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怎麼不去相親了?」
「覺得這種模式不適合我。」
「哪裡覺得不合適?現在你還年輕,不趁著年輕的時候挑,等你過了30歲,就沒市場了,以後就只能將就著結婚。」
「沒關係,我隨緣,我家裡人也不催。」
「你爸媽不催,是他們人好,要惜福,但是不代表不會擔心你老了怎麼辦。」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過了30歲,沒市場」這句話很多長輩或過來人都曾對我說過,一開始我很是想不明白,30歲又如何,離退休年齡還有一大半距離,人生我才走過了三分之一,就被催著趕緊結婚,否則未來一片黑暗。
更親近些的長輩對這句話做出了解釋:「女人30歲後生育能力就開始降低」,孩子才是婚姻裡被關注的重點。
孩子作為自己生命的延續,世人賦予了他許多職責:要生命的延續不能斷絕,傳宗接代的使命刻進他的基因裡;要奉養老人,讓年老的老有所依;要成為夫妻間的調和劑,維繫家庭的穩定和諧......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理察·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這麼說過:人類只不過是基因自我複製的工具,正如塞繆爾·巴特勒那句形象的描述「母雞僅僅是一個雞蛋製造另一個雞蛋的方式」那樣,我們的存在僅僅是幫助基因完成複製。
作為基因的載體,延續生命成為了我們的本能。
催了結婚,催生孩子,耳邊總是縈繞著「你老了怎麼辦」、「一個人看電影、吃飯、逛街,太孤單寂寞了」、「找個對象,你就可以依靠他,可以不用這麼辛苦的努力」......仿佛都在告訴我:不靠別人就活不下去,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就可以活的更輕鬆、更幸福。
在她們眼中,丈夫是一個過渡期,代表著中年生活會過得如何,孩子是未來,代表著老年生活會過得如何。
她們都在告訴我應該如何選擇,結婚生子就是那條看得見未來的康莊大道,不允許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存在,與世人的價值觀相背,活的會很艱難。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大多數人小的時候都過著按部就班的生活,在家裡被父母安排,在學校裡被老師安排,當踏入社會需要自己做決定的時候,瞬間就迷失了方向。
當我們不知道要怎麼做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地去參照周圍的人。別人也把她們相信的事,不斷地告訴我們,我們也就把她們的行為、思想當成了自己的標準。
那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世間的苦有兩種:
前40年會過得非常辛苦,但後30年會過得非常舒適和快樂;
前50年會過得極其舒適快樂,但後20年會非常辛苦和窘迫。
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第一種,把未來看的遠比現在更重要,但我願意選擇第二種。
2019年11月27日,「高以翔怎麼了」被頂到微博熱搜榜首,在《追我吧》節目錄製過程中失去意識,最後搶救無效不幸逝世,原本他計劃著結婚。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生命是如此的無常,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來,未來還太遙遠,我拼盡全力能掌握的只有聽從自己內心的選擇,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不會後悔從未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活過。
即使擺明車馬的這樣說清楚講明白,依舊有很多很多人在不停的勸告:「未來你會後悔的」。
幾十年後的未來誰又能說得清,後不後悔還言之過早。別人幫忙做出的選擇,一旦後悔,該責怪自己當初耳根太軟還是該怨恨別人對自己的人生指手畫腳,但是自己做出的選擇,跪著我也能坦然走下去。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而立之年,我選擇了勇敢去面對那個浮躁、缺乏安全感的自我,不為了別人的要求、別人的評價而放棄自己。我所選擇的生活與自己內心的期待是一致的,那麼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去評論或指責,不管我選擇結婚還是單身,生子還是丁克,我都只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簡單而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