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個來訪者告訴我,他們之間沒有第三者,沒有特別大的矛盾,但是一地雞毛,每天都為些瑣碎的事情爭吵,經常性說離婚。
在婚姻情感諮詢的過程中,我們能看到很多婚姻累積矛盾,導致最後出軌或者對婚姻絕望了。
為什麼好好的日子,要不斷的爭吵呢?
1、 自信心不足,太過在意他人的看法,這一般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經常會批評孩子、挑剔孩子、指責孩子,就算孩子做的再好也擔心孩子翹尾巴所以要打壓孩子。這類孩子成年後就會自信心較低,他信為主,只有別人說我好,我才好。我無法評價自己,或者經常覺得自己做的不好。
你可以看看自己在成長中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一般這樣的孩子成年後在婚姻中,會比較敏感,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只有另一半認可我,我才是真的做的很好。
其實他內在的聲音是:你要同意我的看法,你要在意我的想法。但是另一半覺得這僅僅是一件事情,沒什麼啊,看不到對方內心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2、 在婚姻中爭對錯,如果自己是對的,那就說明我的能力比你強,我懂得比你多,我的價值感更高。
婚姻關係中如果一方永遠要壓著另一方,讓另一方跟著自己的想法走,你覺得可能嗎?另一半不爭吵只能代表他在壓抑自己,不是不爆發,而是積累到最後一定會爆發。
3、 思維模式不同,我們看到的是夫妻經常因為瑣碎事情吵架,但是真的是這麼簡單嗎?
其實這是代表原生家庭中的思維模式或者應對生活的生存方式,因為他在童年的時候不用這樣的方式去適應父母或者周邊環境,可能就會有危險事件。你可以看到討好型人格,為什麼會討好,因為父母需要孩子去討好他,如果不討好,也許孩子今天要麼挨罵要麼挨揍,這個思維模式就形成了。
在溝通的時候我們一般溝通的是情緒,當情緒緩解了,其實事情就容易解決了,我們所說的通情達理先把情通上再來講理。
在發生矛盾中一定要記得不能攻擊他人人格:
比如,你爸媽也不知道怎麼教你的
你這都不會,沒見過你這麼傻的
你跟我不是一路人
這些攻擊性的語言都是在人格上攻擊,吵架我們要就事情去爭吵,而不是罵他人人格以及自尊。
那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我們看看溝通的四步法。
1、 在兩人矛盾比較激烈的時候,不要當下去解決問題,緩一緩再說。因為在當下解決問題可能雙方都帶著情緒,越溝通可能越糟糕,我建議第二天或者再過兩天溝通,不要拖太久,一般五天內溝通。
2、 我們要尊重彼此的思維差異。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這就像是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葉子,我們的三觀不可能完全一致,我們要理解,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他的成長環境所造成的。
3、 我們既然理解了差異,就能夠看到爭吵的事情後面他想要的是什麼?
比如說:一個長期在婚姻中被另一半貶低的人,她想要的就是認同。當你能夠滿足到他的需求的時候,自然你們的關係就會形成正向的流轉,他也不會往外去尋求。
我們一定要去了解對方的原生家庭,知道他的人格特質,這樣我們能夠知道他的需要,避免踩雷。
4、 我們要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
例如:你每天都不洗澡就上床,多髒啊,你就是個鄉下人,不要跟我一起睡。你覺得對方能舒服嗎?
我們換個方式:老公,你工作也比較累,洗澡可以緩解你的疲憊;同時洗澡會比較乾淨,我比較喜歡你洗完澡沐浴露的味道。當他做到了一定要去肯定他,給與他一個鼓勵,洗完澡的老公真帥,在他臉上親一下。他就能感覺到快樂。
婚姻中經常爭吵的兩個人,並不是不愛了。但是經常爭吵,真的會感覺不到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