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一反三」思考思維可以鍛鍊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培養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在當今社會是必要的存在, 思考更全面一些,才能防患於未然.
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中,當遇到問題,想的解決方案未必可行且有效,或條件不足以支持原有解決方案,我們必然要嘗試尋求替代性方案,或者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舉一反三」思考方式能幫我們鍛鍊思考思維,是進行創新思維訓練的一個重要的思考方法。這裡說的「舉一反三」是經過系統性論證並考究的,是由五個步驟組成:
(1)明確目標;(2)列舉想法;(3)提煉延伸;(4)構建框架;(5)檢驗框架。
下面將詳細介紹「舉一反三」的步驟及方法:
如何將水杯中的水弄沒一半以上?在桌面上的玻璃杯中裝滿了清水,想想看如何在:
(1)不使玻璃杯離開桌面;(2)不移動桌子;(3)不破壞玻璃杯的情況下將水清空一半以上?
這個問題只是練手,不光是需要大家去思考,也需要拿出紙和筆寫下你能想到的方法。這樣的綜合訓練,不僅可以鍛鍊到大腦思維,還能鍛鍊你的邏輯思維能力。
大家可能想到3-5種方法,例如:吸管、海綿、紙巾、石頭或加熱等。這些想法在腦中的時候可能很亂很雜,當我們系統性的列舉下來,我們可以發現其中可以細化分類並加以延伸,我們可以想到更多的方法。
如果我們藉助一些思維方法和工具再進行深度思考總結,其實可以想到幾十或者上百種方法,甚至一些從來沒有想到或用到的方法。
應用「舉一反三」思考法打開思路可以通過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接下來,對每個步驟進行詳細地拆解。
第一步確立目標最重要的,你只有明確正確的方向,才能保證你接下來的思考是有用的。那麼我們需要做下面兩個事情:
(1)明確問題:明確問題的範圍和邊界,我們最終要將解決什麼,在什麼條件內解決;
(2)確立目標:我們需要拆解問題,將問題拆到我們認知的最小單元。要達到什麼目標,或者做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就能解決。
要解決問題首先就是設定正確的目標;目標不對,即使解決了,也是徒勞。這裡的目標,其實就是一個實現的條件,就是要到什麼程度有什麼條件,這個問題就算解決了。
例如,「如何搞定嶽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設立一個條件(目標):嶽母答應把女兒嫁給你。搞定嶽母本人不是最終結果,實現「讓她把女兒嫁給你」才是目標,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條件。目標的設定不一定要符合SMART原則,但一定要具體的。例如,如何設計一款電腦?這個問題的目標就很難清晰的定義,首先這個問題就非常的廣泛,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新款的電腦是什麼樣的並且也不知道針對的用戶群體是什麼。所以如果想要解決這種大問題,我們就需要拆分成多個小問題,設立多個解決小問題的「條件」。
把我們能想到解決某個問題或達成目標條件的方法,先一一羅列出來。接著上面的問題,要把水弄掉一半以上,大家首先會想到吸管、海綿等,那麼把這些想法寫出來,(詳見下圖3)。這裡可以用到便籤貼或思維導圖,以便後期整理思路。
這個步驟是關鍵核心步驟,需要提煉某個具體想法背後的原理,進行分類並延伸思考以找出更多的替代方案。主要做三件事情:
(1)歸類分組:將「屬性」相同的想法歸類到一組
(2)提煉概括:思考這些想法的深層原理是什麼呢?為什麼這個條件能解決這些問題呢?它們有什麼內在的關聯?
(3)拓展思考:請思考相同的條件(概念)是否還有其他方法、措施?圍繞目標,換個新的角度,是否能找到其他原理?
這一步我們已經有了解決問題的初步想法和方案,也就是整體的框架,我們先把這些想法進行歸類分組。比如,我們可以把吸管、海綿歸到一組,接下來進行提煉和概括初步想法的內在涵義,找到它們內在聯繫。深究到本質,提煉原理的方法就是問「為什麼?」,「為什麼這個想法或方案能解決問題,達成目標呢?」
舉例,思考:「為什麼吸管和海綿能把水弄出來呢?」 答案:「因為它們能把水吸出來」,這個回答就找到了原理「吸出來」。
回答」為什麼「的時候,一定要是向上凝練原理,而非向下的內容解釋。就是說不讓你解釋為什麼他能吸出來水,而是說為什麼能把水給清空。重點的動作還是需要找準!
舉例,思考:「為什麼吸管和海綿能把水弄空呢?」答案:「因為用吸管能產生負壓差,吸管就把水吸出來了;海綿本身有許多細小的孔,細孔能吸水,所以海綿把水吸出來了」,這些都是向下的內容解釋,而不是向上凝練原理。
在這個環節特別強調要向上提煉原理,而不能向下解釋(其實就是要找準問題的關鍵,不能明明是向西走,你偏偏向東),是因為接下來需要根據這個原理進行延伸。舉例,我們提煉出「吸出來」這個原理後,接下來進行延伸思考:
思考:「要把水吸出來,除了吸管和海綿,還有哪些方法呢?」
答案:「筆管、襪子、紙巾。。。」如果前面沒有提煉出原理,而是向下解釋原因,就很難進行延伸思考。
從中得出,我們需要的是提煉了原理,並在相同的原理下進行延伸思考,可以尋找到不少的替代方案,也即是說把這個原理進行了詳細的豐富。但是,這是表面的層次,把單個方面豐富化。如果想要想進一步打開思路,還需要換個角度,從不同的方向進行思考。這要求我們圍繞目標進行變化角度的探索。
舉例,思考:「要把水清空,除了吸出來,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答案:「可以把水溢出來」
思考:「要把水溢出來,有哪些方法呢?」
答案:「石頭、沙子、鐵塊。。。」等等
從之前的原理出發,圍繞目標換個角度思考,有可以進一步打開思路。
第四步,構建框架
在這個步驟中,需要把這之前的想法構建框架,用邏輯樹的形式呈現出來,並應用邏輯順序來延伸更多想法。主要做三件事情:
(1)向上提煉:它們共同的屬性是什麼?能提煉一個什麼內涵?
(2)橫向延伸:同一層級的替代方法、措施還有哪些?
(3)向下拆解:要實現上一級的目標,還能拆解哪些方法、措施?
之前你還是處在發散思維的狀態,內容想法都很多,但是我們是有意識的引導思維進行有目的性的發散思考,那麼到了這一步就需要邏輯整理,藉助邏輯和框架,把整個內容系統化。
思考:「石頭、沙塊能把水溢出來,它們有什麼共同的屬性或特徵呢?」(向上提煉)
答案:「它們都屬於實體」
思考:「要把水溢出來,除了加實體,能通過加力的方法嗎?」(橫向延伸,通過邏輯尋找答案)
答案:「可以通過加力的方法,例如吹風機」。
以上的思考是圍繞「溢出來」這個節點條件進行思考的。也可以圍繞總目標進行思考,
繼續舉例:思考:「吸出來和溢出來都沒有改變水的物理狀態(向上提煉),邏輯閉環了嗎?水的物理狀態有哪些狀態呢?」
答案:「水除了液體,還有汽態(蒸發、加熱、電解等方法)和固態(加冰、液化氮等方法)」。
我們通過向上凝練原理,同時運用邏輯思維進系統化的整理,橫向延伸,可以找到更多的可替代方法,進一步的深入思考凝練
那麼接下來把前面思考成果進行系統化的記錄和呈現
第五步,檢驗框架
這裡需要對邏輯框架中的每個小節點,每個層級都應用MECE原則進行檢驗,以便做到邏輯閉環。主要做三件事情:
(1)向上檢驗:上一級是否對下一級進行了概括?下一級是否對上一級的想法或目標提供了支撐?
(2)橫向檢驗:同一層級的想法是屬於哪種邏輯順序?它們的邏輯順序完整嗎?是否有重疊或遺漏?
(3)向下檢驗:要實現上一級的目標或想法,下一級的方法、措施有遺漏嗎?下一級的方法、措施,還有替代方案嗎?還能再往下拆解嗎?
自上而下對邏輯框架中的每個小項目、每個層級都按MECE原則進行檢驗。首先檢驗第一個層級,要把水清空,吸出來、溢出來、固態、汽態這四個分支是否符合MECE原則呢?
經過檢驗後,發現是不符合MECE原則的,吸出來和溢出來向上凝練後,都歸屬於「液態」,把液體、固態、汽態放在同一層級,才符合MECE原則。而且,只要把「液態」的共性提煉出來,我們又會發現邏輯沒有閉環,可以產生更多新的想法。
以此為依據,類推,邏輯樹中的其他項目和層級也可以進行邏輯檢驗,
以不斷完善框架,最後得到一個相對完整的思維導圖。
以上,就是深度「舉一反三」的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從日常工作中或者學習中,進行深度的問題剖解和思考。我們首先做到的就是要拆解問題,並進行小問題的解決方法的思考,然後再加以歸類。之後再用邏輯思維去判是否符合,並加以延伸。那麼我們之後思考問題就會更加深入,也不會只有單一的解決辦法了。思維還是需要多加練習,才能本能性的反應出來!!大家多多加油!
希望大家關注西控數碼港公眾號,會分向更多的商業思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