的話來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那個最親密的人,他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更好地發現自己的能力和內心深處的想法。所以,親密關係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提到「親密關係」,我朋友有句口頭禪:「我高級。「乍一聽這句話像是在炫耀,在自誇,其實並不是這樣。
  • 《心理學與親密關係》:關於親密關係,你應該了解的三個真相
    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裡,每個人心中對家人都有一個排序。有人認為,父母是養育我們的人,生養之恩大於天,理應排在第一位。也有人把孩子排在第一位:其一,孩子是家庭的未來;其二,對大多數母親來說,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對孩子的愛勝過一切。那麼,女士為什麼把父母、兒子的名字依次劃掉了,卻把丈夫的名字留在了最後?畢竟,丈夫是可以重新再找的?
  • 親密關係解讀之第二篇:教你走出孤獨,跨出親密關係第一步
    是因為它能給予我們獎賞——美好的外貌、過人的才智、金錢與地位這些因素之所以能通吃絕大部分人,正是因為它們在人際關係中可以獲得對方最多的喜愛、親近和稱讚,這就是特徵所有者能從中所得到的獎賞價值,獎賞價值和意義也是貫穿親密關係全程的一個重要基礎。
  • 我們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
    我們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 前不久我回了一趟家,這是疫情影響下的2020年我第一次回家,距離上次回家已經過去九個多月了。我家離杭州並不遠,一個小時的車程,說起來你們可能都不信,回家對於我來說是一件需要極大勇氣並且斟酌醞釀再三的行為。
  • 《愛的八次約會》:創造一生的親密關係
    3000段親密關係,40餘年不斷跟進、研究成果總結!用科學數據告訴你一段能長久的親密關係到底該怎麼經營,貼心場景化約會活動設計。如果你對愛情、婚姻有困惑 請讀《愛的八次約會》!如何知道這個人是否適合你?婚姻生活能聊的都只是每天該完成的義務與責任?一段能長久的親密關係到底該怎麼經營?……如果你對愛情、婚姻有困惑 請讀《愛的八次約會》!
  • 讀《親密關係》有感——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梁
    ,要將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講述出來;(4) 溝通是解決親密關係最為重要的過程;(5) 跟隨自我的內心,不因為對方的需求而作為犧牲者;(6) 將妻子看做自己心愛的人,你會怎樣做?本書是有些難懂,一遍是不能完全理解的,不同的階段可能還要重新的閱讀一遍,你可以從中運用1到2個要點,並對親密關係中權力鬥爭的過程進行了解。書中列出了親密關係需要經歷的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和啟示。解釋為何當初相愛的人最後可以成為仇人。
  • 為何你的親密關係讓你痛苦?我們應該如何經營親密關係?
    當然,男女之間的親密關係是能量最大,張力最強的,因此衝突也是最大,最讓人心碎的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作者把親密關係分成了四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和啟示。而我們發現很多人在絢麗和幻滅這兩個階段來回徘徊。舉個例子來說:有些人總是在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覺得對方是真命天子,當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又覺得「我當初是怎麼瞎了眼看上TA的?」
  • 《與人親密》:相處是一門可以習得的藝術
    如果你仔細體會,就會驚喜地發現,我們與親人、愛人、朋友以及職場人際關係的模式都來自親密關係,它就像導航儀,神秘地吸引著同頻率的人……所以,好好修行親密關係吧,這是獲得幸福的秘訣。作品被翻譯成26種語言,影響全球200萬個家庭。幫助你癒合親密關系所帶來的傷害和誤解,完成關係創傷的自愈,並擁有持久、穩定的親密關係。
  • 「親密關係」親密關係之間的合作與競爭
    還有那麼多少男人人,以為追到對方就不用繼續付出和努力經營關係了? 感情1,是很正經的認真的戀愛關係啊,在任何一個社交圈裡面公開 , 是要想真心在一起長久的當伴侶那種。不是說隨便找個異性,隨便玩玩的那種可不行2,不可以隨便批評指責抱怨否定的,不好的暴力溝通不可以冷暴力。就算當時有事情忙啦,忙完以後會記得回復電話或微信。如果有事情是中間會不能聯繫的,會提前微信說一聲。
  • 長久的親密關係從來都不是性格互補
    很多人喜歡說,性格互補的兩個人在一起才會更有趣,外向活潑的和內向沉穩的,圓滑世故的和直來直去的,隱忍求全的和受不得委屈的,恐怕,內向外向可能不會引起太大反應,可後兩種性格放在這裡,你會立馬看出,根本就格格不入。長久的親密關係絕不會是互補的性格或許你會拿身邊的閨蜜,鐵黨來舉例子反駁,但是反駁之前,你需要明白我們討論的前提,何為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