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縱心理學 | 你是不是被他們控制了?| 爭奪人生的主導權

2020-10-03 仙魚君


2019年10月9日,北大女生包麗在wb上留下對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我命由天不由我」之後,選擇服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北大學子、法學院、大三高材生,這樣的天之驕子,緣何選擇了自殺呢?


這一切罪惡的根源,就是萬惡的PUA。


PUA全稱是Pick-up Artist,搭訕的藝術。早期只是分享男性如何通過技巧和心理學,去接近自己喜歡的人,但後來逐漸演化成騙財騙色甚至誘姦的手段。高級PUA的本質,就是精神控制。

在包麗和男友的交往過程中,男友以包麗「不是處女」為理由進行羞辱控制,逼迫對方自扇耳光、拍不雅照片,在身上紋侮辱性詞彙,甚至被逼懷孕墮胎,做絕育手術,分手了就去死等等,,就是典型的PUA。


他會把女生身上一點點問題無限放大,怪罪到女生身上,在這個過程中無限重複自己的委屈和不甘,從心理上壓制女生。在「貶低-捧高-貶低」的循環中,女生形成習得性無助,逐漸失去自尊,喪失獨立思考能力,甚至變得無底線,放棄生命。


在心理學中,這種行為還有另一個定義:操縱。

操縱是一套枷鎖,他們可能是操縱心爆表的伴侶,控制欲超強的領導,野心勃勃的下屬或同事,也可能是無法反抗的母親、不可靠的朋友。


操縱者遠不止這些人,我們都處在被操縱的危險中。如何應對已知或未知的被操縱,如何主導生命的主導權,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掌握的技能。


《操縱心理學》這本書是美國心理醫生與暢銷書作者哈麗雅特·B·布瑞克創作的。作者有30年臨床心理治療經驗,在這本書中她通過五個典型案例展示了人際關係中可能出現的操縱手法,涉及五個常見情景:朋友、親人、親密關係、職場關係以及同學相處。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結了容易被人得寸進尺的7種人格特徵,需要防範的9種操縱類型,以及學習如何擺脫操縱的7個訣竅。


通過閱讀這本書,藉助作者給出的測試題,我們可以檢測自己是否以及被操縱或者容易被操縱;通過練習7個小技巧,改變你的軟柿子性格,擺脫被操縱,成為難以攻克的對象,掌握人生主導權。


下面我們就來走入這本書,一起了解操縱心理學。

什麼是操縱和操縱者

在韋氏詞典中,「操縱」的含義是:運用狡猾、不公、伺機欺騙的手段,控制或利用(某人某事),尤其是為了個人利益;通過狡猾或不公的方式改變別人,以滿足自己的意圖。


操縱能夠付諸行動,是因為它有效果。


操縱者對你的操縱行為有些是有意的,他們完全知悉自己的行為但仍刻意為之,熟練使用脅迫和控制手段,以扭曲他人意願來滿足自己的企圖為傲。


但也有一些操縱者是無意的,他們的行為出於自己的恐懼、不安或其他情感因素,他們完全不知自己的操縱性,但依然會使用一些手段,如直接控制(常發生在類似上下級這樣的強弱勢關係中)或喚起行為(通過一些行為喚起他人可預見的反應——一般是痛苦的)向操縱對象施壓使其順從。


一般情況下,你身邊的操縱者可以分為以下九種:


馬基雅維利人格(未達目的不擇手段者)

特點是操縱慾旺盛,對人性充滿懷疑,行事風格精明刻薄。

他們往往很吸引人、很自信,並且口齒伶俐;但他們也很傲慢、斤斤計較、憤世嫉俗,會控制與壓迫他人;他們往往擅長投機取巧甚至會利用規則漏洞來行事。這類人往往通過喚起他人的特定反應來操縱人。


納西索斯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

這類人容易自我膨脹,具有非常強的應得權力感,這讓他們對其他人的需求和感覺非常不敏感,缺乏同理心。由於這類人對權力的追求,往往通過直接控制其他人的行為的方式來操縱別人。


邊緣型人格障礙

它並不是指處在精神疾病的邊緣,而是在一種人格模式,包含著非常不穩定的關係,不斷變化的自我形象,情緒波動與難以控制的衝動行為。這類人主要通過喚起人的負面情緒反應來操縱。


依賴型人格障礙

如果一個人有過度的被關懷需求,因此過度順從或黏人,往往就是有依賴型人格障礙。他們順從、幼稚、無助,永遠需要別人的幫助和關懷,往往會展示自己的無能,讓別人來做自己本應該做的事。


表演型人格障礙

這類人常常通過與眾不同的方式來吸引別人的關注,他們往往過分情緒化,且在感情上快速變化顯得淺薄而造作,常常通過過度反應來吸引別人關注。他們操縱的目的源於他們想成為注意力焦點,他們常常通過情緒爆發的方式喚起別人的消極情緒達到操縱的目的。


被動攻擊型人格

這種人格最常用的手段是拖延、懶散、頑固、故意的低效率和健忘以及源源不斷的抱怨,並藉此將負面情緒影響到自己身邊的人。他們常常用消極抵抗的方式來搞破壞,進而引起他人的沮喪情緒,達到操縱目的。


A型人格

A型是對高壓力人格及其行為的描述。這類人往往是多任務工作者,喜歡匆忙但井井有條的工作任務,他們競爭意識強,關注量化的成功;他們的緊張狀態讓他們自己和身邊的人常常處於高壓狀態,一旦身邊的事脫離掌控,控制欲受挫,就會非常暴躁憤怒。也正是由於這種性格,使得他們比其他人患心腦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更高。

他們往往是通過直接控制的方式操縱他人;但在其他狀態下,比如家庭中,尤其是身兼多職的女性群體身上,他們會通過喚起對方的逃避策略(對方不希望成為他的敵意目標)來達到操縱目的。


反社會人格障礙

有這種人格障礙的人沒有道德觀和內疚感。他們終其一生都是毫無責任心的行為模式,往往採用極端的方式甚至危險的犯罪行為來達到目的。他們是最危險的操縱者!


成癮人格

成癮者往往對於某一事物有著極端的需求,隨著他們的癮頭漸深,他們的需要更加強烈,對身邊人的操縱也隨之加強,他們不僅對自己有害,也會傷害身邊的依賴助成者。除非他們自己決定改變,否則沒有人能改變這一現狀。



這9種人格類型是操縱者常用的手段,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呢?


我們為什麼要反操縱

我們之所以要反操縱,是因為一旦被操縱,會給我們帶來難以估量的痛苦:


被操縱意味著你將自己的感覺、行為甚至思維的控制權讓渡給了別人。

由於操縱者對自己行為動機的掩飾和手段的高明,被操縱者會感受到這段關係的失衡。他們會感受到自己被控制,需求不被重視,壓抑不安、緊張、憂慮和焦躁,他們的負面情緒佔據腦海但無處發洩。


操縱關係滿足了操縱者的需求,但削弱了受害者的自尊,他健康的自主意識會逐漸被侵蝕,他的自尊和自信不斷被磨滅,進而強化依賴性、無助感和失控感,而這些感覺都是組成抑鬱症的危險公式。


不僅如此,被操縱者在這段關係中習得的負面人格也會持續:

1.取悅他人的習慣和心態

2.對獲得肯定上癮

3.害怕怒氣、衝突與正面對抗,並且想要避開他們

4.無法堅決地拒絕

5.消失的自我:模糊的個人身份與不清晰的個人邊界

6.低自信

7.外控型人格:相信在他身上發生的事情都是由於別人的控制或外部因素,而非他自己


而恰恰也是這些脆弱點讓你變成操縱者的操縱目標。如果你身上有很明顯的此類性格特徵,請一定要通過練習將自己變為難以被操縱者攻克的目標。


為什麼是學習如何讓自己不易被操縱,而不是讓操縱者不再操縱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關鍵點:不要試圖用任何方式去改變一個操縱者。


操縱能夠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它有效果。所以改變操縱唯一有效的方式,是改變你自己,讓他的手段失去效果。

當被操縱者不再合作、服從、取悅甚至默許操縱者的行為,就會改變操縱關係的性質和機制。當操縱失去效果、變得困難,操縱者很可能會放棄。


要想將自己變成操縱者難以攻克的目標讓他知難而退。你就要用更健康、更能保護自己的思維來取代錯誤的思維。



為了改變自我挫敗這樣像病毒一樣的思維與認知方式,需要遵循以下三條基本步驟:

1.書寫下你無意識的、沒有修飾的、沒有約束的想法

2.掃描你的思維庫,找到所有讓你容易被操縱的思維和態度

3.以修正過的強硬訴求來取代每一條軟弱的想法,或者說病毒。

認知療法會教會你站在檢視者的態度來看待你的思維流。

你發現你未加修飾的想法的過程,就是啟動改變的過程。書中還針對每一種「軟柿子「思維提出了專業的意見。

通過每周的自我覺知和自我療愈,你會長期保持一個更健康、更強硬的心理狀態。


下定決心,脫離操縱;主導自己的人生,做自己的主人!


在最後,想想作者引用在最後的這句話:

若我不為己,誰又為我?

若我只為己,我為何物?

若不在此時,更待何時?

——希勒爾(12世紀)

相關焦點

  • 《操縱心理學》:七步反PUA,爭奪人生主導權
    在《操縱心理學》中,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被操縱者也有問題,因為他們將自己可以被操縱的按鈕暴露了,而這個可操縱的按鈕有七個,我不知道包麗和Yamy身上的按鈕是什麼,但在此刻,你可以對號入座,自己是否暴露了這些按鈕,從而有被操縱的危險。你的七個按鈕是什麼?
  • 想擁有自己人生的主導權?你需要先擺脫他人的操控
    生活中處處有影響力,但是當影響力被不斷加強,它就很有可能變成操縱,乃至情感要挾。美國心理學家哈麗雅特·B·布瑞克博士在她的《操縱心理學——爭奪人生的主導權》一書裡,這麼闡述她對「操縱」的理解:操縱不在乎任何邊界。
  • 《操縱心理學》:摸透操縱者的手段,學會反控制,奪回人生主動權
    一旦別人給與接納,他們就會更加拼命付出,而如果別人沒有給與任何和接納,他們便覺得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夠好,並繼續付出。《操縱心理學》這本書中寫到,操縱者只要運用兩個東西,就能牢牢地控制受害者,分別是獲得淨收益的承諾,遭受淨損失的威脅。
  • 擺脫操縱,奪回人生主導權,找回最初的自己
    我們自己的人生往往掌握在別人的手上。那個操縱心爆表的配偶,控制欲超強的領導,野心勃勃的下屬,手段卑鄙、與自己競爭的同事,讓人產生負罪感的母親或是不可靠的朋友。我們發現自己正被他們捏在手心,卻無法把自己解救出來。而且操縱我們的可能遠不止這些人。為什麼?為什麼你無法說服強勢的父母?為什麼面對朋友、同事、配偶你總是有求必應,無法說「不」?為什麼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人得寸進尺的總是你?
  • 來給人性上一課:被操縱、被控制、實行反控制,不要太刺激了
    而另一類影響,操縱者刻意使用隱晦、狡猾、欺騙等方式試圖控制他人,讓他人付出,來為自己謀取利益,這樣的影響自然是不公平的。尤其是被操縱者知道自己付出的努力與行動,只是被他人擺弄的棋子,將會有多麼絕望。在《操縱心理學》這本書中,作者哈麗雅特·B·布瑞克向我們詳細介紹了那些刻意為之的操縱者的心理過程與操作手法。
  • 擺脫操縱,奪回人生主導權,我的人生我自己做主
    有些操縱是刻意的,來自操縱者的蓄意謀劃;有些操縱是無心的,操縱者本人也沒有意識到。心理學家哈麗雅特·B·布瑞克博士在三十年的臨床工作中,幫助無數諮詢者擺脫了身邊的操縱者,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如果你在某段關係中處於被操縱的狀態,本書或許能給你力量與方法去擺脫操縱,你的人生,由你自己做主!
  • 《操縱心理學》|懂得取悅自己,才能影響他
    是通過打擊、諷刺等一系列手段,實現精神控制,讓下屬在這些言論中喪失自我、懷疑自己,最終對上司唯命是從。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醫生哈麗雅特.B.布瑞克用30年執業經驗寫的《操縱心理學》一書中給出了答案。書中介紹了,容易被人得寸進尺的七種人格,必須防範的九種操作類型,以及擺脫操縱的七個訣竅。從心理學角度,教你擺脫操縱,奪回人生主導權,找回最初的自己。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進入《操縱心理學》這本書,深入學習如何擺脫操縱。
  • 不管男人還是女人,被PUA的你,其實是被操縱了
    剛開始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人PUA,直到看到《操縱心理學》才知道,原來被PUA的人都被操縱了。《操縱心理學》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醫生哈麗雅特·B·布瑞克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寫作而成,裡面不僅有很多的心理學常識還有關於一個人是否被操控的分析說明等內容。這本書清楚的告訴了我們,為什麼我們要避免被操控:因為被操控的你面臨著情感危機,這會對你的整個人生產生極壞的影響。
  • 生活中你在被操縱嗎?摒棄「都是為你好」的套路,掌控人生主動權
    最近閱讀的這本《操縱心理學》從操縱者的動機以及操縱行為對於我們生活的各種影響做了深入淺出的解析,同時也教會我們如何抵抗這種操縱,最終能夠贏回人生的主導權。 作者哈麗雅特是著名的臨床心理學醫生,創作了很多自助類心理學書籍,有30年的職業經驗和管理顧問經驗。
  • 因為一句話,她離了一樁婚|心理解惑:親密關係中的隱形操縱
    現在把這個故事分享出來,不是為了賣慘,只是想給大家一個參考,如果你也聽到或者遇到過類似的話語,請不要自我懷疑和內疚,也許你正在被對方心理操縱。最近讀了哈麗雅特B布瑞克(Harriet B. Braiker)的心中《操縱心理學:爭奪人生的主導權》,書中對心理操縱的動機、方式和影響等都做了詳細的闡述。哈麗雅特是一名心理醫生,有超過30年的臨床心理醫生和管理顧問經驗。
  • 《操縱心理學》:也許你曾經不知不覺被操縱,這本書讓你明白
    直到的看了《操作心理學》後,我才慢慢明白過來,原來我是被她操縱了。是啊,她是學心理學的,而我這樣的傻白甜,很容易就被操縱了。還有一個很有代表性,母親對女兒的操縱,女兒結婚了,但母親希望女兒每周都去原來的家裡聚餐一次,這樣的決定,讓女婿感到很不開心,因為他的爸媽也想在周五晚上跟他們聚餐,小兩口雙方都覺得很壓抑。女孩想跟母親商量能不能有兩周自己去老公的家裡,但媽媽不同意,並且企圖讓她感到內疚,不接電話,說她不再愛他們,而他們非常需要她。
  • 《操縱心理學》不要相信為你好,拒絕做軟柿子,掌握人生主動權。
    而《操縱心理學》這本書就是幫助我們擺脫操縱者的控制,成為難以操縱的目標。《操縱心理學》作者哈麗雅特•B.在小時候就被母親寫下遺囑,談了幾段戀愛都是因為母親的操縱沒有了結果。湮滅自我的人是有點可悲的,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意義是什麼,可能在他們無意中都能感覺到真正的自己正在慢慢的縮小,甚至消失。4外控制點外控的人,他們認為生活中發生的事,更多是由別人或外部因數引起,而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 打破「操縱思維」,做自信強大的自己
    而控制的一方也逐漸失去自我,把控制方的認知當作自己的認知。這就是操縱。·B·布瑞克在心理學著作《操縱心理學》一書中指出操縱本質: 寫下那些在你的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腳本,能夠幫助你做好準備,並且提高你的控制能力。
  • 《操縱心理學》:你是軟柿子嗎?如何走出被人拿捏的困境?
    在人世間,有一種人喜歡與世無爭,他們同情弱者,真心讚賞比自己優秀的人。他們希望與人為善,但紛繁紛雜的人世很難讓他們能夠獨善其身,生活中總是湧入許多帶侵略性質的人,把他們的人生弄得支離破碎。一個人想要在這世上適宜的生存,首先不是做一個好人,而是要做一個有能力保持自己的人之後再去做一個好人。你如果以為在這世上生存是以心換心,就大錯特錯了。
  • 再婚老人被離婚有苦難言,操縱心理學:為何被人得寸進尺的總是你
    這種關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操縱關係,得寸進尺的人是操縱者,而被得寸進尺的人是被操縱者。什麼是操縱?有著30多年臨床心理學與管理顧問工作的臨床心理學博士哈麗雅特·B·布瑞克,在《操縱心理學》一書中,對操縱一詞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 哪裡有操縱,哪裡就有反抗
    《操縱心理學》是美國心理醫生哈瑞雅克·B·不瑞克的作品。她通過30多年的臨床經驗,將觀察到的現象和結果寫下來。這本書講的是情感或者心理操縱,而不是用身體暴力作為控制手段。被身體暴力控制的人,當下的要務不是閱讀什麼書,而是遠離那些虐待你的人,與他們保持距離,以此來保護自己。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被操縱?
  • 情感操縱:比直接傷害更可怕的,是那些隱藏在軟暴力下的精神控制
    情感操縱是一種對精神的侵犯,所有攻擊行為的目的,都是為了控制對方。換句話說,越善良、越有責任心的人,就越容易被操控者所操縱。就像《小歡喜》中宋倩為了規劃女兒的人生,先是對女兒溫柔的告白:「媽媽最愛最愛的就是你,自從你來到媽媽肚子裡,媽媽就沒跟你分開或,我從來沒覺得你已經離開媽媽的身體了。」當女兒仍舊想堅持自己的原則時,宋倩則使出了殺手鐧:「我為了你,放棄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嗎?」
  • 不被操縱也不做操縱者,掌控自由人生​
    我曾以為被操縱是小概率事件,離我們很遠。但實際在當今社會,被操縱的事件屢見不鮮,由此發生的慘案在新聞中時有報導。其實操縱不在乎任何關係的邊界,不論男女,都有可能深陷操縱的泥淖,受他人的情感操縱、侮辱,被拖拽進操縱者蓄意或無意的心理遊戲中。而操縱者可能是上司、同事、下屬,也可能是伴侶、家人和朋友之間。這些「有毒」的人際關係會侵蝕自尊,摧殘心靈,虛耗人生。它能夠侵入你與配偶或愛人最親密的個人關係中。
  • 小心你身邊的"操縱狂魔"
    我不知道她對我的感情怎麼樣,但是從她說出那句「你以為xx是想跟你做朋友嗎?他是因為我才跟你能說上幾句話的……」我們的關係便多了一些一言難盡的東西。如果當時我看到《操縱心理學》這本書,我會很明顯地清楚:這兩段關係,我都被操縱了。
  • 心理學家:「爹娘做主,一生受苦」,被父母控制的孩子,會有多慘
    乍一看好像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相違背,但細細思索,你會發現,裡面蘊含了很深的道理。下面我們就從心理學角度看這句話,看看一個活在父母控制下的孩子,有多慘。「粗暴強硬」的方式來掌控外,絕大多數的控制是以「愛」的形式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