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去時,活下來的移民只有50多人。
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於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按照宗教傳統習俗,移民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並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
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感恩節。感恩節慶祝活動便定在這一天,直到如今。屆時,家家團聚,舉國同慶,其盛大、熱烈的情形,不亞於我們過春節。
感恩節雖然不是中國的節日,但「感恩」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普世價值,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相幫相愛的處世理念。「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細數中國歷史上有關感恩的故事,深深刻在骨子裡的感恩~~
一飯千金
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每天到河邊去釣魚充飢。有一個老婆婆婆見他餓得骨瘦如柴,便把自己的飯分一些給他吃。韓信後來追隨劉邦,建功立業,被封為王,被封為淮陰侯後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
銜環結草,以報恩德
結草與銜環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說,出自《左傳》。前者講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後者講有個兒童挽救了一隻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四枚,聲言此環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後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明朝時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寫道:大恩未報,刻刻於懷。銜環結草,生死不負。
知遇之恩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琴弦,鍾子期擅長聽音辨意。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二人因此結為知音,聽到子期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琴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慈母之恩
唐代詩人孟郊曾寫下《遊子吟》一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流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血液中,滲透在我們的品格中,因為感恩,所以我們懂得愛人;因為感恩,所以才感覺到溫暖。不要吝嗇言語,羞於表達,何不趁著今天,對身邊的人說一聲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