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不等於立即報恩,感恩教育的真面目是功利,誤信只會毀了孩子

2021-01-16 跟北房三間聊教育觀

社會有這麼一種職業,從事這種職業的人從不參加生產勞動,從不關心社會民生,靠一張嘴,一首煽情音樂,一套自說自話的感恩理論就可以賺取大把的鈔票。

一哭二跪式的感恩教育再次走進了校園,騙子們把自己包裝成大師,然後伴隨煽情的音樂去批判孩子們不懂事,自己父母多不容易,還不忘給自己冠名什麼所謂的公益。參加完的學生和家長哭得稀裡譁啦的,最後都乖乖的自掏腰包不是高價買書就是報好幾萬的課程。

前幾篇內容我講了一個話題,就是當孩子如果不能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任何說教都毫無意義。感恩也是如此,感恩二字下面都有一個心,說明這個行為必須是主動發自內心。

如果提倡感恩卻是靠外力煽情來刺激的話,這種感恩也會變成一種時效性很短的功利化的產物。把感恩當成了任務,讓一個孩子背負從小還沒有學會如何創造情感價值就先背負情感債務,對孩子來說。這實際上是一種負擔,一種枷鎖。

感恩不是立即報恩,這種提倡感恩的講座更像是在導演一場大型的集體作秀活動。現場哭了一大片,跪了一大片就是感恩嗎?老古人創造感恩一詞的作用就是提倡一種形式化的表現嗎?

曾經有一位單親母親獨自帶其兒子,因為孩子從小缺乏父愛所以有點天生叛逆。其母親後來聽了類似感恩的講座,於是開始把孩子也往感恩的方向去帶。結果是每次剛剛上完課孩子可以表現好幾天,堅持不到三天其子又會回到原樣,繼續叛逆。

這位母親苦不堪言,一直跟孩子強調感恩,但其子對於感恩兩個字越來越反感,始終在外惹禍不斷。等孩子十八歲時候沒有選擇繼續上學而是選擇打工。經歷了幾年社會教育之後,如今其子算是痛改前非,工資雖然不高但是待人接物等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對待母親的態度也發生了大的轉變。

社會教育並沒有感恩這一項,只是人們接受了社會洗禮之後才會懂得人生的不易與艱辛。想要的東西不再有人可供你去索取,必須自己來努力爭取。漸漸有的人會從自我角度開始自省才會發現自己當年做錯了什麼。而回顧校園時代的感恩教育,雖然哭得稀裡譁啦,但是真的學會孝道精髓了嗎?沒有!學到感恩的真諦了嗎?也沒有!關鍵是不但沒有,還給孩子灌輸一種錯誤的認知,就是感恩僅僅是停留在形式上的,是被迫的。

現在人們對「道德綁架」一詞十分的敏感。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不能強加於別人的身上。但是人的道德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閱歷的豐富而逐漸發生改變,從一開始要求別自己顧及自己到後來發現自己應該多顧及別人,都是一個通過自我教育來提升的過程。

而揠苗助長式的感恩教育,針對一個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去拿大人的世界觀來強行給孩子灌注,立一個並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標準,不得不說感恩教育才是赤裸裸的道德綁架。

相關焦點

  • 要教育孩子學會感恩父母,還要教育孩子感恩一切曾經幫助自己的人
    不懂得孝敬父母,不知道感恩父母,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不管有多大本事,多大能力,多大官職,皆被世人唾棄。父母含辛茹苦養育了我們,嘔心瀝血教育我們成人,這份情,是用黃金難買的,是一輩子的還不清的!沒有任何理由嫌他們老,嫌他們煩,嫌他們磨嘰,只有感恩,感恩 再感恩!
  • 不聽話就是不知感恩?那些不懂得感恩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然而,我卻陷入了深深思考,時間已經過去幾千年,我們的孩子依然需要時刻謹遵「孝道」,感恩教育真的僅僅是要求孩子聽話恭順麼?感恩≠順從黑格爾曾經說過:一個過於強調感恩的文化是不可能孕育出民主的,因為無法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平等的關係。曾經看過一個新聞,某學校組織孩子們集體進行「感恩教育」,煽情的主持人,刻意的形式,讓孩子們給自己的雙親下跪、洗腳。
  • 一個家庭最大的福報是有一個感恩的孩子
    而孩子習慣了單方面接受和索取,心安理得的享受一切,絲毫不懂得珍惜。究其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好多父母往往只知道關心孩子吃飽穿暖,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卻忘了教孩子感恩。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 從《左傳》「結草銜環」的典故到感恩的心
    在西方的感恩節到來之際,作為一名教師,巧妙地藉助這樣一個洋節,來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一個好的機會。我們時常唱起《感恩的心》這首歌,以此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激之情,不論對自己父母的養育之恩,還是對曾經教誨過自己的師長,或是對我們熱愛的祖國,我們都應心懷感恩。
  • 佛語感恩的句子,經典有內涵,讓人受益無窮!
    快樂屬於知足者,幸福屬於感恩者。用平常心對待生命的每一天,用感恩心對待眼前的每一個人,幸福和快樂就會不請自來。懂得感恩的人,遇到禍也可能變成福;只知抱怨的人,碰上福也可能變成禍。幸福的秘訣,就是不抱怨過去,不迷茫未來,只感恩現在。五、一輩子,總有自己的失去,也有自己的難以忘懷,人有人的感動,也有人的失敗,別忘了做人感恩。
  • 孩子懂感恩,才能擁有有血有肉的人生。
    家庭最大的成就是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一個家庭最大的成就,莫過於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高一學生方裕如在節目中說,父親為了讓她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放棄了在老家的生活,陪她到大城市一起「打拼」,不管多晚都會陪她練琴、練聲。但因為父親工作繁忙,從未看過自己一場演出,所以她想藉此機會,唱一首《父親》,以表感恩之心。有人說,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深以為然。
  • 孫儷養了我四年,我卻想毀了她:不懂得感恩的孩子最可怕
    向海清就這樣成為了孫儷的資助對象,在高中時,孫儷便開始了對他的幫扶計劃,即使這個孩子在高考時的成績不如意,孫儷仍然鼓勵他,為他繼續提供支持復讀了一年。感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何會變得如此扭曲?節目的初衷是為了激勵他們奮發圖強,用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過想要的生活,而他們回到農村卻只知道城市的好,依靠著城市父母的資助,不知道上進。甚至還想拋棄自己的父母,直接認城市的父母當爸媽。這些現實,讓人聽了著實心寒。感恩之心不能無,施捨恩德也必須要求回報。
  • 『為兒女付出一切,卻沒人養老』;孩子不感恩,和父母的教育有關
    做人,要懂得感恩!要知道報答!知恩圖報的人,走哪裡都被人尊重,忘恩負義的人,永遠只會被人唾棄。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離婚、不是爭吵、不是貧窮、也不是湊活,而是沒有教育出一個感恩的孩子。,他們只會一味的索取,不會記得他人的好。
  • 華西實驗學校吳潔:碎片化教育讓孩子不懂感恩,是我們太功利了?
    結果我發現學了以後等於沒學,什麼原因呢?他們回來以後講的都是別人的不好。我說,難道外面的學校都不好嗎?都有問題嗎?我不相信。這個時候呢,就是我開始思考以後,我自己一定會跟著一塊出去,結果我發現不是啊,人家比我好得多得多。通過這樣請進來,送出去,十年的堅持,我發現最大的變化就是我們的老師不一樣了,他會思考了,有了問題會思考了,然後他的精氣神不一樣了。
  • 細數感恩的故事,感恩不走形式
    感恩節雖然不是中國的節日,但「感恩」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普世價值,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相幫相愛的處世理念。「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細數中國歷史上有關感恩的故事,深深刻在骨子裡的感恩~~一飯千金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每天到河邊去釣魚充飢。有一個老婆婆婆見他餓得骨瘦如柴,便把自己的飯分一些給他吃。
  • 楊絳:一個家庭最大的福報,是養出感恩的孩子
    而孩子習慣了單方面接受和索取,心安理得的享受一切,絲毫不懂得珍惜。究其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好多父母往往只知道關心孩子吃飽穿暖,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卻忘了教孩子感恩。教育孩子感恩,也只是為了讓他們知道,他們正享受著別人的付出,他們的生活因為別人的付出而幸福。尼採說:「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林則徐也說:「存心不好,風水無益;父母不敬,奉神無益。」
  • 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就是培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很真實!
    常年在外根本不想回家,也從來不會主動給父母打電話聊天表示關心,更不會為父母買什麼東西,甚至還會責怪父母給不了自己更好的生活條件……這個時候你的心裡會怎麼想,肯定是不好受的吧,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孩子長大了卻不知道感恩自己,對待自己連個陌生人還不如?
  • 常懷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給孩子存的感恩小故事
    然而無論怎樣,企鵝…都不走。兩個老夥計相處了11個月之久,企鵝突然不見了。可到第二年6月,它 卻回來了,用帶著海腥味的嘴親吻老人,黏著老人。此後5年,企鵝每年6月來,次年2月離開,周而復始。生物學家做過精確計算:麥哲倫企鵝的聚居地位於南美洲南端,從距離上估算,它每次遊至少5000英裡(約8000千米)。一路上,它要克服疲憊和疾病,躲過海豹,鯨魚等天敵,只為與它生命中的恩人相聚。
  • 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家財萬貫,他仍是個貧窮的人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感動並能享受這一感動的思想境界。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包括感恩逆境和敵人。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曠達地處理。當挫折、失敗來臨時,是一味地埋怨生活,從此變得消沉、萎靡不振,還是對生活滿懷感恩,跌倒了再爬起來?
  • 沒有愛情,卻要以身相許,女大學生犧牲婚姻報恩,感恩代價太大了
    這些年他省吃儉用,把節約出來的錢都給我上了大學,沒有養父的付出,就不可能有我上大學的機會。養父總是把好吃的留給我,記得每次出去幫人幹活,別家有好吃的,他一定會給我帶一份回來,甚至會主動給主人家打招呼,給他養女留一份。正因為如此,雖然我被親生父母遺棄了,但憑心而論,我這一生也沒受過什麼苦,養父幫我擋風遮雨了。
  • 「感恩」是一種道德,請不要把別人對我們的好,都當成是理所當然
    如果孩子接受了學歷教育和家庭教育,卻缺乏感恩心理,不講情誼也不談感情,始終是個感情冷淡,心理不健康、人格也不健全的人;那這樣的教育就沒有價值,這樣的人生也沒有意義。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曾說:「感,動人心也,從心,鹹聲;恩,惠也,從心,因聲。」也就是說:「感」是心底裡使人心動;「恩」,是從心底裡給人好處。所以「感恩」,就是從心底裡使給人好處者心動。
  • 感恩節後話感恩
    在當今中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多元化文化氛圍的背後,我們更多的是「拿來用」的心態和崇洋的追捧,形式上的內容越來越多,精神內涵越來越少,逐漸使「感恩」的意義變了味兒、走了樣。如何能夠體現出我們傳統文化與西方「感恩」相融的中國式「感恩」, 特別是如何在未成年人中形成尊師重教,孝老愛親,立德行善的感恩意識,儼然成為當今很多專家學者討論的話題之一。
  • 一哭二跪的「感恩教育」,除了痛哭還剩下什麼?
    說姐 精英說不知道大家在讀書生涯裡有沒有親身經歷過「感恩教育演講」?讓說姐驚訝的是,時隔多年,這種類似「傳銷組織」的存在,依舊屹立不倒,在各大中小學校園肆虐。這種教育模式只會讓孩子感到情感上的壓迫,讓他們一想起親情時,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溫暖和支持,而是虧欠和服從。由此可見,這種煽動孩子情感的教育方式,只是利用親情、孝道對孩子進行情感綁架,讓他們認為服從就是愛,感恩就是真理,本質卻是一種「洗腦」感恩,或「精神傳銷」。
  • 學會感恩,不負不欠
    父母眼裡,我們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但歲月無情,長催人老。當我們變得年輕力壯,父母已垂垂老去,看著他們鬢邊的白髮,搖晃的步伐,不禁一下溼紅了眼眶。「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到他們離去,才明白感恩,追悔莫及。鴉有反哺義,羊有跪乳恩,人有報恩情,古人講:「百善孝為先」。
  • 學會感恩,不負不欠!
    父母眼裡,我們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但歲月無情,長催人老。當我們變得年輕力壯,父母已垂垂老去,看著他們鬢邊的白髮,搖晃的步伐,不禁一下溼紅了眼眶。「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到他們離去,才明白感恩,追悔莫及。鴉有反哺義,羊有跪乳恩,人有報恩情,古人講:「百善孝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