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經濟學有兩個基本假設:
一、信息總是對稱的,也就是你知道,我大概也知道。
二、人總是理性的,總能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那個選擇。
但實際上,人們並不是這樣的。
結果偏見
1、結果偏見
瞎貓抓住了死耗子,這不一定是個好貓。
我們看到一個人獲得了成功,就會認為他過去所有都有道理,
成功者自認為的經驗,很可能是他沒有獲得更大成功的原因。
要學會避免結果偏見。
1)歸納之後再演繹
從結果中推導出原因的過程叫做歸納法,得到原因後,一定要再推演一下,看這個原因能不能真的推出正確的結果。
2)三個問題
這個結果,真的有一個人為可控的原因存在嗎?
這個分享的人,真的知道這個人為可控的原因是什麼嗎?
他引以為豪的,會不會恰恰是這個寶玉上的瑕疵呢?
適應性偏見
2、適應性偏見
習以為常,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一個人對任何一件事,有了以後就會習慣。
好東西久了,也會習慣。
壞東西久了,也會習慣。
打破別人和自己的適應性。
三個方法:
1)延長幸福感。
拿到獎金之後,不要一次性的把購物車裡的東西都買了,而是一件一件的買。
通過階段性的給予,延長幸福感。
2)意外幸福感。
不斷提供變化的刺激,意外幸福感。
3)對不幸福感。
善用相互比較,通過對比帶來幸福感。
假如,一個員工,最近幾個月表現非常出色,帶領團隊,拿下了一個大單,給公司創造了不小的利潤,
而且他的工作方法,也非常值得其他員工推薦。
這個時候,你要給他獎勵。
到底是給他漲工資好呢?還是給他發獎金呢?
教你一招:
工資是用來支付給責任的,責任越大,工資越高。
漲工資,是因為承擔了更大的責任。
發獎金,才應該用獎勵突出的業績。
雞蛋理論
3、雞蛋理論
付出的勞動越多,產生的依戀就越深。
DIY的東西,更加讓人有依賴感。
我們對於一個物品付出的勞動或者感情越多,就越容易高估這個物品的價值。
這是是消費者的一種行為特徵。
怎麼運用?
1)讓用戶有參與感。
2)讓用戶付出勞動。
心理概率
4、心理概率
朋友圈裡80%以上曬娃的人,都說自己的孩子最可愛。
實際上,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不可愛。
人們的直覺和客觀概率常常是不相符的,這叫心理概率。
心理概率和客觀概率不吻合,這就是概率偏見。
不要太依靠主觀判斷,我們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眼見為實和先入為主的概率偏見中。
這種偏見主要來自三個原因:
代表性偏差(以偏概全)
比如:
你發現好幾個朋友都是雙魚座的,就會覺得,和雙魚座的比較合得來。
在賭場你連贏三把,會覺得今天運氣真好。
可得性偏差(眼見為實)
比如:
看到飛機失事,你多半會覺得飛機很危險,但事實上, 論每公裡死亡率,坐飛機比坐汽車安全22倍。
沉錨效應(先入為主)
第一印象,會導致你對一些人的喜好的判斷,對一些事好壞的判斷,脫離實際,甚至不可撼動。
如何做出正確的商業決策?
1)學好概率和統計。
對有辦法驗證客觀概率的,求助數學,不要依靠主觀判斷。
2)不好根據概率判斷的,多問問專業的朋友,用他們的人生經歷,對衝你的先入為主。
凡勃倫效應
5、凡勃倫效應
有時候,消費者購買某些商品,就是為了獲得心理滿足。
就是炫耀,就是裝。
如果你能做到讓他們恰到好處的炫耀,不漏聲色的裝,你的商品就能越貴,越有人買。
如何有效提高市場份額?
1)貴不是目的,能炫耀才是。
2)窮人也有「炫耀需求」,就是「裝」。
比如:年底朋友圈很多人曬書單,但是中國42%的成年人,一年其實都看不完一本書的。
怎麼辦?千萬記住:幫助他裝,不要揭穿。
3)如果你是醫生,甚至可以「不買最好,只買最貴」的「凡勃倫效應」治病。
比如:曾經有人對12名帕金森患者實驗,一針1500美元的「貴藥」,比一針100美元的「便宜藥」,改善情況提高9%-10%。
但其實,這兩種藥都是生理鹽水,都是安慰劑。
人們喜歡「貴」的心理,居然能幫助治病。
炫耀這種需求的神奇之處在於,東西越貴,就越值得炫耀,於是就賣的更好。