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並非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2020-10-21 黑碳包

#每天寫一點#個人能力提升#《態度》#失敗並非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說,要勇於嘗試,不要害怕失敗。只有嘗試了才有獲得成功的可能,不嘗試一點成功的機會都沒有。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提出「經驗對於幹部是必需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想要成功要在學會接受失敗,但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並非如此。

一般我們遇到困難會做出兩種選擇,一種是「躲」,迴避這種困難;另一種是「戰」,挑戰下自己,想辦法克服困難。

第一種「躲」。為什麼遇到困難會「躲」?可能是他一直處於失敗的過程中,從沒有感受過成功的喜悅。心理學中有個詞叫「習得性無助」。這是由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創造的心理學概念。

他把兩群狗趕到A、B兩個籠子裡,並給籠子通電。A籠子和B籠子用一根鐵桿接通,所以兩個籠子裡的狗都經受了同樣的電擊。區別僅在於, A籠子裡有切斷電源的槓桿,而B籠子沒有。被電擊很痛苦,狗就在籠子裡跑來跑去找辦法。A籠子的狗很快學會通過按槓桿切斷電源,而B籠子的狗卻什麼都做不了,只能等著A籠子的狗切斷電源。

後來,他把這兩群狗分別放到C籠子裡。C籠子並沒有槓桿,但是很矮,只要奮力一躍,狗就能跳出籠子。他給C籠子通電時,A籠子裡的狗到處找槓桿,沒有找到,但它們很快學會從C籠子裡跳出來。而B籠子的狗卻只會趴在籠子裡, 「嗚鳴」哀號著經受電擊,一動不動。A籠子的狗不斷嘗試跳出籠子,而B籠子的狗受了電擊卻一動不動,因為它習得了一種信念:我做什麼都沒用,這種信念,讓B籠子的狗放棄了掙扎。

遇到困難選擇「躲」這類人會覺得就算再努力都是失敗,我還是躲開吧!

另一個「躲」的原因是追求完美。奢望一次做到最好,這類人不是因為不想做事,而是一根筋地追求最好,到最後什麼都做不成。

第二種「戰」。這類人大多嘗過成功的滋味,並通過這些成功的過程,學會取得成功的方法。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有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他們去做生意。

等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我用你給我的一錠銀子賺了10錠銀子」。於是國王獎勵第一個僕人10座城邑。

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您給我一錠銀子,我已經賺了五錠」。於是國王獎勵給他5座城邑。

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您給我的那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生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國王聽完後將第三個僕人所保存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並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都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多給他,這叫多多益善。」馬太效應就出自於此。

一個人如果做一件事失敗了,雖然可以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但是第二次哪怕他離成功再近,都有可能在最後時刻功虧一簣。人只有成功過一次,才更容易成功第二次、第三次。

這類人的成功方法都很相似,他們都是從做成小事、身邊的事、容易做的事開始,一步步改進和完善,最終逐步走向更大的成功。

成功是成功之母,那就從做成一件小事開始吧。

相關焦點

  •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從小到大,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失敗是成功之母」。很多人一生經歷了無數的失敗,最終也沒有走向成功。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當之無愧的成功之母。也可以稱為「勝利者效應」。想要獲得勝利,並不是靠一次次失敗堆積出來的,而是一次次的小勝利,不斷的加持,鞏固信心,才會勝者恆勝。舉個例子。
  • 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對是錯?其實這樣看待失敗,你會更加成功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我想你聽了也已經不下一百遍了吧!那麼你認為這句話到底是對還是錯呢?其實我想說的是,這句話其實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只是毒雞湯罷了。特別是人到了中年以後,一味地相信與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失敗不僅僅會影響你的心態,更會讓你愈發的自卑,學會轉變對待失敗的態度,你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01拿社會現實來說,在失敗之後屢敗屢戰的人有嗎?沒錯,是有的,那麼有成功的嗎?
  • 失敗真的是成功之母嗎?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失敗是成功之母」,只要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我們就可以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發現,面對挫折,有些人是屢敗屢戰,最終獲得成功;但也有很多人是屢戰屢敗,最終認命放棄,不再努力。是什麼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
  • 比起失敗,我們更需要成功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失戀10次的我,和換了10個妹子你,咱們同時追一個女生,誰的勝率大?同一個項目,創業失敗10次的我,和創業10次都成功的你,咱們再次創業,誰的勝率大?「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是一句民間智慧,不具備現實性。如果非要讓這話變得可信、可行,那麼應該改成「他人的失敗是我的成功之母」。是的,讓別人去試錯,我光是撿便宜就行了,你們去陣痛,我來吸取經驗教訓,我來享受革命成果。
  • 沒有失敗,哪來成功
    每一次的失敗,都是為以後的成功做準備的,失敗是成功之母。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做小瓜餅的經歷。專職做全職太太,僅僅才一年時間,剛開始做小瓜餅,試著去做,因為以前只吃過,並沒有真正的去做過,第一次做的很成功,其實那就相當瞎貓碰上了死耗子,萬裡挑一啊,可我卻以為,我會了,第二天老公來了,我就給他說,「改天給你做小瓜餅啊,我做的可好吃了」,他說「好」。
  • 失敗到底是不是成功之母,就取決於你是不是一個「專業的犯錯者」
    工作中大家都會經歷大大小小的挫折,我們稱呼他為失敗。人一生中的成長過程中,從學習走路說話到上學接受教育考試,到面對人際關係包括親情愛情友情,我們總是在面對各種不如預期的失敗。有的人在錯誤中學習改正了,而有的人被接二連三的失敗擊垮委靡不振,如何讓失敗成為前進的助力,其實是需要透過理性的思考與行動的。
  • 別跟我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它倆壓根沒啥關係
    有的朋友說做自媒體失敗了,半年也沒收益,我看了看,半年更了十個指頭能數過來的文章,還短小精悍。他們跟我聊,說自己總失敗,問我怎麼成功?我要知道怎麼成功,我早馬不停蹄奔向美好生活了,我還在閒著幹啥?!可是,我思來想去,成功的途徑我不知道,原因我還是有心得的。你總是假裝在努力!你看人家考了注會,律師,評估師等等,你也羨慕至極。你也買了書,天天假裝工作很忙,今天沒時間,明天沒時間,反正一周你能找六個理由,剩下一天翻開第一頁看看。
  • 如何成功走向失敗
    擔心自己以後萬一成功了,走向了人生巔峰該怎麼辦?那不是會過上那種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美好生活嗎?這對於一個渴望擁有失敗人生,成為大家口中一致肯定的loser的人來說無疑是最不想它發生的事。那麼有沒有辦法能夠擺脫這種不確定性或者最大限度的避免成功的發生呢?經過一些學習並根據過往的經驗,終於找到了一些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失敗的機率,最不濟也可以讓自己過得非常痛苦。
  • 男人的成功與失敗,是從這裡開始...
    在傳統的易學理論中,一個男人的妻子和母親,代表著家庭的財運和福祿:我如母宮為福德,我如妻宮為財帛。所以你會發現,所有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所有取得長遠事業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和睦的家庭。無一例外,家庭和睦了,你的事業才開始步入正軌。相反如果你的家庭,開始雞飛狗跳、夫妻反目、父不父子不子,你要知道,你的基礎已經開始動搖了,你的事業開始走下坡路了,不管你的事業做得多大!
  • 《墨菲定律》:不允許失敗,無異於拒絕成功
    坦然面對失敗就是成功人生在世,誰都避免不了經歷挫折,遭遇失敗。失敗,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與成功只差一步之遙,只要你挺過去了,那麼你就能夠看到屬於你的光輝黎明。如果你害怕挫折,害怕坎坷,害怕失敗,那麼你將一事無成。身為人父人母的我們都知道,孩子小時候學走路,不摔幾跤是學不會走路的。所有人都有一個這樣的過程,誰都不例外。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走路的時候,因為路不是很平摔了一跤,他馬上爬了起來。可是沒走幾步,一不小心又摔了一跤,於是他便趴在地上不起來了。
  • 用成長型思維尋找成功之父——寫給沮喪、迷茫、痛苦的人
    未找到成功之父的失敗不能算是成功之母《為什麼是毛澤東》中這樣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只有失敗是不夠的,如果沒有最後取得成功,前面所有的失敗都會看起來一文不值,而且它們就是失敗,不會是其他,更別說是什麼成功之母了。
  • 失敗並不可怕,追求的路上,失敗只是成功前的一次顛簸。
    在追求成功以開創事業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失敗。其實,失敗只不過是暫時的,挫折是通往成功的一個階級。他會告訴你,某些地方的方法已經行不通了,然後某些地方的方法。還沒有試過,你還有機會成功。
  • 成功與失敗,放棄與努力
    梁言相勸:語言的終極本質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喚醒,喚醒的生命才具有溫度和意義。失敗本身就是事實,背後的很多因素,又都帶有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有些時候,經歷和學習失敗,對我們的事業和人生可能更為重要。成功的經驗看上去很美好,未必適用。失敗的教訓看上去很殘酷,大多適用。
  • 若想成功,必須先克服這三個導致你失敗的原因
    而成功的定義也有很多種:有人想要有錢,有人想要出名,有人想要地位……可是,最終很多人總是失敗呢?而且有的還不止一次?曾國藩說過,一個人失敗的原因有四個方面:驕盈凌物者敗,昏惰任下者敗,貪刻兼至者敗,反覆無信者敗。
  • 害怕失敗,等於拒絕成功!
    有人做過統計,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各行各業下海經商的人中,最不成功的人群,是律師出身的人。他們雖然高學歷,智商情商都不錯,但他們大多過于謹慎,生怕承擔一點點的風險,以至於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任何投資都有風險,低風險必然是低回報,過於怕擔風險的結果,必然造成許多商機在猶豫不決中喪失殆盡。
  • 走向成功的秘訣,所有成功的人都會這麼做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我覺得被很多人誤解了,還有年輕人要多吃苦,多經歷一些挫折。失敗、吃苦、挫折從來都不是我們追求的東西,我們需要的是從失敗、吃苦、挫折這些經歷當中通過自省學到一些新的東西。也足以提現反省對於一個人的成功具有多大的意義。世間萬物,都要經過某些標準去衡量,才知道究竟。
  • 人生哲理美文集錦,勵志成功與失敗,人生做事格言,讀懂這些!
    成功我渴望成功,我按自己的設想去追求成功,凡事都有它的自然規律,我深入其中,了解事情的發展規律,掌握其節奏,安排成功的進度,決不急功近利,我不會因為別人而改變計劃,他們只是站在局外看事物失敗人們對失敗有最大的曲解,竟把它理解為不幸。何謂失敗?
  • 成功,或許離你只有一步之遙
    因為第二組被試者認為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寧可服用削弱成績的藥物,給可能的失敗預備一個藉口。這樣,一旦事情失敗,你可以把原因歸咎於這個設障行為,而不用歸咎於自己的能力。這樣,你留給別人的印象可能就是「這次不夠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行」,可以說這是一種自我保護。而一一旦成功了,就更有面子,如有病還能成功、不努力還能成功。因此,自我設障可以說是印象管理的-種策略。而從後繼效果方面說,自我設障也的確可以提高人的社會形象。
  • 「狠人」思維:不怕失敗,才會成功
    一方面,人人都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大多數人都害怕失敗,而且極力逃避失敗。既想成功,又想逃避失敗,這實在是很矛盾,但失敗是登上成功的必經階梯,在獲得成功之前,人們常常會經歷許多失敗,逃避失敗就是逃避成功。
  • 只有走出成功陷阱,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他們首先會讓你的思考僅剩下功利面,鼓勵你去追求財產、名譽等等,之後再向你兜售他想賣給你的物件,並告訴你:不要焦慮,有了這個,你和成功就只有一步之遙。如果永遠以物質作為你的成功標準,那你永遠也不可能成功。 那什麼是真正的成功呢? 很遺憾,我並不能告訴你這個答案,並非我不願意,而是我沒有這個能力。 這個能力和答案只有你自己有。這個能力就是反思,它要求你必須向內審視自己,才能得到你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