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20年6月最讓我心裡寧靜的一句話了。臺灣作家張德芬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上天給的,恰是我想要的。大抵也是這個意思了。我之所得,半是自我努力,半是機會所賜,已足夠幸運;我之不得,半因無力獲取,半因有所不為,求仁得仁,世界對我也足夠公平。已然年末,這半年無所事事,荒唐虛度,好在年尾了,找到了新的追求。必須要承認,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個平庸的人,沒有突出的才能,動人的外貌,連個性的思想都沒有。不太明確自己要什麼,也沒什麼原則底線去拒絕什麼,父母對我的期望很簡單,朋友們也沒有特別信賴我的人,我就這樣平平淡淡沒有任何閃光點的活著,一個人也挺好,接受平庸是成年人的必修課。但是當意識到過於閒暇或者空倉許久,或者當意識到過於繁忙,和滿倉都會有個問題,就是新的趨勢,新的機會來臨時,反應遲鈍,或者即使隱約知道了,也無心無力去研究和捕捉。因為調整方向,往往會意味著接受當下的,明確的局部損失。面對明確的局部損失,和不確定的模糊的新機會,人性決定了心態上不太可能選擇後者。於我,不保持學習,保持輸出,可能再扛起戰旗的時候,卻無從下手了。所以,要抓緊學習,永遠給自己保留相當多的閒暇時間和富餘資源,這樣當趨勢改變時,永遠有能力在早期就洞察,在早期成本很低的時候就去調整參與。而複雜系統的基本規律,就是方向和範式是註定不斷調整改變,無法提前預知的。窮兇極惡的all in的人,最後往往沒有好下場。對於新興技術或者新的發展趨勢,抑或是新的職業方向,每次看到狂熱的正方和反方辯論刷滿了若干個屏幕;一個人獨立對抗所有人的不解堅持前行;甚至是孤注一擲地壓上全部身家去拼搏,只有各種碰撞,才可以把自己不確信的各種細節疑點全部補齊;這可能才意味著裡面有巨大的機會,越狂熱機會越大。就怕不夠狂熱。就好像2013年-2014年的我們。最近持續學習,讀書,各種智庫搜索,甚至是想機器學習很多東西。我們不僅可以像機器人一樣,不帶任何情緒的執行,還可以像機器—樣調試自己。把自己犯過的錯,哪怕一錯再錯,都當成一個數據採集的過程。不要坐在那裡責怪自己,不記事,不改變。對自己的這些責怪,除了讓自己沮喪,沒有用。不要再陷入在這樣無謂的自責裡。沒關係的,機器還有修不好的時候呢。每一次的錯誤哪怕重複犯錯,只不過我們是在調試之中。一遍遍的重複的採集數據,一遍遍的修正,哪怕同樣的錯,你犯了好幾次,它對你的意義,也並不完全一樣。強者有容乃大、氣象萬千,弱者才化身「鬥士」,四處找茬。漸漸地,要做到跟原始家庭和解,跟困境和解,跟不公平的遭遇和解,忘記埋怨,平心靜氣尋找出路,才能逆流而上。如果祖上沒人奮鬥過,我們自己就加油呀,奮鬥的時候有多苦,成功的時刻就有多甜。其實不用996,如果真的每一件事都認真做,事情的效果是好幾倍的。相反,如果不認真,做10件的效果不如做1件。這點明白的人最多5%,這5%的人成為精英。越尊重別人時間,你才可能越貴。人一生中會經歷許多恐懼,但日常中最困擾我們的,不是怕病怕死。而是害怕別人的說法,和害怕和人有衝突。我發現了,那些讓我忍不住想親近的人,他們總是能很好的保護自己身上的特質。無論認識一年還是十年,經歷怎麼樣的歲月變遷,身上那股不同於常人的精神力量仍然可以感染我。他們總是富有生氣,有追求的夢想,嚴於律己且寬容待人,心態平和,語言溫柔,心裡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又沉得住氣。偶爾遇到一兩個這樣的人,都很珍惜,,總希望可以和他們一直好下去。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就不用害怕拒絕對方。因為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早已經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出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怎麼說呢,有時候好像態度模糊更傷人。哪怕直接被拒絕也比半吊子的感覺強,起碼當頭一棒之後還能保持清醒。而不是成天胡思亂想那些話語背後的意思,挺沒勁的。確實是這樣,任何事情能直說就最好。討厭猜忌,討厭竊竊私語,討厭暗地裡的一切。有些人以討厭世上這些猜忌竊竊私語,所以喜在遊戲中找到自我。《遊戲改變世界》這本書裡有過一句非常激進的表達:「和遊戲世界相比,現實毫無生產力。」在很多時候,遊戲設計其實是在影響現實邏輯,比如提供及時的反饋感,讓你去刷一面牆,你可能會覺得太枯燥了,不想去刷,但是告訴你,刷完這面牆可以解鎖一個成就,你可能馬上就會開始動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