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懼
我一個生活上的老師曾經跟我說,做人要懂得害怕,這樣才知道有什麼事情是自己不能碰的。
不過後來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懂得害怕很重要,懂得不怕更重要。
這並不是說做人要有防範意識這點是錯的,而是不能因為要防範而放棄去突破的勇氣。
中國有句俗話,叫「有棗沒棗打一桿子再說」。
什麼意思呢?做一件事,能不能做成功先不說,至少要有敢於嘗試,敢去挑戰的勇氣。
這年頭失敗如同家常便飯,但因為怕失敗所以無法接受起伏的人生,只能和自己的軟弱妥協。
無懼不是什麼都不怕,而是沒有什麼事情會嚇倒自己,人生真正能打拼的就幾十年,為什麼很多人都在追求無悔的生活?
因為拼過了才能無悔,不拼,浪費了青春和精力,必然會後悔。
二、出路
剛才我們說,做人要勇於嘗試,不怕失敗,那麼當失敗真正來臨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將我們的利益最大化呢?
做人,做聰明人,一定要有出路意識。
什麼叫出路意識?就是無論你做什麼,無論你面對什麼,永遠不要覺得自己可以「一帆風順」。
出路意識,就是讓你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境況時都能保證自己可以多一種選擇,多一次機會。
順境之中,可以讓你保持清醒的頭腦,讓你不會因為成功而沾沾自喜,會讓你一直關注境況的變化,始終讓自己有路可循。
逆境之下,出路意識能夠讓你儘量減少損失,儘快脫離逆境的困擾,讓你始終有多個選擇來保證自己的生活不會無路可走。
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出路意識的本質是讓一種保障,這種意識會讓你時刻保持面對境遇的清醒認識。
出路,是一個人的「生存保險」,這也許不會讓你的人生走向巔峰,但卻能讓你始終保持前行,並且不會迷失自己。
面對人生的起伏,有出路,就有更多的選擇。
三、抗壓
咱們繼續說說順境和逆境的事情,畢竟這就是人生起伏的現實面貌。
很多人都知道逆境需要抗壓,頂住壓力才能前行,但其實順境更需要抗壓。
因為順境不易,很多人擔心失去順境,所以他們一邊珍惜順境為他們帶來的人生福利,一邊擔心自己從順境中走出之後會不知所措。
這就是過度擔心自己未來的結果:這種壓力,往往比在逆境之中的壓力還要大:
因為最大的痛苦不是「沒有」,而是「曾經擁有」。
人們要學會抗壓,抗壓其實並不是什麼技巧性的能力,而是一種心態上的歷練。
抗壓沒有訣竅,也不需要什麼所謂的暗示或者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抗壓就是應對壓力,然後用自己能夠接受的方式消化壓力。
壓力這個東西,消化的方法因人而異。
比如有些人面對壓力,抗壓喜歡選擇去發洩,唱歌吃飯,或者周末登山運動放鬆。也有些人選擇用獨處的方式去處理,比如壓力過大的時候找機會一個人去旅行,通過獨處的時間去消解這些導致壓力的種種信息。
學會抗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要因為那句「把壓力轉變成動力」就覺得壓力沒什麼了不起,現在很多都市人年紀輕輕就得了抑鬱症,為什麼?就是無法把壓力消解的結果。
找到壓力的根源,了解自己消化壓力的方式,這在當代快節奏的生活中,甚至可以說是一項「保命技能」。
四、人生的起伏,不僅僅是考驗
我聽過很多關於人生起伏的說法,其中較為主流的觀點,就是談到人生起伏是一種考驗。
對,這確實是一種考驗,但是如果我們深入思考過後會發現,這種考驗的背後其實也蘊含著挑戰。
人生的起伏就像是吃飯睡覺一樣,這是你人生中一個「不定期的任務」。
不管你是否願意,你都要面對,或者說其實面對過後也並沒有什麼太多的問題:最差的結果,就是讓時間帶走一切。
但我們可以選擇不用最差的結果去體驗這些人生起伏,所以我們才要去學習怎麼處理這些問題。
人為什麼要一直學習?
就是為了應對人生中所出現的種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