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剛開始翻閱心理治療師克裡斯多福·孟所著的《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梁》,在開篇他就揭示了這一戀愛中最為常見的現象——越是喜歡越是不敢靠近。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克裡斯多福·孟告訴我們,「人們戀愛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心理分析大抵都是如此吧。無論多麼唯美、多麼忠貞不渝的愛情,一經分析家們庖丁解牛式的大卸八塊後,所呈現的本質都是赤裸裸的利己主義。
我們在愛情中尋覓的,是一個能夠視我們為獨一無二的那個人,並且我們也相信只有成為他/她最為重要的人,我們才能夠永遠被愛。
因此,當我們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那個「對「的人時,我們腦補了他/她身上所具備的所有我們嚮往卻不曾擁有的東西。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的自卑告訴我們,如果他/她發現我們並不擁有這些令人嚮往的特質的話,是不可能青睞我們的。
於是,有一種可能是,我們為了吸引他/她,必須假裝擁有這些我們拼命追求也不曾具備的特質,像開屏的孔雀那樣用力地試圖表現出最好的一面;
另一種可能就是,我們越是渴望,越是害怕對方發現我們的弱點,然後和我們生命中重要的人一樣讓我們品味被拋棄感,因此我們必須小心翼翼,想擁有卻又不敢靠近。
這個如「真命天子「般的人,被我們投射了完美的光環,令光芒之下真實的我們顯得如此的卑微。
到底要成為怎樣的」最好的自己「,才能俘獲如此」最好的愛人「呢?
在月暈的作用下,愛情註定是在自卑與假裝強大的幻想中開啟,然後步入一段從熾烈的夢想走向幻滅的現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