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些現象:選擇物品,百般挑剔,能入眼的東西不多;遇上人事,刻薄無情,非要弄個是非曲直;碰到怨恨,睚眥必報,小問題也惹出大麻煩……諸如此類做法,實在是為 人處世的障礙。容不下世界的人,孤立的是自己,這是愚蠢的。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小窗幽記》告訴你:
「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意思是說,如果將好與壞、美與醜的東西分得太清楚、過於計較,那麼就無法與事物相契合、相適應;如果將賢與愚分得太明確、劃出高低貴賤,那麼就無法與人親近,也無法打交道。為人處世,必須內心精明,而對外卻要仁厚,使美醜兩方都能平和,賢愚雙方都能受到益處,這才是人們要培育的品德與雅量。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對的;強調事物的絕對性,只能是背離事物的本來面目。好與壞、美和醜、賢與愚、恩與怨等等,都是對立的統一體,是相對的概念。追求完美,就辨別不清事物的真象;偏走極端,就很難接受世上的許多事物。與人交往也是如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苛刻待人,誰敢親近?所以為人處世之道,我們不能不知道;做人的品德與雅量,我們不能不培養。
什麼是為人處世之道?我以為,「內心精明,對外仁厚」,可以說是為人處世之要,也是人生的大智慧。需要指出的是,所謂「內心精明」,可不是耍小聰明,也不是認為的小機靈,而是內心方正嚴明,謙和聰慧,遠見卓識;也就是大聰明、大智慧。「內精明,外仁厚」,其內涵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嚴己與寬人,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親近人,便於與人打交道。一個對自己要求嚴格的人,會得到讚賞,人們也願意和他親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總理,是要求自己最嚴格的人,因此,贏得了中國人民對他的高度讚譽與永遠愛戴。同樣,對人寬容大度,也是得人心、聚人氣的秘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就是自己願意的,而別人不願意,也不要強加於人。
俗話說「沒有舌頭不碰牙的」,人與人交往,難免發生磕磕碰碰的事情,也有個誰吃虧誰沾光的問題,這時候怎樣處理,就看出思想境界來了。其實,以寬容之心待人,給對方留有餘地,看似是給別人留條路,實則是給自己搭座橋。
二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菜根譚》中說:「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蓋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朧正聰明之窟也。」意思是說,真正聰明的人,小事能糊塗就糊塗;真正糊塗的人,往往在小事上十分精明。細究窮察終歸要導致糊塗,而假裝糊塗則蘊藏著聰明智慧。
真正聰明的人,在小事上糊塗,正契合了真正糊塗的人,在小事上的精明,使得「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達到了一個平衡。因此,那些賢能之人,從不在小事上與別人紛爭,心裡明白裝糊塗,一方面是品德高尚讓利於人,另一方面也為自己做大事不受其擾。這種品行,是幹大事人的品行,是大聰明的表現,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三是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也。」曾國藩這番話,可以說他最明白謙虛謹慎的好處,也在這方面做得最好,堪稱楷模。民國學者龍夢孫在給《曾文正公學案》作序時說:「曾文正公認為世間的道理博大精深,他只知道小部分,所以不敢自以為是。他待人接物,小心翼翼,不敢怠慢任何一個人。他為朝廷效力,兢兢業業,不敢疏忽任何一件事情。」是的,清朝末期,在朝廷和社會危機重重、複雜多變的形勢下,曾國藩闖過了驚濤駭浪,戰勝了艱難險阻,成為人生的贏家,可以說全憑著他謙虛謹慎、勤奮忠實這一優秀的品質。
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對自己來說,是大聰明;在外人來看,是仁厚為人,這是美德。
人們常說,為人處世要內方外圓,這與「內精明,外仁厚」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要深明其理,修身養性,在為人中成長,在處世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