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的流程變了!
這兩天,繼「離婚冷靜期」後,又一條關於婚姻的規定,直接在網上炸開了鍋。
民政部民政部和婦聯表示,將在頒證儀式引入結婚登記流程並實現頒證常態化,就是說,除了引導新婚夫妻宣讀結婚誓言、領取結婚證外,還要在莊重神聖的儀式中宣告婚姻締結,讓當事人感悟銘記婚姻家庭蘊含的責任擔當。
重頭戲是,民政部門將嘗試在新人領取結婚證的同時,加入一個「頒證儀式」環節,讓新人能夠有儀式感的領證。
這條規定的初衷,是為了讓大家尊重婚姻、尊重自己的感情。但超乎意料的是,評論區清一色的不領情。
有網友說,還不如設置一個「結婚冷靜期」,與其今後「離婚冷靜」,不如先「冷靜結婚」,慎重考慮。
更有網友細心地補充,最好再搭配「考評測試」,確保對方身心健康、具備婚姻道德後,再發證。
更惆悵的是,還有來已婚女性的高贊建議:領證前,請先讓男性感受下分娩痛苦。
反差最大的,當然就是發言的網友,就是把儀式感成天掛在嘴邊的女同胞們。
為什麼婚姻面前,儀式感反而不香了?
這是因為,隨著女性在婚姻裡幸福度越來越低,廣大女性對婚姻的期待也變低了。
起初邁進婚姻時,誰看對方不是「星河滾燙,你是人間理想?」可當人們真正邁進婚姻,生娃之後,才發現幸福這個課題,究竟有多麼難完成。
就連不走尋常路的Papi醬,也沒能躲過有娃後的生活質量降低。
有娃前,她是連老公呼吸聲音大,都可以頤指氣使地讓老公「小聲呼吸」的帥氣女性。
可看了她在復出後的第一個視頻,就展現了她一落千丈的地位。
再酷的妻子,終究也抵不過一個新來的baby,女性,終究都是婚姻中最受累的那一個。
孩子餓了要吃奶、累了要哄睡,一直哭哭啼啼,papi醬完全沒有休息。
睡眠不足瀕臨崩潰,還只能強忍著給自己做心理建設:「TA還只是個baby什麼都不會。」
每天帶娃就像考級,沒人劃重點就算了,還要承受來自長輩的指點「我們以前都是這樣帶娃的......」。
好不容易復工,卻發現自己完全融不進同事的圈子,時下熱播劇一部沒來得及追、綜藝沒空看接不上同事的聊天梗。
感覺不像是修產假,而是從某個年代穿越來的。
更別提哺乳乳頭皺裂、身材走樣、一薅掉一把的頭髮,沒患上產後抑鬱,就謝天謝地了。
papi的視頻看著搞笑,卻戳中了多少為女性人母的艱辛:無論女性在事業上再何獨立,回到家,換上睡衣,她依然是那個帶孩子的主力軍。
職場人深惡痛絕的996,而對媽媽們來說,卻是求而不得的奢侈品。因為她們,不要說睡眠自由,能享受廁所自由,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了。
但對女性而言,這還不是最辛苦的。
婚前說好的「一屋兩人、一日三餐、四季有你」,在現實這面凹凸鏡的映射下,早已面目全非:
還是那個一屋兩人,家裡只有媽媽和孩子,爸爸是那個熟練掌握隱身術的神秘存在。
還是那個三餐四季,只不過全變成自己操持,另一半只負責出席晚餐,動一動嘴。
太多人感嘆,曾經那個發誓要與你共度一生的人,轉頭就連說句話都成了恩賞。
每個女性,似乎在步入婚姻後,就註定要承擔起多個角色:好妻子、好媽媽、好兒媳、甚至好員工......
角色越多,責任越大,過得就越累。
太多的「恐婚」,「恐家」情緒,都是從圍觀已婚女性開始累計起來的。
民政部關於婚姻的一項調查,也扎了無數人的心:在離婚率逐年攀升的同時,結婚率卻一路走低,每三個單身適婚女性,就有一個人選擇獨身。
領證的時候讓新人宣讀結婚誓言,再有儀式感又如何?如果婚後不能踐行,婚姻的幸福度,只會高開低走。
排山倒海的負面情緒,與一眼望不到頭的責任裹挾在一起,讓無數女性對婚姻望而卻步。
關於婚姻,最怕的就是我把你放進了未來的規劃裡,但你的態度,讓我已經不敢相信未來。
有人說,嫁的是人是鬼,生個孩子就知道了。網友拍下的醫院產檢區的一幕,讓人們對這句話有了全新的認知。
產檢區的候診椅上,坐著的都是低頭打遊戲、刷手機的丈夫們。妻子們則挺著肚子、自己背著大包小包,一邊護著肚子,一邊穿梭在掛號、交費各個窗口,兜兜轉轉一上午。
陪你產檢,說的好聽,跑腿出力的事,依然孕媽媽獨自扛下了所有。
有時候產檢區人滿為患,孕婦想找個空位都沒有,只能挺著水腫的孕婦腿,扶著酸痛的腰,在走廊站著候診。護士看不下去了:「在座的男士能不能紳士點,給自己老婆讓個座!」才有些丈夫勉為其難地站起來騰座位。
產檢區的一個座位,足以投射出婚姻中的所有疲累。
更是讓女性對婚姻發出質疑:懷孕尚且如此,生完孩子的生活,簡直難以想像!
也難怪不少女性在婚後坦言:「這世上沒有誰是誰的靠山,凡事最好不要太指望另一半。」
閨蜜在婚前,絕對是我們閨蜜群的門面擔當,也是被家人寵愛的公主,幾乎從沒看過她幹活的樣子。
課婚後,她手機的常用APP從「小紅書」變成了「下廚房」,閨蜜聚會也總是缺席,我們笑她是去當保姆的,她淡淡回我們一句「沒辦法,他忙」。
聚會時,常常吃到一半,就被老公氣鼓鼓地叫走:「怎麼還不回來?我都帶了一晚上孩子了!」閨蜜連嘴都來不及擦,走的時候,連菜都還沒上齊。
一天早上,老公就定定地看著兒子發愣,閨蜜納悶,剛要發問,結果老公問兒子:「你為什麼要穿校服?」
閨蜜欲哭無淚,這件校服,兒子從小學一年級穿到三年級,穿了3年,老公卻好像第一次看見。
所以當金智英對丈夫抱怨:「因為懷孕,我失去了很多」的時候,丈夫發出了驚嘆:「都是我在工作養家,你到底失去了什麼啊?」
是啊,有誰真的關心過女性,因為結婚生子,失去了青春、健康、工作,以及同事、朋友等社會人脈,還有自己的人生規劃、未來夢想等種種。
這種配偶單方面的缺位,讓女性望而卻步,失去了結婚的欲望。
即便結了婚,也有超過1/3的女性因為生活瑣事離婚,遠超過出軌和家暴,而這些瑣事的矛盾,大多源於配偶的缺位。更有一項調查:有四分之一的夫妻,每天談話時間不超過10分鐘。
沒有出軌,沒有家暴,沒有小三,可就是不想繼續了,心漸漸地冷了,寒了,死了。
曾經的幸福,沒輸給大風大浪,卻敗在了一個個滿是油汙的碗上;過去的愛情,沒輸給歲月,卻埋葬在一眼望不到頭的孤獨裡。
婚前以為找另一半是為了有人遮風擋雨,結果發現生活中的暴風雨,都是另一半帶來的。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值得期待的?
微博上有部動畫《愛是什麼》,描繪了一對小夫妻的細微日常。
煮飯時我在身邊,下雨了有我來接你,一起依偎著看喜歡的電視,生病了我為你端上一杯溫水,難過了聽你傾訴,散步的時候下意識牽住你的手。沒有所謂的儀式感,看著卻特別溫馨治癒。
嘴上抹了再多的蜜,也抵不過對方的一個微笑、一個陪伴、一個肯定、一個擁抱、一杯溫水......
平庸的生活,正因為有了這些調劑,才能在柴米油鹽的浸潤下,浸潤出了喜悅,咂摸出了味道。
《新生日記》中,「體操女王」劉璇和「單簧管演奏家」王韜這對文體組合夫妻,才是4對夫妻中最不浪漫的,在他們之間,聽不到我愛你的甜言蜜語,也看不到擁抱親吻的溫情脈脈。
可當懷孕的劉璇要出門拿快遞,老公的第一反應就是從座位上彈起來,禁止劉璇摸沒消毒的快遞,急切地囑咐劉璇:「這沒消毒你別碰!」,直到自己親自給快遞消毒完,才拿進屋。
一位結婚30年的同事,談到自己婚姻的幸福,都是每天醒來看到洗手臺上並排著的牙刷,冬天被窩中碰到另一半溫暖的腳,噩夢之後的相互依靠,晚歸看到家裡留的一盞燈,以及每天一起前後腳上下樓梯......
正是這種生活的細微小事,讓人特別有安全感。
年輕的時候,曾以為兩夫妻柴米油鹽的瑣碎生活是詛咒,到後來才明白這些其實是給每一對夫妻的恩賜。
用小事溫暖彼此,就是婚姻最大的幸福感,這樣的婚姻,才真正值得期待。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有這麼一句話:「他也許不會帶我去坐遊艇吃法餐, 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為我跑幾條街去買我最愛吃的豆漿油條。」
在漫長的婚姻生活中,比起轟轟烈烈的山盟海誓,生活裡的點滴扶持更讓人心安。
願我們都能找到這樣的另一半,可以讓我們自由的乘風破浪,亦能成為我們抵擋風浪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