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人要有感恩之心。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過河不忘搭橋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樹高萬丈不忘根,人若輝煌莫忘恩,這些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名言警句,足以證明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恩,不一定是感謝大恩大德,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善良的人性美。
感恩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堅持每天一早一晚念一遍感恩詞,已成為一些人修身養性的好方法,生活因此變得更加美好:1、感恩天地滋養萬物;2、感恩祖先慈悲智慧;3、感恩國家培養護佑;4、感恩父母養育之恩;5、感恩親朋好友相伴;6、感恩老師辛勤教導;7、感恩同學關心幫助;8、感恩農夫辛勤勞作;9、感恩食物滋養我身;10、感恩大眾信任支持。
拜年和除夕夜的團圓飯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在過去,家庭拜年順序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按照我們的文化,天地和合而生人,拜天地是為了感謝生育之恩。天地還給予我們食物,拜天地還是為了感謝其養育之恩。拜祖宗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孝心,用心靈承接祖宗累積的能量。
有人說:「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盧梭說:「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
感恩一切好的,給我們帶來了幸福;感恩一切不好的,增強了我們追求幸福的能力。
感恩有五個層次。第一有要感激的願望 ;第二能感受到別人為此付出所承受的辛勞、壓力和痛苦;第三是向對方表達了你感受到他為此付出所承受的辛勞、壓力和痛苦,並表示感謝;第四等待機會去回報真正幫助過我們的人和事;第五創造機會去幫助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當達到這層後我們的完整和喜悅是無以言表的。
感恩是相互的。人為什麼要感恩呢?唐代魏徵說「愛出者反愛,福往者福來」,意思是你熱愛別人,別人也熱愛你;你為別人謀幸福,別人也會讓你得幸福。人生在世,要多感恩少怨恨,你感恩別人,別人的靈魂能感受得到並會同時做出感恩的回向;相反,你怨恨別人,別人也會做出怨恨的回向。當周圍的人感恩回向你多的時候,你的生命能量將會大大提升,身體健康,事事順利;當你的怨恨回向多的時候,你的生命能量將會大大降低,身體發病,諸事不順。
感恩是人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有人說,成功的路上只需四步。第一步:相信。選擇之前可以懷疑,選擇之後必須相信。第二步:行動。給夢想插上翅膀才能飛翔,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第三步:感恩。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若能懂得感恩,必定天長地久。第四步:堅持。任何夢想的實現都是持續努力的結果。
「只要你講誠信,懂感恩,成功一定屬於你!」
感恩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感恩早上的晨曦,夜晚的星月,春夏秋冬的輪迴。感恩有多少,愛就有多少;愛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 每一次感恩都會為心田注入一串叮咚水珠,不斷地感恩,它將匯成潺潺流水,譁譁流淌,澆灌出幸福的花朵。心存感恩,心靈才會獲得寧靜和安詳;心存感恩,生活中才會少了許多怨氣和煩惱。有感恩的心,才會有好的心態,才能發現更多的美好。如果把人生比作長徵,那麼,擁有感恩這帖靈丹妙藥,就能抗擊長徵路上的「槍林彈雨」,抵禦「雪山草地」,就能收穫幸福的人生。
常懷感恩之心是身體健康的一大秘訣。人一旦懂得感恩,心就會平和下來,因為感恩者知道人只不過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應該謙卑地面對自然。然而,不懂得感恩的人始終認為自然是人的一部分,所以,他們總是貪婪無度,內心狂妄,心浮氣躁。這樣的人怎能擁有長期的健康?
有位104歲的老太太耳聰目明,老而彌堅。有人向她請教長壽秘訣,老太太笑了:「我有一帖靈丹妙藥,那就是每天化三分鐘時間感恩。」她說,化一分鐘感恩父母、丈夫、兒女、鄰居和陌生人;一分鐘感恩大自然給予的種種關懷和體貼;一分鐘感恩每一個祥和、溫暖和快樂的日子。感恩使她心裡永遠流淌著幸福的泉水,有這樣的「神水」滋養,身體自然健康,生命自然長久。人生在世,糾紛矛盾、曲折坎坷,不如意事情就像春風吹又生的「原上草」,枯榮起落,循環往復,沒有盡時,這位老太太也不例外。但是,她以感恩之心,不斷地加上豁達、欣慰、溫暖、知足……累積起來,就拉上了和諧幸福、健康長壽之手,輕鬆地領跑在人生的馬拉松跑道上。有人說,生活中好像沒什麼值得感恩的事。他們認為家人對自己的關懷和呵護是理所應當的;陌生人為自己的服務遠遠做得不夠;社會對自己有許多的不公……因此,不滿、委屈、埋怨、忿恨,像毒蛇一樣纏住了心靈,把原本應是明媚的日子,過得暗淡無光。君不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悲劇,都與不懂得感恩有關。每天化三分鐘時間感恩,時間不長,但效力很大。它能平息怒火,遏制衝動,換位思考,寬容諒解。在體會到親人為自己操心、操勞,親朋同事乃至陌生人為自己付出愛心的同時,也能發現,原來,記住別人所做的一切,充滿感激地去回報,就會得到更多的快樂和愛。
再說人不要有感恩之心。
感恩有上面說的重要意義,為什麼又說人不要有感恩之心呢?既說感恩又說不感恩,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既說人要有感恩之心,又說人不要有感恩之心,確實是違背生活常識的,也違背了形式邏輯的矛盾律,但是這卻是符合辯證法的說法。根據辯證法、辯證邏輯,如果人有感恩之心是正確的,那麼就存在一個時空區域,人不要有感恩之心也一定是正確的。在什麼時空區域,也就是在什麼情況下,人不要有感恩之心呢?只要這樣想,稍微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很快就能找到答案,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做好事不求回報。做好事不求回報,與人要有感恩之心同樣源遠流長。做好事不求回報同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我們中國人為人做事的原則是以天地為榜樣。天地生育萬物並不佔有它們,為萬物服務也不把恃它們,幫助萬物成長而不主宰它們,這才是大德。做好事不求回報大概就來源於老子的這個思想。
比如,用老子的思想處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那就是:父母生養了孩子,但是並不把孩子據為己有;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但是並不把持、包辦他們;用心用力幫助孩子成長,但是並不主宰他們,這才是最好的父母。我們看到,老子的這個思想今天不僅不過時,而且還是大智慧,用它處理與孩子的關係一定不會太差了。
春秋時期的大哲學家管仲在《管子•形勢第二》篇中說:「能予而無取者,天地之配也。」意思是說,能給予人家好處而不取回報的人,一定是個頂天立地的偉大人物。這與老子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朱鎔基退休後講過十個切記:第五要切記,自願付出的別想著要回報。不要總把為別人做的那些事掛在嘴上。「尊老愛幼」,永遠要把「愛幼」放在第一位。因為朝陽總比夕陽更美好。記住「付出」時送給別人的東西,千萬不要想著要補回來,那會讓別人不愉快。一個施恩惠於人的人,不要將此事記掛心頭,也不要張揚出去讓別人讚美,那麼即使是一鬥粟的付出也能得到萬鬥的回報。一個以財物幫助別人的人,而總是要求別人回報他,那麼即使付出萬兩黃金,也難有一文錢的功德。
總起來說,人要有感恩與不感恩兩顆心。具體說就是「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自己做好事不要別人感恩,別人為自己做好事則不忘感恩。如果一個人將這兩種相互矛盾的品行集於一身,那麼他的人生就一定會減少許多煩惱。你聽人們說家務事,許許多多的矛盾都是因為她(他)對不住我,我對不住她(他),說起來沒有頭,就連清官也難斷啊!如果雙方都有「施惠勿念,受恩莫忘」這兩種品行,那還會有那麼多恩怨呢?
人只有感恩一顆心行不行呢?我們說不行,如果人只有感恩一顆心,那自己為他人做了好事就會想著要他人回報,而現實生活中恰恰有那麼一些人,你為他們做了好事,他們認為是理所當然,沒有一點感恩的意思,這樣就會為自己增添煩惱。
人只有不感恩這顆心行不行呢?我們說也不行,因為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做了好事總想有所回報,如果只有不感恩這顆心不知道回報,就可能與人產生不愉快,同樣會增添煩惱。所以,人要有感恩與不感恩兩顆心。
一個人既懂感恩的道理,又懂不感恩的道理,忘記己恩,不忘人恩,將感恩與不感恩統一起來,人生就會提高一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