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陳卓璇在《炙熱的我們》的一段發言中提到:「清醒的人往往都很孤獨,但是清醒的人也在享受這份孤獨。"這段話一發出,便贏得了眾人的欣賞。
小時候,父母就教導我們要合群,上學時,老師告訴我們要融入集體,工作後,領導告誡我們要打入團隊。為了所謂的合群,許多人不得不帶上面具,變成自己不喜歡的一種人。
前段時間,一個大學同學打電話給我,和我抱怨工作後的不順心之事。
上學時候,趙倩就是我們學院出了門的老好人,替課、打飯、拿快遞,只要是有求於他,都會答應。到了職場之後,這個性格被她發揮到了極致。
因為害怕不合群,她拼了命的改變自己。不喜歡追星的她為了和同事有共同話題,利用周末時間刷了幾十場演唱會,甚至花費了半個月的工資,買了某明星代言的產品。
工作時,因為怕拒絕別人,常被同事欺負使喚,被部門的員工稱為「垃圾桶」。時間一長,趙倩越來越害怕上班,即使一天沒什麼任務,一天下來也常常感到精疲力盡。
精神上的壓制讓趙倩做事小心翼翼,瞻前顧後,性格變得越來越內向。
聽了她的描述,我問她:「為什麼不把真心話說出來?你不說他們只會變本加厲的欺負你。」
趙倩回答道:「怕被同事說自己開不起玩笑,然後被同事排擠。」
趙倩這種性格的人在職場中很常見,通過討好他人來獲得他人的認可。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主要表現為別人拒絕你時輕描淡寫,而你拒絕別人的時候;感覺自己犯了天大的錯。
幫別人忙時,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謹慎,甚至覺得是自己的本分;而自己從不會開口要求,因為擔心被拒絕。
討好型人格的人大多敏感,他們善於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每次開口前心裡都過了好多遍措辭,就怕說錯話。
討好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朋友,但凡拿著合群去脅迫你為難你的人,壓根就不是好人。
職場中,那些真正厲害的人,都不會刻意的強迫自己合群,牢記這2點,才能越混越好!
1.不用害怕別人的排斥
剛畢業時,進入到一家創業公司,因為都是同齡人,大家每個月都會組織一次聚會。剛開始還覺得不錯,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和大家拉近些關係,但是時間一長,便覺得有些力不從心。
剛踏入職場,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想利用周末的時間「充充電」,但是自己的新人,也不好意思拒絕領導的邀請,所以每次參加活動時,都興致不高。
後來,和帶我的老員工聊起了這個話題,他的一席話,讓我豁然開朗。他說:「這種局,大家根本不會在意你出不出席,沒必要覺得拒絕就會惹得大家不開心。職場中最重要的是利益互換,你對他人沒有任何價值時,別人根本不會把你讓在眼裡,所以沒有必要因為不好意思浪費掉屬於自己的學習時間。」
同道中人,和而不群。如果你為了他人的眼光而活,只會給自己帶上沉重的鐐銬。
2.尊重自己的內心
當你和一個人的相處過程變得疲憊、難捱時,便證明你們根本不是一路人。這種情況下,就更沒有必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註定要分道揚鑣的人身上。
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孤獨的,他們會用更多的時間去正視自己、提升自己。合群雖然可以給我們帶來足夠的安全感,但是也容易讓我們變得平庸。
良禽擇木而棲,即使要合群,也要找到最適合我們的那個。
合群是原始社會的產物,資訊時代,那些取得成就的人大多都卓爾不群的人。
合群可能帶來更多的機會和資源,但是能力才是你可以走的又遠又穩的根本。當你擁有超越他人的睿智時,也擁有了和人平等談判的資格。
在職場中,你會被動去合群嗎?歡迎留下你的故事。
—— END ——
責任編輯 | 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