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思考?

2020-11-14 西控數碼港

「舉一反三」思考思維可以鍛鍊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培養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在當今社會是必要的存在, 思考更全面一些,才能防患於未然.


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中,當遇到問題,想的解決方案未必可行且有效,或條件不足以支持原有解決方案,我們必然要嘗試尋求替代性方案,或者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舉一反三」思考方式能幫我們鍛鍊思考思維,是進行創新思維訓練的一個重要的思考方法。這裡說的「舉一反三」是經過系統性論證並考究的,是由五個步驟組成:

(1)明確目標;(2)列舉想法;(3)提煉延伸;(4)構建框架;(5)檢驗框架。

下面將詳細介紹「舉一反三」的步驟及方法:

如何將水杯中的水弄沒一半以上?在桌面上的玻璃杯中裝滿了清水,想想看如何在:

(1)不使玻璃杯離開桌面;(2)不移動桌子;(3)不破壞玻璃杯的情況下將水清空一半以上?


這個問題只是練手,不光是需要大家去思考,也需要拿出紙和筆寫下你能想到的方法。這樣的綜合訓練,不僅可以鍛鍊到大腦思維,還能鍛鍊你的邏輯思維能力。


大家可能想到3-5種方法,例如:吸管、海綿、紙巾、石頭或加熱等。這些想法在腦中的時候可能很亂很雜,當我們系統性的列舉下來,我們可以發現其中可以細化分類並加以延伸,我們可以想到更多的方法。


如果我們藉助一些思維方法和工具再進行深度思考總結,其實可以想到幾十或者上百種方法,甚至一些從來沒有想到或用到的方法。



應用「舉一反三」思考法打開思路可以通過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 第一步,確立目標:明確需要解決的某個具體問題所要達成的目標;
  • 第二步,列舉想法:由目標產生一個或多個想法;
  • 第三步,提煉延伸:提煉「想法」背後的原理並延伸思考;
  • 第四步,構建框架:應用框架和邏輯引伸出更多想法;
  • 第五步,檢驗框架:應用邏輯和MECE,檢驗和完善框架。


接下來,對每個步驟進行詳細地拆解。


第一步,確立目標

第一步確立目標最重要的,你只有明確正確的方向,才能保證你接下來的思考是有用的。那麼我們需要做下面兩個事情:

(1)明確問題:明確問題的範圍和邊界,我們最終要將解決什麼,在什麼條件內解決;
(2)確立目標:我們需要拆解問題,將問題拆到我們認知的最小單元。要達到什麼目標,或者做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就能解決。


要解決問題首先就是設定正確的目標;目標不對,即使解決了,也是徒勞。這裡的目標,其實就是一個實現的條件,就是要到什麼程度有什麼條件,這個問題就算解決了。


例如,「如何搞定嶽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設立一個條件(目標):嶽母答應把女兒嫁給你。搞定嶽母本人不是最終結果,實現「讓她把女兒嫁給你」才是目標,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條件。目標的設定不一定要符合SMART原則,但一定要具體的。例如,如何設計一款電腦?這個問題的目標就很難清晰的定義,首先這個問題就非常的廣泛,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新款的電腦是什麼樣的並且也不知道針對的用戶群體是什麼。所以如果想要解決這種大問題,我們就需要拆分成多個小問題,設立多個解決小問題的「條件」。


第二步,列舉想法

把我們能想到解決某個問題或達成目標條件的方法,先一一羅列出來。接著上面的問題,要把水弄掉一半以上,大家首先會想到吸管、海綿等,那麼把這些想法寫出來,(詳見下圖3)。這裡可以用到便籤貼或思維導圖,以便後期整理思路。



第三步,提煉延伸

這個步驟是關鍵核心步驟需要提煉某個具體想法背後的原理,進行分類並延伸思考以找出更多的替代方案。主要做三件事情:

(1)歸類分組:將「屬性」相同的想法歸類到一組
(2)提煉概括:思考這些想法的深層原理是什麼呢?為什麼這個條件能解決這些問題呢?它們有什麼內在的關聯?
(3)拓展思考:請思考相同的條件(概念)是否還有其他方法、措施?圍繞目標,換個新的角度,是否能找到其他原理?

這一步我們已經有了解決問題的初步想法和方案,也就是整體的框架,我們先把這些想法進行歸類分組。比如,我們可以把吸管、海綿歸到一組,接下來進行提煉和概括初步想法的內在涵義,找到它們內在聯繫。深究到本質,提煉原理的方法就是問「為什麼?」,「為什麼這個想法或方案能解決問題,達成目標呢?」

舉例,思考:「為什麼吸管和海綿能把水弄出來呢?」 答案:「因為它們能把水吸出來」,這個回答就找到了原理「吸出來」。

回答」為什麼「的時候,一定要是向上凝練原理,而非向下的內容解釋。就是說不讓你解釋為什麼他能吸出來水,而是說為什麼能把水給清空。重點的動作還是需要找準!

舉例,思考:「為什麼吸管和海綿能把水弄空呢?」答案:「因為用吸管能產生負壓差,吸管就把水吸出來了;海綿本身有許多細小的孔,細孔能吸水,所以海綿把水吸出來了」,這些都是向下的內容解釋,而不是向上凝練原理。



在這個環節特別強調要向上提煉原理,而不能向下解釋(其實就是要找準問題的關鍵,不能明明是向西走,你偏偏向東),是因為接下來需要根據這個原理進行延伸。舉例,我們提煉出「吸出來」這個原理後,接下來進行延伸思考:

思考:「要把水吸出來,除了吸管和海綿,還有哪些方法呢?」
答案:「筆管、襪子、紙巾。。。」如果前面沒有提煉出原理,而是向下解釋原因,就很難進行延伸思考。


從中得出,我們需要的是提煉了原理,並在相同的原理下進行延伸思考,可以尋找到不少的替代方案,也即是說把這個原理進行了詳細的豐富。但是,這是表面的層次,把單個方面豐富化。如果想要想進一步打開思路,還需要換個角度,從不同的方向進行思考。這要求我們圍繞目標進行變化角度的探索。

舉例,思考:「要把水清空,除了吸出來,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答案:「可以把水溢出來」
思考:「要把水溢出來,有哪些方法呢?」
答案:「石頭、沙子、鐵塊。。。」等等


從之前的原理出發,圍繞目標換個角度思考,有可以進一步打開思路。


第四步,構建框架

在這個步驟中,需要把這之前的想法構建框架,用邏輯樹的形式呈現出來,並應用邏輯順序來延伸更多想法。主要做三件事情:


(1)向上提煉:它們共同的屬性是什麼?能提煉一個什麼內涵?
(2)橫向延伸:同一層級的替代方法、措施還有哪些?
(3)向下拆解:要實現上一級的目標,還能拆解哪些方法、措施?


之前你還是處在發散思維的狀態,內容想法都很多,但是我們是有意識的引導思維進行有目的性的發散思考,那麼到了這一步就需要邏輯整理,藉助邏輯和框架,把整個內容系統化

思考:「石頭、沙塊能把水溢出來,它們有什麼共同的屬性或特徵呢?」(向上提煉
答案:「它們都屬於實體」
思考:「要把水溢出來,除了加實體,能通過加力的方法嗎?」(橫向延伸,通過邏輯尋找答案
答案:「可以通過加力的方法,例如吹風機」。



以上的思考是圍繞「溢出來」這個節點條件進行思考的。也可以圍繞總目標進行思考,

繼續舉例:思考:「吸出來和溢出來都沒有改變水的物理狀態(向上提煉),邏輯閉環了嗎?水的物理狀態有哪些狀態呢?」
答案:「水除了液體,還有汽態(蒸發、加熱、電解等方法)和固態(加冰、液化氮等方法)」。


我們通過向上凝練原理,同時運用邏輯思維進系統化的整理,橫向延伸,可以找到更多的可替代方法,進一步的深入思考凝練


那麼接下來把前面思考成果進行系統化的記錄和呈現


第五步,檢驗框架

這裡需要對邏輯框架中的每個小節點,每個層級都應用MECE原則進行檢驗,以便做到邏輯閉環。主要做三件事情:

(1)向上檢驗:上一級是否對下一級進行了概括?下一級是否對上一級的想法或目標提供了支撐?
(2)橫向檢驗:同一層級的想法是屬於哪種邏輯順序?它們的邏輯順序完整嗎?是否有重疊或遺漏?
(3)向下檢驗:要實現上一級的目標或想法,下一級的方法、措施有遺漏嗎?下一級的方法、措施,還有替代方案嗎?還能再往下拆解嗎?


自上而下對邏輯框架中的每個小項目、每個層級都按MECE原則進行檢驗。首先檢驗第一個層級,要把水清空,吸出來、溢出來、固態、汽態這四個分支是否符合MECE原則呢?


經過檢驗後,發現是不符合MECE原則的,吸出來和溢出來向上凝練後,都歸屬於「液態」,把液體、固態、汽態放在同一層級,才符合MECE原則。而且,只要把「液態」的共性提煉出來,我們又會發現邏輯沒有閉環,可以產生更多新的想法。


以此為依據,類推,邏輯樹中的其他項目和層級也可以進行邏輯檢驗,



以不斷完善框架,最後得到一個相對完整的思維導圖。



以上,就是深度「舉一反三」的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從日常工作中或者學習中,進行深度的問題剖解和思考。我們首先做到的就是要拆解問題,並進行小問題的解決方法的思考,然後再加以歸類。之後再用邏輯思維去判是否符合,並加以延伸。那麼我們之後思考問題就會更加深入,也不會只有單一的解決辦法了。思維還是需要多加練習,才能本能性的反應出來!!大家多多加油!

希望大家關注西控數碼港公眾號,會分向更多的商業思維哦~

相關焦點

  • 如何培養自己深度思考的習慣?
    2、時間找出一塊一小時以上的時間,把自己跟雜事隔絕開:需要回復的信息先回完、要麼關上推送。如果可以,放大招:飛行模式。保證這段時間,不被雜事追趕到繃緊神經:緊張地思考,只會讓你緊張到不能思考。習慣淺層思維的人,死死抓住舒適的想法,被「證實偏差」封印在自己的狹隘裡;而懂得深層思考的人,則不斷地挑戰舒適度、調整自己、持續開掛。咋訓練呢?這裡提供一條思路,源自《老友記》Joey 喬伊的智慧:直接面對它!
  • 思考快與慢,激活理性思考避免成為非理性的自己
    前者是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思考系統,後者是需要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的思考系統。在人類的決策行為中,由於慢思考系統的懶惰,很多時候會由快思考系統佔據主導。而快思考的直覺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導致種種偏見和失誤。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地動慢思考系統去彌補,提高決策質量。 對我們大家來說,更有意義的事情,是如何儘可能的規避偏見和判斷失誤,提高判斷和思考的質量。
  • 如何思考,讓你不再胡思亂想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件事情你認為自己應該去做但是又存在各方面的顧慮,所有的想法在你的大腦裡不停的吵嚷、尖叫,每一種想法都有道理,每一種思路都有利有弊,這時候其實你已經陷入了「思考迷宮」,你需要有一套工具可以帶你走出迷局。
  • 怎樣才能啟發自己深入思考?
    又或者面臨一些選擇,不知如何才能快速選到屬於自己的最優方案!我們絞盡腦汁思考,有時卻停滯不前或徒勞無功。歸根結底,其實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到「深入思考」。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啟發自己深入思考呢?
  • 人的大腦如何進行創造性思考?
    人的大腦如何進行創造性思考?如何獲得源源不斷的好創意?什麼樣的創新產品可以被大眾接受,成為流行?組織如何做才能在創意經濟時代,獲得優勢?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年05月 在近200個創新案例中,你可以看到,人類如何運用創造力實現飛奔
  • 「思考,思考,再思考」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名言,好簡單,好樸素:「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對愛因斯坦了解不多,但他能說出這樣的話來,足見他對思考是多麼的重視。他所研究的很多東西,在物理世界中都看不見、摸不著。他必須在他的大腦中構建整個的複雜模型。這是對一個人智力、腦力、心力、甚至是體力的重大考驗。
  • 「高級產品經理」如何讓自己輕鬆的創新和思考?
    我們在某些情境下創新的效率會遠遠高於平時,所以通過讓自己在適合的情境下進行思考來提升創新的效率是可行的。這樣的方法中比較好操作的就是調節身心,讓自己在非常放鬆、舒適的情境下思考,以營造出更容易激發靈感的環境。
  • 如何讓所有人有條理地「同步思考」 問題:避免無組織思考的危害
    所有人有條理地「同步思考」問題:人越多,無組織思考的危害越嚴重如果你一個人生活,不愛收拾屋子,那麼你在屋子裡做點什麼事情時效率可能會比較低。不過,你還是很清楚如何在混亂的屋子裡生活。你知道在地板上的哪一堆東西裡最有可能找到你最喜歡的襯衫,你也知道搖控器放在哪兒。
  • Paul Graham:如何具有獨立思考能力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投資實習所(ID:startupboy)我們都在追求獨立思考的能力,但究竟什麼才是獨立思考,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具有這種能力,Paul Graham 最近寫的這篇 How to think for yourself 的文章,對這個問題做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分析
  • 如何結構化地思考、做事、成長?
    這些問題,根據我自己工作經驗的總結,認為大都是對結構化認知不足和踐行不佳導致的。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從多行業多領域的使用可以反思和加深自己的認知。(價值的維度)一個團隊接手某項業務或需求,其背後都會有思考:我們是期望借著這個業務打造一個平臺,提升整體行業的表現;還是突擊這個業務方向,佔領局部的商業藍海······接到一個需求時一定要思考更大層面這事的價值,才能更好的判斷優先級、做事模式。
  • 如何培養自已深度思考的習慣?
    這是一個令人值得思考的問題?最近,讀了《高階思維,普通與卓越的分界線》這本書,裡面介紹了思維差異,是如何培養的?&思維差看這裡未來,屬於那些有高階思維的人1.生存上的領先從思維領先開始一個人,只有思維領先了,才會有行動上的領先,繼而是成就的領先。
  • 《多維度思考》打破常規,超級思考法則,幫你重塑全新的自己
    事情本來沒有好壞之分,只不過我們的思考方式不同,導致了不同的好壞結果。《多維度思考》這本書作者就從思考方法入手,提供了大量新穎獨特的思考方法,幫助我們的思考變得全面,生活變得幸福,重塑一個全新的自己。 書中主要講述了10種思考方式,每一個思考方式背後都對應著10個法則,由此構成一百個法則。
  • 如何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每天處在碎片化信息中的我們,似乎逐漸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個缺乏獨立思考的人,往往無法系統地建立、表達自己的意見,只能跟隨著他人的觀點隨波逐流。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他的著作《烏合之眾》中向我們傳達了一個觀點: 大多數人都是懶於獨立思考的。
  • 如何培養自己深度思考的習慣?不進後悔!讓你的世界觀煥然一新
    另一方面,能避免自己的大腦作出過度簡單或者非理性的判斷。這道篩子,也就是能訓練深度思考能力的工具——【批判性思維】。那我們如何避免這一點呢?簡單來說,有個「GHC」模型。在媒體呈現的只有好處時,你思考一下,有沒有可能有壞處,在全部是負面消息時,你跳出來看看有沒有好的地方?當然,這不是要求我們一直都要和新聞做對立面,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我們只是做一個有思想的人,去對身邊的大事小事進行思考、審視,雖然不能做到不受新聞媒體的影響,但是足夠脫離被「洗腦」暗示的命運了。
  • 如何停止過度思考,你錯過了眼前的一切
    所以讓我把這個弄清楚:你一直在思考,但是你從來沒有考慮過你花了多少時間思考。這聽起來像是上癮了。我知道,因為我也沉迷於思考。 過度思考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但當它失控,會導致睡眠失調,「分析癱瘓」,甚至威脅到心理健康。它也很難診斷,更別說治癒了。當我吃得太多的時候,我可以說:「我吃得太多了,我得少吃。」當我工作太多時,我可以說:「我累壞了,我需要停止工作。」
  • 愛迪生:5%的人獨立思考,白手起家富人怎麼思考?
    想要不被超越,對自己的職業發展進行思考就必不可少。富人們在進行職業發展思考時,多半會提出以下問題:如何才能掙更多的錢?如何提高自己在客戶心目中的價值?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未來行業規劃?
  • 《多維度思考》:如何在單向度的世界,做個多維度的人?
    就像一頭母牛反覆咀嚼一樣,只有那些長時間反覆出現的思考過程,或者持續了一段固定時間的思考,才會進入我們的創造性大腦,讓我們產生一個自己可以意識到的想法。而淘汰和揀選的過程,依賴於我們的思維模式。思考是為了獲得知識,因此,知道該怎麼做和如何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獲得更多元的知識,而更多元的知識又會形成更多維的思考,最終,我們通過這個良性循環,讓現代文明的延續成為可能。
  • 厲害的人如何思考問題?當你無助時,高手早已行動並成功
    當煩惱向你撲來,感覺全世界都在針對你,你陷入到了無助中,不知道未來該如何進行下去。當我們去做想要的事情時,你認為這可以帶給伴侶幸福感,誰知道有時候對方似乎就是不領情,難道是對你有意見嗎?有時你在工作的時候,覺得自己可以勝任的一份工作,卻出現了問題,難道是自己的能力遇到瓶頸了嗎?
  • 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性如何突破?
    會導致個體以懶惰的方式替代需要做出努力和思考去應對的新生事物。那麼,如何避免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習慣化呢? 容易的事情才會讓人產生思考和做事方法的習慣化! 當你覺得處理事情容易的時候,會欣喜說道:這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是我擅長的!這是我的舒適區!我做這事從容不迫!遊刃有餘!我太喜歡了! 但是要及時認知到:處理容易的事情雖然讓人覺得安全,但是進步從此遙遙無期!
  • 意識的本源:當你認真思考自己的時候,你永遠思考不到自己「上」
    導讀:意識的本源:當你認真思考自己的時候,你永遠思考不到自己【上】。由於篇幅過長,讀者建議分上下兩篇發布。所以此篇為第二章的上篇。如果你有關於意識更好的認識和思考,請留言,歡迎討論。第二章:意識的本源——靈遁者如果你認真看了第一章《邏輯本源》的內容,就會對第二章的命題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