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鏡中人說話,問他能不能改變自己的態度"-----麥可傑克遜的歌曲《鏡中人》
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有很多人只看到對方的缺點,以為只要對方改變這些缺點,自己的生活就會幸福。
殊不知,活在改變別人的妄想中,最直接的影響是給自己建了一座監獄。
克裡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這本書講到:沒有人會滿足我們的需求,沒有人會讓我們快樂,也沒有人該為我們所受的傷負責。
在外四處尋找之後,我們終於了解到,我們所有生活經驗的因和果只可能存在於一個地方---我們的心中。
克裡斯多福和他妻子的開始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相識、相愛、爭吵,到這裡,我們很多人會結束一段關係,會互相傷害,會繼續爭吵鬥爭,會苟且的湊合。
但當克裡斯多福意識到往日的幸福時光不再時,他開始反思、自省、檢視自己的內在所有想法和感覺,從自身出發尋找解決的方法。
他最終明白對伴侶付出什麼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麼,當他再次充滿愛的回應這段關係,最後他也收穫了充滿愛的親密關係。
1、 全心全意對親密關係中的事情負責
我們都說婚姻是兩個人的結合,是兩個人一起為這段關係付出,一人貢獻百分之五十的努力。
當我們自己付出了百分之五十的時候,而對方卻沒有時,我們就會責怪對方不為家庭付出,計較誰付出的多誰付出的少。
以下場景大家是不是特別熟悉。
女主:我剛做飯了,到你洗碗了。男主:我上班很累,我休息一下,你去洗。女主:難道我就不累嗎?男主:我天天在公司忙裡忙外,還不是為了這個家庭過得好一些,你在家做個飯洗個碗有什麼的?
女主:你怎麼又那麼晚回來,不知道我在家等你嗎?男主:我晚上有客戶,吃飯喝酒免不了晚回來。女主:天天應酬,你就那麼多應酬!男主:你以為我想啊,我也想和你一樣待家裡舒舒服服的。女主:我待家裡舒服嗎?天天洗衣做飯帶娃,難道不辛苦嗎?
女主:你變了。男主:我怎麼變了。女主:你和剛開始在一起不一樣了。男主:哪裡不一樣了?女主:對我不好了。男主:哪裡不好了?女主:哪裡都不好,我很不開心。男主:該給我的我都給了,該做的我做了,而你呢 ?什麼時候關心過我?只顧自己!
其實,當我們在責怪對方不做什麼的時候,在抱怨對方不為自己著想的時候,在批評對方不再一如既往的時候,皆因為我們的需求沒有被得到滿足。
我們想要被尊重,想要安全感,想要被愛,這些都是我們的需求。
這些需求本身是沒有錯的,但若我們相信這些需求只能靠對方來滿足我們時,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克裡斯多福在書中寫到: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完全與任何情境和情勢無關,無法從他人那兒獲取,也非由他人的行為而觸發,而是因為你就是你!
一段關係的目的不是給予與接收彼此的愛,而是幫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來所尋找的愛。
當你開始看到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事情,開始自我反思,不斷檢視自己的想法,感受內心的觸動的時候;你開始不斷對自己發問,我自己能做什麼來讓自己過得好一些的時候;我能做什麼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的時候;你就已經在為自己所有的事情負責了。
你不會再計較付出多少的問題,你不會再抱怨對方沒有滿足你的需求,你開始面對自己心裡的所有事情,當你沉浸其中,你就已經在親密關係中找到了自己的內在力量了。
2、 走出原生家庭
克裡斯多福在書中提到對原生家庭的死忠的表現形式包括:你遵從的戒律、做出的犧牲、採取的信念、接受或拒絕的人,以及處理事情的方式等。
對家庭的死忠是這樣形成的:藉由模仿父母、兄弟姐妹或親戚的言行來塑造自我,進而在家庭中得到或好或壞的一席之地。
而這種通過模仿塑造自我的方式是出自對歸屬感的需求,並不是出自於我們的靈魂的真正目的,它會掩埋本該屬於我們自己的天賦,阻礙我們親密關係的發展。
墨爾大學紅月導師的《天賦玩家》課程提到:活出天賦,就是活出生命的極致,讓源源不斷的生命力透過真實的你綻放。
讓你感受到真實的愛,收穫真正屬於你的幸福、健康、完整、平衡、成就與豐富精彩的一生。
如果我們的天賦被掩埋,也就是我們的生命力被抑制的時候。
我們沒有創新的想法,沒有創新的行為體驗,我們感受不到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愛。如果我們自身都無法感受到愛,又怎麼和對方分享愛呢?
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受對原生家庭的死忠的影響,會不自覺不經思考做出和原生家庭一樣的反應。
當克裡斯福多福了解到原生家庭的死忠之後,他發現, 他憤怒的表達方式,他的冷嘲熱諷,他對失望的假裝不在意,他為錢而煩惱,他跟妻子吵架的處理方式。
如此種種,簡直和他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如出一轍。
我記得有次下班回到家,我看到家裡亂糟糟、髒兮兮的。我就開始不停的指責老公,為什麼那麼懶,不愛乾淨,不收拾家裡,一邊收拾一邊責怪他。之後我想起這件事情的時候,感覺似曾相識。
我突然記起在我小時候,我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對我的,只要家裡沒有保持乾淨整潔,她就會一邊收拾一邊指責我,真的就像情景再現。
可是我自己當時指責老公的時候,竟然不知道,我做出這些反應是自動的沒有經過思考就做出來的回應。
當我們感覺到內心對對方有想法時,我們需要保持察覺,不要不經思考做出回應。
我們們需要發揮我們的創意、自發的、充滿愛的來處理我們在親密關係中遇到的問題。
只有我們擁有自發性、靈感、創造力和愛,我們才能活出自我,才能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愛和喜悅。
3、 接受自己的陰影人物
我們常常對別人有很多的意見和批評,我們會指責對方自私,不為自己著想,邋遢懶惰,不負責任。
如此種種,我們都覺得是對方的問題,卻不曾想過,這些想法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書中有個案例,有一天,克裡斯多福和一個朋友談論一位同事的缺點。突然,他的朋友對他說:"克裡斯啊,你說的這個同事,聽起來就是在說你自己啊!"
然後,克裡斯堅決認為自己跟那個有缺點的同事不一樣,但是最後連他自己都沒法否認,承認自己就是那樣的。
後來他才經常發現,他所看到的的每件事其實都是他內心的投射。這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投射現象。
心理學上的投射現象,它是這樣描述的: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是我們的想法製造了我們的痛苦,而我們常常把痛苦歸結為外因。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批評對方,覺得對方有各種各樣不可接受的缺點,自己的痛苦就是因為這個人身上的缺點造成的。
可是我們卻不曾了解其實我們批評對方就是在批評我們自己,批評那些自己不願意接受的特質,也就是自己的陰影人物。
卡爾·榮格說:要完全接受陰影人物,需要極高的道德勇氣。
當我們對對方有意見時,我們需要對自己發問,我們自己是否是這樣的?是否可以接受自己的這一面?
當自己和陰影人物整合時,進而不再將內心的陰影人物投射在對方身上,從而做到接受自己的陰影人物,更愛自己。
克裡斯多福在書中說: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
當我們對親密關係中的事情百分之百負責時,當我們走出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的影響時,當我們可以完全接受自己的陰影人物時,我們就已經擁有力量,找到了自我。
親密關係是來幫助我們發現真實的自我的,所以好好享受這個發現之旅,遇見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