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是七夕到了,那是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悽苦的愛情故事,讓人感傷又神往。很多人也會有疑問,牛郎織女,有如鮮花牛糞,門不當戶不對,怎會成就一段流傳千古的愛戀?現實中,也有許許多多大家認為「不配」的人終成眷屬,鮮花插在牛糞上的愛戀更是屢見不鮮,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愛情是盲目的,並非神話中描寫的那樣因為丘比特的箭是隨機射出的,而是因為一旦被這些箭射中,我們就變成了睜眼瞎。當我們愛上某個人的時候,我們會一俊遮百醜,我們會把她們看的比在別人的眼裡還要聰明、機智,還要漂亮、賢惠、善良。對於我們來說,小時候我們心愛的父母,戀愛時愛人,為人父母時我們的孩子有著無限的才能、潛力和美德,其他人是不能夠識別出這麼多優點的。當我們出生時,是父母的愛讓他們悉心照料我們,如果我們在愛的懷抱裡成長,我們才會確信其他人信任我們,可以維護和保護我們。因為我們受到愛護,因此我們可愛、自信,這種自信是構成我們個性和自信心的基本材料。我們相信自己,至少部分相信自己,因為我們的家人、愛人信任我們,而我們對他們的信任又非常的依賴,這也充分說明原生家庭的重要。
作為人類,有很大的動力驅使我們去尋找和保護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和讓我們感到安全的人際關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與和我們相似的人結婚,跟我們相似的人做朋友,願意和跟我們相似的人一起工作、生活的原因: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每一個人都是對自我價值的一種肯定。愛情也在做同樣的事,只是它蘊含著無限多的熱情和動力。我們之所以欣賞自己,是因為我們得到了別人的愛,為了保護我們的尊重所依賴的重要基礎,我們會激烈的戰鬥。縱然我們的愛是建立在幻想的基礎上,它看起來也像是真的一樣,不僅是所有的愛基於幻想,而且愛情也積極要求幻想,為的是讓愛得以持續。
國外有心理學家對約會中的青年未婚男女進行研究時,他們分析了一方對愛侶的看法,然後將它與愛侶一方對自己的看法加以比較。他們發現兩人的看法相去甚遠,因為情侶把他的愛人看的比愛人自己認為的要好,而且在這種對伴侶的理想化發生時他們的關係更有可能得以繼續保持。(咱們老祖宗的「情人眼裡出西施」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吧。)當人們在伴侶的身上看到了他們的伴侶自己都沒有看到的優點時,他們就會對他們的關係更加滿意。換句話說,對所愛之人理想化有助於關係的持久。
這些積極幻想的積極作用遠不止於此。當你愛上一個人時,他們就會開始適合你對她們的幻想(偉大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可以把一塊石頭塑造成藝術的珍寶,真心愛人也可以通過努力幫助伴侶實現自己的理想,人們就把後者稱為「米開朗基羅效應」。)。因此,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你對愛侶的想像越好,愛侶就會開始不辜負你的幻想,你也就會更愛她們。這聽起來有點玄,但是幻想會逐漸變成現實。愛情需要經營,其實我們不是不是因為她們是什麼樣的人才愛她們,而是因為我們認為她們是什麼樣的人才愛他們,或者需要她們成為我們認為的那種人而愛她們,忽視缺點,不顧慮失望,關注那些積極的方面,彼此的愛讓我們看到彼此最美好的一面,甚至有時候是強迫我們自己去看,我們的愛才會更持久。
(作者:馬富兵,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伊犁暖光心理沙龍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