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曾說:「事無善惡,思想使然 」。
事情本來沒有好壞之分,只不過我們的思考方式不同,導致了不同的好壞結果。《多維度思考》這本書作者就從思考方法入手,提供了大量新穎獨特的思考方法,幫助我們的思考變得全面,生活變得幸福,重塑一個全新的自己。
書中主要講述了10種思考方式,每一個思考方式背後都對應著10個法則,由此構成一百個法則。如獨立思考,堅韌思考,健康思考,系統思考等等。這些法則看似毫無關聯,卻又無時無刻不在圍繞著思考進行解答。
作者認為每個人都能夠進行良好的思考,一些擅長思考的人並不一定是先天就擅長,而是通過大量的練習讓自己變得擅長去思考。作者通過這本書把這些思考方式講解給讀者,想讓大家把思考方式融入到生活中去,去建立一個嶄新的自己。我們只要通過去練習,一旦樹立了正確的思維習慣,就能夠自然而然的進行良好的思考,擁有幸福的生活。接下來重點講解的是十項思考法則裡的三個,創造性思考,健康思考和批判性思考,我認為這三項思考法則也是書中最重要精華的部分。
創造性思維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徵的高級心理活動。創造性思考的核心就是讓思維發散。那麼如何讓思維去發散呢?
(1)去畫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概念的提出,標誌著人類對大腦潛能的開發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思維導圖和普通的筆記最大的區別就是,創造性。傳統的線性筆記是按照順序進行記錄的,而思維導圖是發散式的,由一個主題延伸到許多關鍵詞,來構成一副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對於創造性思考有著很大的幫助,可是很多人只是聽說這種方法,或者淺嘗輒止,並沒有深入了解和真正掌握思維導圖。所以當我們下次再做筆記的時候,可以嘗試多用思維導圖,每一份思維導圖都是獨一無二的,更能夠幫助你長久的記憶。用的時間長了,你思考問題的角度自然而然會變得寬很多,中心向四周輻射延伸,而不是單純的線條式遞進。
(2)讓大腦不斷嘗試新東西
一旦長時間從事某個事情,大腦自然而然就會養成固定的思維。這樣的好處是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不需要過多的思考,比如下班回家的路上,早起刷牙。這些事情已經重複了上千上萬遍,自然而然不需要佔用你的大腦再去思考。但你有沒有想過做出一些調整,來打破這些常規呢?
我們經常說要多出去走走,多去遠行,增長見識。每到一個新的陌生的環境裡,你的大腦就會有一定的刺激反應。不斷逼迫自己嘗試新的道路,這不僅能給眼前的創造性挑戰提供幫助,也能整體上鍛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不斷的嘗試新的,讓「變化」成為「不變」。比如換另外一個離家近的公園去遛彎兒,做飯時做一道自己從未做過的菜,嘗試一個從來沒有玩過的遊戲,去乘坐另外的地鐵路線。
在嘗試過程中我們難免犯錯,但是不用擔心。不把地鐵坐反幾次,你永遠也無法在地鐵站穿梭自由;不被司機黑幾次,你永遠也不知道要叫正規司機,而不是貪圖便宜。當你擺脫狹小的天地,嘗試過很多新鮮事,去過很多地方,你會發現,生活還可以以另外一種方式理解,生命中還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1)不斷學習
作者的朋友們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但他們除了通知自己所在領域以外,還精通別的很多領域。他們精通現代藝術,計算機技術,環境建築等等,這些領域都是他們工作以後不斷學習才精通的。畢淑敏學的是醫學,但她還成為了作家,所以在涉及一些醫學和人體描寫時,她有些巨大的優勢。當今時代已經進入到了終身學習的時代,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保持良好的競爭力,讓思維不斷閃爍火花,一旦停止學習,那麼我們就會被時代所淘汰,自己的思維也將僵滯。
大量的事實表明,我們並非只能在一個領域取得成功,而可以在很多個領域都取得成功。通過不斷學習,我們可以掌握很多領域的知識,讓自己的思維結構變得更加豐滿,當思考問題時也會變得更加全面。有的時候之所以你思考問題很片面,是你的知識層面不夠,欠缺著很多領域的知識。無論你學習什麼都可以,沒人限定理科生就不能讀文學史不能讀散文,文科生也可以去看科學類書籍,讓自己的知識結構慢慢趨於完善。
(2)刻意的練習
學習的重點在於習,這是一個不斷練習的過程,而不是輕輕鬆鬆就能達到的結果。無論我們想在哪方面取得成功,都需要去持續不斷的練習。高中時背寫的各種古詩篇目是背誦了一遍又一遍才記住的,學車時練習的科二科三是一次又一次練習才通過的。如果你想掌握什麼技能或者精通什麼技能,都需要自己大量的去練習。
英語中有一句話叫practices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單詞記不住背不下來,那是因為你背誦的次數太少,你需要不斷的加強背誦次數。書評影評寫不好,是你寫的太少,憑什麼你剛開始寫三四篇就想中獎就想爆款呢?當你下次再沒有成功,那麼不妨多練習幾次,只有不斷的練習才能鑄造精彩。不斷去練習,超過一萬小時定律,你一定能從菜鳥變成該領域的大師。
(1)不要相信統計數據。
無論是在廣告中還是在超市裡,我們都會看到大量的統計數據,這個產品多少多少人在用,超過多少名的付費用戶,好評率多高,這些數據確實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不能代表全部。當你購買一個產品的時候,無論它的數據展示多麼優秀,你都應該先問自己兩個問題。你真的需要這個產品嗎?它對你有什麼作用?如果你不需要,或者對你來說沒用,那麼再好的產品對你來說也只是浪費,再好的數據反饋也與你無關。
優秀的思考者要明白,數據對你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什麼是最好的,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那些好評率和點讚量多的產品才適合你。
(2)不要被愚弄。
多讀書一定是一件好事嗎?不見得,光讀書而沒有自己的思維,不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那麼只能是紙上談兵,固步自封。書中的觀點真的是正確的嗎?不一定,有些觀點對你來說就是錯誤的。
在讀《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的時候,作者講了一個原則,叫保持專注,一次只讀一本書。可我並沒有遵循這個原則,我每次都會同時看兩三本書,尤其是那種成長乾貨類的,我會更傾向於每天去學習一章節,一周看完一本書,我認為7次短時間的學習要遠比一次長時間學習效率高
這本書中介紹了100個法則,但你不要指望能夠掌握全部。因為一部分法則是我們早已掌握的,一部分法則並不適合我們的,剩下那一部分沒有掌握適合我們的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堅持下去的。
在這個信息爆炸,多重壓力的社會,學會正確思考,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憑什麼別人比你成功,比你幸福,很多時候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思考的角度,思考的方式不正確,這本書無疑給我們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指導方針和正確方向,引領你取得成功。
如果感興趣,可以買一本去看,幫你打破常規思考方式,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