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文學,會是怎樣的?
作為個人,生活中沒有文學,不會有任何影響。既不耽誤吃,也不影響喝,職位升遷或是商貿往來,跟文學更是沒有絲毫關係。
但是一個社會如果沒有文學,就比較可怕了,最起碼在精神上會變得野蠻起來。
文學是人類突破種族、階層進行溝通交流的共同分母。有了這個分母,可以幫助人類破除愚昧和偏見,抵制政治的狹隘與短見。
可惜的是,現在我們國家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快餐文化越來越多,這類人群有逐漸擴大的趨勢,這是文學的悲哀,也是人類的悲哀。
不喜歡讀書的人,自然是認為文學毫無用處。其實文學本身有很多作用。
從個體角度講,文學可以提升個人氣質。常讀書的人,「腹有詩書氣自華」,高雅光彩。
文學還可以幫助人們提高審美情趣。漫步在夕陽即將西下的海邊,輕盈飛翔的海鷗盤旋在低空中,一艘漁船正在遠處匆匆返航,此情此景,文學愛好者湧上心頭的詞彙往往是「孤鶩與落霞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普通人只能喊一句「我X,太美了!」
從社會角度講,文學最大的作用是揭示社會、彰顯人性。
所有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徵,處處流露著作者對當時社會的剖析、思索、批判或讚揚,同時又會對人性本質加以探索,或善,或惡。
畢竟,人性是最複雜的,又因為被時代影響著,讓人說不清道不明。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總會有能力突出者通過武力不停地排列社會秩序。同時,也總會有人不停地利用手中的筆,來揭露排列社會秩序的黑暗手段。這裡面有對國家民族前途的憂慮和探索,但是多數還是針對人性的善惡和人生的迷茫。
因為文學家們各自出身背景不同,探索的層面有很大差異。
曹雪芹生於鐘鳴鼎食之家,見慣了貴族的奢華排場,也經歷瞭望族的興衰,把公侯之家的無情,以及大家族成員內心的孤獨,通過人情世事的描寫,表現的淋漓盡致。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平胡同,對社會底層「祥子」們的生活處境,體會最深。
張愛玲出身高貴,奶奶是李鴻章的長女,爺爺是一代名臣,生活的時代恰逢清末上層封建大家族受到西方文明的巨大衝擊,社會的巨變扭曲了一部分人的人性。張愛玲從女性所獨有的敏感的觀察視角出發,寫出了《金鎖記》。
而對於整體民族性的探索,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魯迅先生挖掘出的「阿Q精神」。自我安慰,自我滿足,自己不求進取,又敵視別人進步,這又何嘗不是當今社會大部分人的精神寫照?
正是借了這些偉大作家的筆,我們才能對社會各時代各階層的生活,有了各種不同的認知。如果社會中只存在一種類型的作家,人類對社會的認知,將會是單調和偏執的,對社會的危害性可想而知。
文學作品塑造的經典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就是因為通過人物揭示出了真實的人性。我們往往會自覺不自覺的,拿身邊的人和事去對號入座。如果去評價一個周圍的人,最簡潔又最有說服力的語言,就是說這個人像誰,像武松、像王熙鳳、像張飛......
所以乾隆讀完《石頭記》(紅樓夢)後,對和珅說:「這大概是寫的明珠家的事情吧」。
每一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學。文學作品所表達出的思想,無論是批判還是讚揚,都能夠帶動整個民族去思考自己,從而促使社會向前推進。
推動社會發展,科技力量當然要佔據首位,但是人類整體的進步,肯定是思想的進步。耶路撒冷一次次被攻陷,又一次次重建,就是因為猶太民族人手一本《聖經》,思想信念不滅。而中華文明幾千年來屢次被外族侵佔卻從未中斷,也是因為中華文化傳承生生不息。
文學的作用,就在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