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有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意思是說,那河邊蘆葦蒼盛,深秋的露水已經結成霜,我的意中人在哪兒呢?就在河水的另一邊。我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悠長,順著流水去找她,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
一股戀愛的氣息躍然紙上。
可是,被信奉為美好象徵的愛情,在家長眼中,猶如洪水猛獸,但凡孩子有喜歡異性的苗頭,就要立馬扼殺。
電視劇《小歡喜》有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喬英子和方一凡,情如兄弟,又在同一高中上學,無話不談。
某天,英子想到父母離婚,觸景傷情,哭得很傷心,在旁的方一凡便用上了學校教的「擁抱療法」安慰英子。
不料,這一幕被兩人的媽媽撞見了。於是,方一凡和喬英子的正常交往行為,硬是被家長定性為「早戀」,宋倩還特意開始每天早晚接送女兒,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女兒和方一凡單獨相處,感情升溫,影響學習。
家長們常說,什麼年齡該幹什麼事,他們認為早戀的時間界限便是高考。
18歲之前的正事只有高考,好孩子應該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
那高考後呢,最好是談戀愛、結婚生子,步步走在同齡人的前面。
然而,心理學認為,孩子的情感認知是隨著年齡增長不斷變化的,一般來說,3-4歲會出現婚姻敏感期,小朋友會突然出現要跟爸爸媽媽結婚的想法,6歲會形成比較成熟的性別意識,9歲之後情感會經歷一個潛伏期,這段時間沒有大的變化,直到16歲和性一起成長,18歲才基本成熟。
如若真的是在適合的年紀,幹合適的事,高中談戀愛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正是在這一年齡段,愛情才有怦然心動的懵懂和美好。
就連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會對異性產生好感。
曾經有位記者做過調查,他採訪了幼兒園83個小朋友,結果顯示,有58個小朋友都說自己「心裡有喜歡的人」,喜歡的原因多是因為對方長得好看,或者是因為對方跟自己看同一部動畫片,有共同語言。簡單又純粹。
所以,早戀本是一個偽命題,戀愛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也不應有固定的年齡,誰也無法預料,自己會在哪一刻對異性有好感。
就像黃磊所說,15歲不叫早戀,15歲青春期,懵懵懂懂。戀愛就是戀愛,情竇初開,是美好的,早戀這個詞就不是好的,很混蛋。
從家長的角度考慮,拒絕早戀,無非是害怕影響孩子學習,尤其是高考前夕,寒窗苦讀十幾年,不想讓孩子分心,看似無可厚非。
可是,早戀未必會影響學習成績,好的戀愛反而能夠提高孩子的進取心,因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自己心儀對象的關注和傾慕,讀書時候,學習成績就是最好的魅力武器。
有網友曾經分享過:
初中時,自己學習成績很差,勉強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高一,談戀愛了,女朋友成績排名年級前五,為了不讓女友看低自己,把遊戲全刪了,每天不是背古詩就是做閱讀,數學不好就拼命請教同學,連他媽都說,這麼久了,就沒見過他學習這麼努力。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也叫「禁果效應」,越是被禁止的東西,人們越想要得到手。
如果說,當有外界壓力要求人們放棄自己的戀人時,由於逆反心理,人們反而會做出相反的選擇,並增加對戀人的喜歡程度,父母幹涉越大,戀人們愛得越深。
喬英子和方一凡被家長懷疑早戀後,多次解釋都得不到清白,實在是無法忍受爸媽的猜測和指點,方一凡索性牽起英子的手,「你非要把我們撮合在一起是吧,那麼從今天開始,我們就正式在一起了。」
喬英子還順勢跳到方一凡身上,「這可是你們逼我的。」
原本毫無意思的兩個人,反倒有可能因為父母的棒打鴛鴦成了一對,這不是和家長們的初衷南轅北轍嗎?
甚至於,有些孩子早戀後,因為不被理解,承受不住壓力,選擇逃避現實,結束生命。
14歲的初中女生,被老師解開手機密碼發現早戀,因為害怕老師告訴家長,情急之下留下遺書,喝農藥自殺。
15歲男孩早戀,家長發現後責罰孩子,還大肆爭吵一番。孩子一時接受不了父親的責備,選擇跳樓自殺。
17歲女生早戀,被學校監控拍到發現後,被學校作退學處分,並貼出告示。當天下午,女孩想不開喝農藥自殺了。
……
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
家長禁止孩子早戀的本意是好的,可卻忘記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獨立的靈魂和個性,不是任由別人操縱的木偶。
楊瀾曾經在《奇葩說》中提過,自己絕對支持早戀,到現在都很後悔自己沒有早戀,「早戀是一種朦朧的、單純的、相互的愛慕和欣賞而已,它油然而生非常純潔。作為父母,我們不能橫加阻止,這是在逼她走向極端,並且這種感情不就是人生中應該追求的麼?我們需要的只是正確的引導。」
那麼,面對孩子們的早戀行為,家長們又該如何正確引導呢?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有項調查顯示,孩子最喜歡父母的10種做法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信任我」。
想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要先學會信任孩子。
可能有不少家長曾經有過這種體驗,老師懷疑自己孩子有戀愛苗頭,被請去談話。有些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不由分說一頓責罵,而馬伊琍的家長就給了很好的示範。
馬伊琍曾經在節目中提過,上高中時候,她被老師懷疑在學校跟多個男生早戀,她的爸爸被叫到學校談話。
去到學校後,爸爸並沒有偏信老師的話,而是讓老師寫出「多個男生」的名字,可老師卻壓根說不出來。
最後,馬伊琍的爸爸說了一句話,「我的女兒我最了解,我不跟你說了,還是去找校長吧。」
馬伊琍說,她當時聽到爸爸這句話後,所有的委屈都沒了,因為她知道爸爸相信她,無論何時都是站在她這一邊的。
也因為爸爸的信任,馬伊琍和父親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密,更願意和父親分享生活的細節小事。
現在的孩子,談戀愛大多是從文學上、電視電影上學來的,但大部分的電視劇情節都很荒謬,要麼是霸道總裁,要麼是浪跡天涯,似乎除了愛情,一切都可以放棄。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曾說,父母應該初中階段讓孩子懂得男人和女兒女人的區別,懂得哪些品質在愛情中是最重要的,這是幫助孩子樹立良好戀愛觀最重要的2點。
而且,爸爸媽媽一定要主動跟孩子聊,如果是男孩,就爸爸聊,女孩的話,就媽媽聊。
聊什麼呢?比如說媽媽跟女兒聊,
我當初是怎麼看上你爸爸的,
男人最重要的是什麼,
你看你爸爸缺點在哪裡,
但是他優點是什麼。
男孩也是類似。
一旦孩子有了成熟的戀愛觀,便不容易受到糖衣炮彈的攻擊,也不會被表面的甜蜜所迷惑。
但是,千萬不要長篇大論地跟孩子講道理,沒有孩子願意聽大人滔滔不絕。
常言道,通情達理,要達理先得通情。
聰明的父母,往往會先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詢問原因,給予關懷和諒解,等到孩子想聽的時候再給他們講道理。
如果孩子真的談戀愛了,不要著急,更不要奢望能用威嚴逼迫孩子分手。作為家長,應該和孩子共享戀愛的喜悅,恭喜她幸運地遇上心儀的對象。
更重要的是,要對孩子進行責任教育,無論何時,都不要因為戀愛中的小矛盾自責,也不要為了遷就對方委曲求全,更不要因為戀愛疏忽了學習,只有成為更好的自己,才能有資格和更好的他站在一起。
除了這些,還有我們常常避而不談的性教育。
方圓和童文潔發現兒子方一凡「早戀」後,特別慎重其事地跟兒子聊天,主要內容就是性。
可是,比起遮遮掩掩的父母,方一凡倒是落落大方,全方位描述了性行為以及如何做好保護措施,倒是讓方圓和童文潔不好意思起來。
但是,方圓對兒子說的一番話很是在理:
第一,跟人家女孩做任何事情,包括擁抱、親吻、性行為,一定要徵求對方的同意。
第二,男孩子,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尤其是男女之事。如果兩人真的發生性行為,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保護女孩子。
其實,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即使家長不跟孩子聊性,孩子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因為,家長教會孩子從容對待性,也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能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也學會尊重和保護對方。
無論如何,早戀並非大逆不道的事情,家長應該理智對待,用包容和愛陪孩子共同走過這段青蔥的歲月,讓孩子在未來回憶時,除了繁重的功課,也能有段美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