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寫一點#個人能力提升#《態度》#失敗並非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說,要勇於嘗試,不要害怕失敗。只有嘗試了才有獲得成功的可能,不嘗試一點成功的機會都沒有。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提出「經驗對於幹部是必需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想要成功要在學會接受失敗,但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並非如此。
一般我們遇到困難會做出兩種選擇,一種是「躲」,迴避這種困難;另一種是「戰」,挑戰下自己,想辦法克服困難。
第一種「躲」。為什麼遇到困難會「躲」?可能是他一直處於失敗的過程中,從沒有感受過成功的喜悅。心理學中有個詞叫「習得性無助」。這是由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創造的心理學概念。
他把兩群狗趕到A、B兩個籠子裡,並給籠子通電。A籠子和B籠子用一根鐵桿接通,所以兩個籠子裡的狗都經受了同樣的電擊。區別僅在於, A籠子裡有切斷電源的槓桿,而B籠子沒有。被電擊很痛苦,狗就在籠子裡跑來跑去找辦法。A籠子的狗很快學會通過按槓桿切斷電源,而B籠子的狗卻什麼都做不了,只能等著A籠子的狗切斷電源。
後來,他把這兩群狗分別放到C籠子裡。C籠子並沒有槓桿,但是很矮,只要奮力一躍,狗就能跳出籠子。他給C籠子通電時,A籠子裡的狗到處找槓桿,沒有找到,但它們很快學會從C籠子裡跳出來。而B籠子的狗卻只會趴在籠子裡, 「嗚鳴」哀號著經受電擊,一動不動。A籠子的狗不斷嘗試跳出籠子,而B籠子的狗受了電擊卻一動不動,因為它習得了一種信念:我做什麼都沒用,這種信念,讓B籠子的狗放棄了掙扎。
遇到困難選擇「躲」這類人會覺得就算再努力都是失敗,我還是躲開吧!
另一個「躲」的原因是追求完美。奢望一次做到最好,這類人不是因為不想做事,而是一根筋地追求最好,到最後什麼都做不成。
第二種「戰」。這類人大多嘗過成功的滋味,並通過這些成功的過程,學會取得成功的方法。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有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他們去做生意。
等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我用你給我的一錠銀子賺了10錠銀子」。於是國王獎勵第一個僕人10座城邑。
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您給我一錠銀子,我已經賺了五錠」。於是國王獎勵給他5座城邑。
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您給我的那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生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國王聽完後將第三個僕人所保存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並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都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多給他,這叫多多益善。」馬太效應就出自於此。
一個人如果做一件事失敗了,雖然可以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但是第二次哪怕他離成功再近,都有可能在最後時刻功虧一簣。人只有成功過一次,才更容易成功第二次、第三次。
這類人的成功方法都很相似,他們都是從做成小事、身邊的事、容易做的事開始,一步步改進和完善,最終逐步走向更大的成功。
成功是成功之母,那就從做成一件小事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