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雜誌》中提到:「孑然一身」,意思是孤孤單單一個人,與當代獨立女性的現狀非常貼切。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大齡剩女越來越多,是她們想單身嗎?
那也不見得,有一個35歲單身女子就面臨這種狀況,她說出了自己的實情。
以前的人們講究先成家再立業,但現在不同了,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晚婚晚育,他們希望自己先立業再成家。
當代社會發展的速度很快,留給女性發展的機會逐漸增多,加上現在講究女性獨立,所以就有很多的女性跟隨這波獨立的大流,讓自己實現經濟自由。
年輕人也有著一股熱血,她們想靠自己去打拼事業,證明女性不比男性差,至於終身大事則暫且不在她們的考慮範疇。
事業愛情能兼得嗎?
父母逼婚引起逆反心理
當女性從學校畢業兩年左右,那個時候大概是處於25歲,父母就會急著給自己女兒找對象,開始組織各種相親局,並會在女兒耳邊念叨,女孩子25歲不結婚就嫁不出去了。
還會說你王叔叔家女兒去年就結婚了,今年都生孩子,你現在連男朋友都沒有。
隨著父母的嘮叨,女性開始對結婚產生了厭惡,就不想那麼早結婚。
社會趨勢
現在去企業面試,面試問題一般都是「你有男朋友嗎」、「結婚了嗎」。
企業為什麼要這麼問呢?
因為女性結婚後,就意味著要生孩子,要休產假,那就沒有辦法再繼續工作,為公司產生價值。
就算女性生完孩子後,可以立馬回公司上班,但她的重心肯定會慢慢偏向孩子。
即使女性的工作能力很強,但由於這些因素的限制,女性在工作上就會受限。
寧缺毋濫
有人就在想,這些大齡剩女是因為顏值不高所以才找不到男朋友嗎?
其實她們的顏值普遍不低,至於為什麼找不到男朋友,是由於她們的心中秉持著寧缺毋濫的原則。
她們不希望自己是為了談戀愛而談戀愛,為了結婚而結婚,她們只想跟從自己的內心。
不知道從什麼開始,女性到了25歲不結婚,父母就認為要嫁不出去,成為大齡剩女。
她們把女性的黃金年齡局限於25歲之前,但女性的價值不應該以是否結婚為衡量標準。
她們不管自己的年齡多大,都不會降低自己的擇偶標準,她們想要找到一個與自己契合的人,不僅從外表上,還要從思想上。
她們不在意外界的眼光和評價,會堅守住自己最初的想法,寧願單身,也不要隨便找個人結婚,
想要先發展事業
剛步入社會有著一腔熱血,就想先努力工作,發展自己的事業,只有當自己變得優秀時,才能遇到優秀的人。
但事業並不是一兩年就可以發展起來,最起碼要三年以上。
同事的姐姐就是這樣,她姐姐是英語翻譯官,讀了研究生出來,當時已經25歲,剛出校門的時候是初級翻譯,然後靠自己的努力成為了高級翻譯,但她還想繼續往上發展,但此時的她已經30歲了。
她父母很著急她的婚事,得知她還想發展自己的事業,父母立即勸她,說她一個女孩子做成這樣已經很棒,可以考慮自己的婚事。
後面,她父母就頻繁安排相親,現在她已經結婚生子。
由此可見,女性發展事業很不容易。
年齡帶來的身體變化
當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齡再生寶寶,就是高齡產婦,且不說高齡產婦懷孕的艱辛,生產就是一道「鬼門關」,可能躺在生產臺上就下不來。
而且到了一定的年齡,想要懷寶寶很不容易,大多數家庭都不願意兒子娶大齡剩女。
這個時候大齡剩女就處於不上不下的現狀,想找年輕的,年輕的男性在忙於事業,還不想立馬結婚,而和自己年齡一樣的男性,又想找年輕的女性,剛好就處於中間狀態,於是就成了剩女。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人」,即使成為大齡剩女,也不能為了能結婚就找個人嫁了,還是要有一定的標準,否則嫁錯人就是悔恨終生。
再者,女性去參加父母安排的相親局,父母不會害自己的孩子,介紹的男人都不會差,可能就是顏值上不符合自己的標準,但顏值終將會隨著歲月逝去,最重要的還是對自己好。
好好生活,不要為「大齡剩女」這個標籤而感到焦慮。
愛情現在沒來,不代表過一段時間不來,多關注男生的內在,你會發現愛情就在身邊。
參考資料:《清波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